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攻无不克,所向披靡?请细读纪实文学《“土行孙”掘翻临汾城》,便可得知谜?

  这篇纪实作品生动描述了华北军区1兵团笫8纵队23旅荣获“临汾旅”光荣称号的战斗经历和我军解放临汾的经典战例,不仅具有故事性、趣味性,而且让人知历史,强精神,更自信。


  一、我们不是李自成

  纪实文学前部分插述了李自成的一个故事,说明临汾城很不好打。主要是临汾城地形特殊。这个城,地势内高外低,东、南、北地形开阔。婉若一头牛伏卧汾河之滨。所以俗称卧牛城。城墙依自然地形构成。既高且厚,易守难攻。

  相传尧帝在此建都。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末期,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打临汾城。久攻不下。李自成在城东北兴隆殿观敌膫阵。被守军弓箭射中坐骑一只眼睛,气得跺脚。最后无奈把盔甲挂在村庒的一棵树上,悻悻退兵。后来人们把这个村庄叫挂甲屯。

  这个故事,不仅说明了攻打临汾城的难度,还引起我们诸多联想。

  让我们想起毛泽东主席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时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做李自成。

  还让我们联想到,李自成的军队绝不能同我们人民解放军相比。我们人民解放军有最坚实的红色根基,指战员身上沸腾的是最神圣最纯净的红色血液。我们军队是由最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这支军队,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为任何敌人所屈服。这支军队,经过土地革命战争、万里长征、抗日战争的洗礼。决心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因此,临汾城这个骨头再硬再难啃,也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砸碎它,消灭它。这就注定了这个军队绝不会像李自成那样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所以,李自成这个故事,为下面打硬仗、打恶仗、打胜仗,为我们认识“临汾旅”和整个人民军队,埋下精妙的伏笔。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我军所向披靡的谜底。


  二、创新新战法土行孙

  这篇纪实文学引人深思的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战法要仿效土行孙?

  土行孙是《封神演义》中的一个神话人物。此人的一大绝招是土遁。即在地下飞速自由行走。来无踪,去无影。

  纪实文学告诉我们,学习土行孙,掘翻临汾城,是从当时战场实际出发的。

  一是考虑到当时敌城防工事非常坚固。临汾城墙高15米,顶厚10米,基厚二三十米。城墙四周,碉堡林立,壕沟纵橫。内外暗道相通。从城外到城内,构成警戒阵地,护城阵地,城墙主阵地,城内纵深阵地四道防线。城东关还有外城,作为内城屏障。难怪敌城防司令梁培璜鼓吹是东方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

  二是考虑到我军装备的实际。当时既无飞机,又无大炮。仅靠手中火力,难以摧毀敌人如此密集的阵地工事和火力点。

  三是考虑到当时扫清外围的战斗就打得很艰苦。消灭敌人四千,我军也伤亡四千。

  因此,徐向前司令员审时度势,果断下令,暂停进攻。召开作战会议。将领们献?献计。徐向前拍板,决定采用土行孙的办法。

  这个办法也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有实践作根据。不久前我军解放运城的战役,八纵23旅就曾经釆用此法,挖掘地道,爆破城墙,获得巨大成功。既攻克了城市,又减少了伤亡。

  因此,仿效土行孙,把地道挖到临汾城墙下,爆开城墙,既可保存自己,减少伤亡,又能消灭敌人,攻克城池。

  从这个决策过程使我们体会到,仿效土行孙,是战法的创新,是出奇制胜的大智慧。是军事辩证法创造性的运用。

  纪实文学如实记述了徐向前司仒员采纳众将意见,实行土行孙办法的决策经过,进一步诠释了我军之能所向披靡的又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军有善于指挥、巧于用兵、出奇制胜的高明统帅和将领。


  三、大苦大劳见丹心

  纪实文学启示我们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土行孙掘翻临汾城这个艰巨工程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在敌人眼皮底下掘进长达百余米的地道,绝非易事。如何保证掘进动作的隐蔽性?如何保持动作的时效性?如何掘进、运输和出土?如何对付敌人的侦听、破坏和反掘进?

  纪实文学告诉我们,当时围攻临汾城的有众多部队。遵照徐向前司令员的号召,许多部队开始选择地形,向临汾城下掘进地道。

  从纪实文学中我们看到,八纵23旅在老红军、旅长黄定基指挥下也积极投入了挖掘地道的艰巨任务之中。当代的土行孙们潜入地下,争分夺秒,艰苦奋战。

  他们高度机警。地道掘进,秘密进行。入口、出土都做到十分隐蔽,掘进路线,千方百计不让敌人发现。当然,敌人不是傻蛋,为了防备我方地道,敌人把水瓮埋在地下侦听。并且也用地道来破坏我方地道。当时兄弟部队就有多条正在掘进中的地道被敌人发现和炸毁了。严竣的形势更促使23旅指战员进一步开动脑筋,尽最大限度减低作业声响,或隐真示假,用多种办法反侦听与反破坏。

  掘进中,干部战士们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拼命精神。在地下作业其艰苦困难,常人难以想象。地道不能过高过宽。因此人员不能立起身体作业。要一直跪着挖,爬着挖。使用着小锄小镐。为防敌听见声音,甚至用刺刀挖。出土运输更加艰难。尤其碰到地下渗水,全身泡在泥泞中干活。战士们双手、肩部、膝盖都磨得血肉模糊。坑道挖深了,洞中缺氧,憋得不能正常呼吸。黄定基旅长走群众路线,向当过矿工同志求教,挖副坑道解决空气流通。为争取时间,他们不分昼夜,三班倒,连续奋战。为了对付敌人破坏,他们还机智地把主坑道改变方向,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坑道。或用假的坑道迷惑敌人。挖副坑道,挖假坑道,为主坑道改线,这就更加重了作业劳动量。因此毎个人常常累得精疲力尽。如同大家说的那样,“干活时像疯子,休息时像死人。”

  当坑道接近城墙时,敌人还投掷炸药包把顶部炸塌了。工兵英雄张贵云、战士刘增练临危不惧,用头顶住门板,用湿土紧急加固,补好漏洞。

  通过一个多月艰苦奋战,他们终于将两条一百多米长的地道成功挖到敌人城墙?下。两个坑道分别装填几千公斤炸药。总攻开始,指挥员一声令下,两个坑道同时引爆,发出震天巨响。城墙被轰开两个几十米宽的豁口。23旅部队如同汹涌潮水,率先冒着硝烟土石,一涌而入。这个旅的69团5连一路猛打,占领了敌城防指挥部。在兄弟部队共同奋战下,固若金汤的临汾城宣吿解放。那个城防司令梁培璜也成了我军的俘虏。

  徐向前司令员总结作战经验时这样说:“敌人硬,我们更硬。”“地面战斗和地下战斗配合。以土行孙办法破垒攻坚,克敌制胜。这场地下战斗十分激烈。是敌我双方斗智斗力的竞赛。”

  毛泽东主席接到临汾解放的战报后十分欣慰。赞扬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大胜利。开创了城市攻坚作战的成功范例。说:“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很顽固。敌我两军攻防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条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条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

  战后,徐向前司令员亲自把“光荣的临汾旅”红旗,授予第八纵队23旅。

  纪实文学对土行孙掘翻临汾城经过的生动描述,终于完全揭示了我军为什么能够所向披靡的谜底,因为我军有众多争当先锋、勇打头阵的拳头部队。他们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革命战争胜利高于一切,所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争先恐后挑重担,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他们面前,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这是我军所向披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四、敬读雄文更自信

  读完此篇纪实文学,我们完全明白,我军之所以能够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原因是:

  一、我军有坚实的红色根基;

  二、我军有善于指挥、巧于用兵的统帅和将领;

  三、我军有无数尖刀、铁拳部队和分队,他们勇当先锋,善打头阵。

  正是有着这些红色基因,再加上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猛虎添双翅,使我们对祖国统一大业,更加充满信心。

  纪实文学告诉我们,“临汾旅”是战争年代唯一经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批准命名的英雄集体,也是我军获得荣誉称号唯一的旅级建制单位。这个部队和其他99面战旗下的英雄集体一样,都是人民军队的缩影和光荣代表。他们都是古田会议精神培育出的英雄之花。是毛泽东思想孕育的丰硕之果。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战斗意志坚如钢。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敢于碰硬,善于碰硬。

  由此联想到我国的宝岛台湾还未解放,祖国统一大业有待完成。为了台湾人民福祉,我们力争和平统一。但是鉴于目前霸权主义总是借台湾兴风作浪,台独分子气焰嚣张,丧尽天良。这是在从反面摧促我们把台湾快解放,快解放!

  我们坚信百炼成钢的英雄人民军队,早已怒火满腔。有准备,有信心,有力量。

  我们党的著名理论家杨献珍曾经概括“临汾旅”精神有四股劲,即: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猛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犟劲;当机立断、无坚不摧的狠劲; 英勇无畏、义无反顾的拼劲。这四股劲正好在未来战斗中派上用场。

  如果形势迫使我们必须武统,只要最高统帅一声令下,我军将一如既往。像当年掀翻临汾城一样斗志昂扬投入战斗。不过这回再不是仿效土行孙,让敌人坐“土飞机”了。而是陆海空天电齐出动,更加所向披靡无阻挡。敌人不投降,就叫它灭亡!让美丽的五星红旗在祖国宝岛上空,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