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儒雅、谦逊、干净利索的常胜老师,已是许久之事了。近期细细品读完他的散文集《流年》,颇有一些暖意的感触——

《流年》一书是常胜老师带着“心手双畅的感觉”,经过六年多的耕耘,积攒了64篇文章而成的散文集。该书总计15.8万字,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流年》的书名来自文集中的一篇散文《回望流年》。“所谓流年,也就是自己四十多年来一路走来的一些经历”(P1)。该文集中,作者以一份至真至纯的初心,执持一种传承故乡与家园文化的自觉与担当,摆开沉浸式的写作姿态,将目光投向自己故土和社会的广袤空间,“用心去聆听自然,感悟生活”(P198),搜索埋没在时光深处的文化风物与人事,以一种深度介入的行走和亲临现场的体验,较详细浓缩、再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区域的印迹与记忆,回放、展示出了一幅幅具有芬芳世俗生活气息又深深浸润着新时代精神的人生风情图卷。

全书结构上清晰地分为四辑——第一辑“故乡风韵”,是对家乡土默川的眷恋与缅怀;第二辑“岁月有痕”,是对生活中流逝时光的记录与追忆;第三辑“生活如歌”,是对生命中一些经历的感念与情怀;第四辑“画外微音”,则是对一些美术作品的品鉴与体悟。

《流年》采用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或直抒胸臆,或寓情于事,或托物喻人,或借景抒情,或言物于理……一篇篇充满浓郁色彩和真知灼见的质朴文章从清爽的心灵化储存池中似一汩汩清泉流淌出来。缓缓徜徉其中,我们在大致勾勒出常胜老师成长和生活轨迹的同时,也会通过他细腻胜过常人的丰富生活记忆与特殊的深度个人化生命情感体验,身临其境般地回到文章所描述的那个场景。

在笔者看来,《流年》的行文中,分得开的是文章的篇目,分不开的却是一个至纯至善的“情”字。在常胜老师的作品中,无论是亲近温馨的乡音,抚今思昔的鸿影,行来过往的情愫,还是写景状物诉说世事,光彩照人体恤月华,都无一例外地澎湃着炽烈的激情——那就是从儿时的故乡到一路的家园、从童年到成年从未改变的亲情、爱情、友情和乡情,这也正是《流年》这部表现人性淳朴美好的散文集最大的情感价值所在。

沉醉于《流年》中,仿佛打开了触觉和嗅觉的毛孔,可以逼真地感受、领略到常胜老师笔下世间万物的美好,一朵花,一棵树,一条虫,一只鸟,一场雨,一本书,一幅画,一块表,一个杯子,一道美食,一列火车,一缕炊烟……都是那么地充满跳跃的灵性,让人心灵纯净地溢满浓烈的情感。虽然常胜老师多数的散文,在题材、结构、情节上都较为平淡无奇,但是其精致凝练的散文诗化语言,加之一些俗语、谚语、诗词的点缀式合理搭配运用,使文章表现出了很强的亲历性、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化性。

细读《流年》,目睹在现实与历史的融合里,在进步与落后的对比间,在情韵与理性的交汇处,常胜老师信手拈来,以小见大,情真意切地在字里行间中烹饪出了一股淡雅清新、朴实婉转、刚柔相济、温暖豁达的人生韵味。我想,这应该就是《流年》所呈现给读者的带有独特个性的散文创作风格,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和明显的引人之处吧。

《流年》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一篇篇碳色般的文字火苗,点亮职场,写暖自己”(P97),是啊!“用往事默默地取暖”(P97),“一个个暖心的景物,悄然走进观者的内心,掀起一阵涟漪。”(P190)在常胜老师的世界里,不仅故乡是火苗的暖色,一路走来的家园也都笼罩在火苗的暖色记忆之中。

《流年》是常胜老师热爱生活的一种真实体现,慢慢品读下来,在平凡时空中,无不给人带来情感的暖意、乡愁的厚重、城乡的风韵和心灵净土般的欣慰与享用。而使我倍受感染的是虽然生活紧张忙碌,但常胜老师“心中念念不忘的依旧是诗和远方”(P97)。他时刻告诫自己——“尽管生命平庸,走过的路和心事也不为人知,可也从未放弃梦想,从未苟且地去度日。”(P97)他推开“常乐斋”的窗户,大声说道:“抛开纷扰,顺其自然,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诗意地栖居于红尘,书写生活的体验,乃我之志。”(P204)可以说,《流年》是常胜老师用文字、文学的方式追逐梦想与志向的一个拼搏过程,这恰恰是《流年》的励志性意义所在。

       纵览散文集《流年》,它可以算是常胜老师散文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是迈向更高台阶的基石与见证。祝福常胜老师!

       期待《流年》之后,下一部更精彩的文集诞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