表现“浑身是胆”的“常胜将军”赵子龙的京剧大武生戏《长坂坡》和《截江夺斗》,演绎的都是赵云奋勇杀敌,救回幼主阿斗的故事。

  《长坂坡》的故事发生于刘备弃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的惨败途中,而《截江夺斗》则发生在刘备站稳根基后,夺取西川的进军的同时。在艺术上讲,这两出戏虽然都表现了赵云的忠贞勇武,却各有千秋。前者偏重武打,后者则偏重于念做。一个是万马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另一个是波涛汹涌之上的慷慨陈词。两番“孤胆”深入,终于救回幼主,立下了不世之功。

  《长坂坡》和《截江夺斗》都是以赵云为主角的长靠武生戏,难度颇高。不仅要武功过硬,工架优美,还要有铿锵有力的念白和细腻的表演,为塑造出稳重、端庄、气度非凡的大将军人物形象而服务。杨小楼、高盛麟、王金璐、厉慧良等老一辈京剧名家都有过精彩的表现,被传为佳话。

  从思想性上讲,这两出戏通过演员“美”、“帅”、“准”的高难度表演,调动了“四功”“五法”的各种手段,塑造的无疑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孤胆将军的形象。从头到尾,没有一丝一毫的低级庸俗的表演,是两出不可置疑的好戏。

  在欣赏、品味经典戏曲之后,在拍案叫绝之余,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呢?

  赵子龙,刘阿斗,一臣,一君,缘分密切。阿斗有没有愧疚,他自己心里知道;子龙有没有反悔,没有。可是,如果我是子龙的话,倘若泉下有知的话,定会扼腕慨叹:怎么舍生忘死地救下了这么一个窝囊废!

  现在,还没有描写“泉下有知”的子龙的戏,还没有另辟蹊径去“戏说”赵云的作品。还是回到这两出戏上来。

  赵子龙两次救阿斗,最终目的何在?

  阿斗虽是婴孩,但却与众不同。因为他是主公的儿子,也是后来的太子,谓之“龙子龙孙”,是刘备的“法定”继承人。对于这样一个出身的婴孩,自然不会与普通百姓的后代同日而语。

  在封建时代,太子被称为“储君”:即“储蓄”起来备而用之的下一代君王尔。帝王之位传于子,再传于孙,代代相传,永世为王,永世为帝,本是封建王权的根本特性之一。从帝王的角度看,儿子就是江山,儿子就是社稷,儿子就是天下,所以儿子是绝对少不得的,更不能容忍他人加害之。

  赵子龙万马军中救阿斗,为的就是维护主公将来“面南背北”有一个正统的“接班人”。阿斗被中计的孙尚香抱走返吴,赵云苦苦追赶,不追回夫人也要夺回阿斗,也为的是将来刘家江山后续有人。

  如果这个婴孩不是阿斗,是张飞的儿子、魏延的儿子……赵子龙会如此冒死相救吗?也许很多人的回答是异口同声:未必。

  赵云自追随刘备以后,从无二心,可说是无限忠诚。他一生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战功赫赫,英明远播,名垂千古。对于赵云这样一位忠臣良将,无不赞扬有加,古今中外包括他的敌人亦概莫能外。尽管他两次救下的幼主是一个懦弱的窝囊废,但是对他的英名也毫无伤损。

  阿斗刘禅后来接过刘备的班,成为“三分天下”之一的蜀国的后主。这个没有子龙就没有后来的“接班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又有什么作为呢?历史是无情的,历史是公正的,历史早就有了令人感到遗憾的定论:阿斗是一个“扶不起来的天子”,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君主,最终是一个亡国之君。阿斗当了俘虏,不思复国,反而“乐不思蜀”了。赵子龙虽有盖世奇功,殊不知最后的结局还是一场悲剧。

  那么,这两出戏需要修改吗?大可不必。其一,这是艺术精品,人们在欣赏的时候,有享受的感觉,会心情愉悦;其二,赵云尽管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卫士”,他的忠贞不二,他的神威勇武,值得敬仰、学习;其三,阿斗“远君子近小人”的行为,导致了姜维虽继承了武侯遗志,亦难以成就霸业。阿斗是个反面教材,值得后世借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