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淮北盐场划转地方,大部分盐田都已服从市用、工用和港用。特别是2008年连云港市议港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徐圩新区开发,使得淮北大地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淮盐生产区徐圩、台南两盐场,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历程。也许正因为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强势推进,使得极具淮盐文化色彩的苏北淮盐产区正在急剧浓缩,传统的淮盐工艺及古老的淮盐民俗面临着渐渐流失的危机。由此而产生的淮盐生态保护区构想,也折射出当代淮盐人对于两千多年淮盐历史文化风雨沧桑的记忆。有理由说淮盐是一种不能遗弃的文化,必须要加以保护和利用。


  淮盐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淮盐,古人曰之为淮南淮北之地所产海盐也。淮盐生产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淮盐文化研究者认为,淮北盐业起始于周,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而淮北日晒滩制盐,则是由宋元时期的煎盐变革而来。以海水为原料,以盐滩为主要设备,以太阳和风力为能源,将海水提炼浓缩成卤水,放入结晶池内曝晒成盐,色白、粒大、干爽。清光绪二十九年之后,由于淮南海势东移,土壤淡化,盐产日绌,煎盐逐渐被淘汰,而日益兴盛起来的淮北日晒滩制盐,通过滩晒技术的不断改进,从分散的小型砖池滩晒逐渐向大型泥池滩晒过度,使得淮北产盐占到两淮总盐量的80%以上,从而奠定淮盐在我国盐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才带动了淮盐产、运、销经济一路强势兴起,官方政府才得以依靠大量盐税夯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基础。从汉唐到明清,两淮盐税在财力上雄踞全国各大盐区之首。

  清道光年间淮北盐政改革家陶澍曾曰:“东南财赋,淮盐最大,天下盐务,淮课最重。”历代封建王朝重征淮北盐税,却不用于淮北盐民,使得各路盐商倍受其苦,淮北盐民和盐运船民更是倍受其害。六百里滩和水,千年的苦难,厚重下一层层盐民血和泪;百余里淮盐漕运,千年的沧桑,演绎出一个个盐运船民终年风水的悲与苦。或许淮盐文化的成熟与发展,与他们千年的支撑,不无关系。尽管期间朝代更迭、建置变迁,盐民世辈承受着人间最为繁重的劳作和最为困苦的生活,然而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淮盐文化足以令每一位当代淮盐人受益终身。

  淮盐,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历经沧桑,积淀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精神流芳于世。淮盐的兴衰,得益于淮盐工艺千年的进化,得益于历代淮盐商人从中形成的“水上丝绸之路”,也得益于历代官方政府管理与纳税制度的改革。也正是淮盐的兴衰,造就了淮盐文化的厚重,它既得益于历代淮盐人风雨不当的人生,又得益于盐河水系的流淌与沉淀。古海州戏曲的繁荣,尤其是古雅清幽“海州五大宫调”的形成与传播,与悠长盐河的文化沟通和融合不无关系。

  有着千年凝重与卓异的淮盐文化,不仅表现出种类繁多的盐俗事象,源远流长,而且对其所涵盖的社会内容和人文意境表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其非凡的气韵与魅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当强势推进的经济社会彻底摧毁淮盐人近乎原生态生活框架的时候,我们提倡对淮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文明的认可,而且更是给新时期淮盐发展一个新层次的定位。构建淮盐生态保护区和弘扬淮盐文化,不仅是淮盐产业加快转型的一个途径,而且是一种地域文化在一个时代不断层发展的一项举措。

  碧海银滩的淮盐风情,不知曾撩拨过多少诗翁墨客、盐官运使的心弦。诸多有关盐和盐业的传说代代相传,始终闪烁着早期盐民的智慧灵光。盛传于淮北大地的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文化流风,无不咸味十足,可谓是洋洋大观。历代淮盐经济的繁荣,也不知丰富过多少盐家珍味,沙光鱼的传说与其鲜美的汤汁一样,脍炙人口,余味无穷。两千年的淮盐文化积淀,深深融入历史的魂魄,潜移默化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盐民的心灵。它既没有因为工艺演绎而消融,也没有因为盐政流变而湮灭。它既是历代淮盐人在与大自然的拼搏和抵御侵略、反对压迫的斗争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创建现代淮盐企业文化的源头。对于淮盐文化的传承,我们任重而道远。


  淮盐文化“徐圩映像”的凸现

  追根溯源,徐圩盐场尚可寻至1295年元成宗时期的莞渎场,沿途于清乾隆年间并入中正场,场名一直延用至解放前夕。1948年11月30日,原中正场东半场成立方洋场,徐圩地区划入,1955年3月淮北盐场组织机构大调整,徐圩地区为第五制盐场,1958年正式改名徐圩盐场。徐圩盐场从煎盐到自然滩晒,从八卦滩到对口滩,从保晒不保收到塑池苫盖,历经千年风雨,无不凝聚着数百代淮盐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光泽如同淮盐般一样晶莹剔透,代代续传。期间随着社会变迁、地域沧桑而不断演绎的故事、形成的盐风民俗,始终维系着淮盐文化最底层的流风。名流盐缘也好,银滩烽烟也罢;盐乡传奇也好,盐俗风情也罢,错综繁杂的情结,都源于淮盐这块咸土地的淳朴与厚道。

  如果没有经济社会的大推进,就没有连云港市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如果没有连云港市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就没有淮北盐场的大变革。或许正因为淮北盐业“跳出盐业谋发展、融入大局求跨越”的时代需求,促使连云港市境内的五大制盐场相继退出。到2009年传统日晒滩制盐工艺保存尚且完整的也只剩下徐圩盐场,还仅是暂时的完整。也或许正是我们都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最前沿,在历代淮盐人生产生活和盐俗变迁中流传下来的淮盐文化遗风,才会行将流失于眼前。

  也仿佛如此,这才几多吸引港城文化名流纷沓而至,为着一种文化的传承,连缀这些淮盐文化中的“徐圩映像”,为护一方精神家园继而探古寻今。或滩头,或遗址;或传说,或谚语;或歌谣,或迷趣。他们在感受“淮盐沐浴”的同时,从滩头那一片波光粼粼的水域,尾随太阳蒸发去的一层层咸气,追寻原生态淮盐文化的未来走向。

  说起徐圩街的兴衰,可谓是缘起淮盐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坐落在埒子河北岸的徐圩老街,紧贴埒子口,在清光绪年间只是几份小盐滩,名曰“刘圩”,因垣商刘公茂居此而得名,后因徐圩盐坨的兴旺而易名徐圩街。初建坨时街上只有两家杂货店和一家小饭店,随着徐圩地区盐务大启,抗战前夕的三、四年间,已经发展成为近2000口人居住生活的小集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由于遭受火灾、日本侵略者空袭、海潮淹没等三次天灾人祸,把徐圩街弄得面目全非,迫使街道居民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解放后经人民政府重建盐坨,内外盐运不断昌盛,促使徐圩街成为方洋盐场以及附近农村的商业、副业等繁荣发展的经济文化中心。后来因为埒子河水流不畅淤塞而不能行运,以及场镇机关西迁,才逐渐变成一片废墟。2008年4月市杂文协会杨锦涛、刘畅征等人来此采风时,无不对小小徐圩街的兴衰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徐圩的大片遗址上,他们凝视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多的还是淮盐所造就的一种文化遗存。徐圩街心的古井,以及边上的炮楼,都在向他们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和被外侵践踏的无奈。

  随着徐圩街的兴衰,徐圩盐事几多沉浮,银滩烽烟中,缔结而成的一个个淮盐情缘,把抗争与辛酸对接,把故事与传说融合。说到情缘,既有清人李味辛与徐圩盐坨的,也有民国年间淮盐公司工程师段海洲与公圩二十四份盐滩的。李味辛生于清光绪元年,灌云中正人,毕生不仅潜心教育事业,而且致力于淮盐的振兴。民国十年,为打开徐圩淮盐的销路,打通扬州销岸,出巨资新建徐圩坨地码头,由此徐圩盐斤始行轮运。

  而二十年代年末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系的段海州,受当时天津大陆盐业公司的委托,组织一班技术人员到中正场南方洋三条公圩铺建24份滩,进行盐田技改试点,期间段海州亲自勘测、绘制、制定技改规划,筑堤建闸站,添建大风车阵地,布置小型气象站,以至于公圩面貌焕然一新,次年原盐产量提高近三倍。2009年,市作协主席张文宝、苍梧晚报社总编王绪年等人在徐圩采风时,都曾被这两位致力于淮盐事业的前辈名流所感动。后续他们的淮盐情缘,或许会让我们的淮盐文化更为丰富。

  说到传说,既有埒子河的,也有东陬山的。东陬山有顶上烟墩和黑狗洞的传说,埒子河有鱾勾鱼守门和鲨鱼吃人的传说。传说埒子河口是条半截鱾勾鱼把守,有一年海潮汹涌,鱾勾鱼失守,让四条大鲨鱼溜进埒子河,分别潜伏于西陬山东侧的美人湾和埒子河口西侧的四汊河里。据说这四汊河深渊无底,漩涡很大。民国年间有两个水性极好的壮年船民来此洗澡,互比水性。结果有一徐姓的船民像钓钩浮子一样被鲨鱼拽沉水底,丢掉生命。从此徐圩盐坨数百名船民和搬运工人,无一人敢下这四汊河洗澡。2008年10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崔月明、迷协主席武骝等人到徐圩走访盐场民俗时,还专门和当地年事已高的老人证实过这些近乎悬说的传说,并亲自到传说的遗址探究一二。

  徐圩盐场,这片狭长的地域,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已经积淀出厚厚的一层文化底蕴,成为诸多盐场谚语、民俗歌谣的出处。也正是这些土生土长的谚语和歌谣,才吸引来我们港城诸多文化名流,对于淮盐文化探幽的兴趣。2007年市诗词协会陈凤桐、书法协会薛栋等人到访,不仅引来他们的诗兴大发,而且留下他们挥毫泼墨的印迹。淳朴的盐场歌谣,也成为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张素云等人慕名亲往徐圩的最终情结。而曾经就读于徐圩中学、市社科名家古龙高,三十年后重回故里,在踏上徐圩校址的那一刹那间更是感慨万分。


  构建淮盐文化传承新框架

  如果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作为普及的载体,任何一个优良的文化传统都是无法传承的。基于此,竭力推动新时期淮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江苏金桥盐化集团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建设淮盐文化保护区的新构想形成提案送达市人大。2008年底,市人大组织我市知名人士张建民等代表就淮盐文化保护区的构想深入徐圩盐场走访调研,并就淮盐文化保护形态加以取证与探讨,为实现建设淮盐文化保护区推波助澜。

  2009年5月,当时的江苏金桥盐化集团根据市委常委议港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淮盐文化保护区”的指示和时任徐一平市长关于建设保护区要融入徐圩片区开发的要求,突出淮盐文化的历史价值、保护的可能性和最佳时期。会中,市政协提案委、市发改委、市文化局、规划局等领导在观看淮盐文化专题片和听取汇报之后,纷纷从不同层面、多个层次评说建设淮盐文化保护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它的重要意义。

  几千年的淮盐经济,给予国家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特别是淮盐晒制工艺的创造与发展,不仅拉动中国海盐产量的急剧提升,而且逐步形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特色。2009年4月25日,江苏省非遗保护办公室批准淮盐晒制工艺进入非遗保护项目,2014年12月3日“淮盐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对弘扬和发展淮盐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港城旅游业发,也为推动淮盐文化新传承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随着连云港市议港会议的敲定,徐圩片区开发的正式启动,可以说淮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而我们却不仅仅是在淮盐几千年生生不息的这块咸土地上圈起一块地,把该保护的保护,该传承的传承,而必须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探索与实现淮盐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丰富与发展。

  由此以经济开发与文化传承并举的方式,拟定传统和现代两个保护区。一个是在徐圩盐场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作为传统淮盐晒制工艺的展示区,并在展示从原始自然滩晒到现代科技滩晒的演变过程中发展一定的观光盐业,竭力营造原生态淮盐生产流程的重现氛围,以形成一座传统淮盐晒制工艺的“天然博物馆”,留存与世。同时通过发展原生态淮盐晒制工艺的观光旅游业,普及人们对于淮盐文化的形象认识,以至于后人不会忘却对淮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另一个则是在灌西盐场投入开发矿卤日晒制盐新淮盐生产项目,在保护中充分展示强有力的支撑项目,建立健全以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支撑保护为核心的长效保护机制。同时构建淮盐文化“点线面”,形成非遗保护的“立交”,集工艺保护、产业连线、观光盐业和城市发展为一体,把淮盐文化保护和弘扬传承淮盐文化的触角纵深延伸。同时通过多建设些体现淮盐文化碑识的永久性标志物,并加强对老井、老屋、老滩、老工艺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将淮盐形象、淮盐工艺以及淮盐民俗集纳到这些标志丛林,强化淮盐标识记忆,实现淮盐文脉代代续传。同时通过打造“彰显盐的品质、创造金的价值”的企业精神,促使江苏盐行业在构建淮盐文化新的传承体系中,加快经济转型优化升级。

  选定一个地方,普及淮盐文化,续而推动对淮盐文化优良传统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位当代淮盐人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淮盐文化已经成为连云港市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社会各界人士的迫切关注,为我们传承与弘扬淮盐文化坚定信心。

  在不断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务必用“立体式”思维,拓展多层次思路,把握范畴,统筹兼顾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淮盐文化的传承,以至于在一个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以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融入淮盐文化的传统特色,构建新淮盐文化传承体系,在增强淮盐文化历史感的同时,不断提升淮盐文化在后期社会中的受用价值。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