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往之,终于如愿如偿地来到了庐山五老峰脚下的白鹿洞书院。走进古色古香的书院,看看那些数不清的匾,试着读一读匾上的字,再抚摸一下那些精致的窗格,静静的聆听潺潺的流水,阵阵山风吹过,我仿佛听到了当年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了当年朱子在此讲学的儒雅手势,和他为对学生释疑时的爽爽的笑声。


  【一】


  白鹿洞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并称古代四大书院。它处于典型的山环水绕的环境中,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书院坐北朝南,前有一溪,名曰“贯道溪”,水自五老峰的凌霄峰来,汇入鄱阳湖。溪南以卓尔山为屏障,书院后有后屏山,左翼有加流山,可远眺五老峰,是古代士子们孜孜以求的学习环境。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淳熙六年(1179)10月,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在南康军(治星子、都昌、永修三县)任上,第一次来到白鹿洞遗址时,见到在屡次兵火中被毁得屋宇不存,一片残破的书院伤心不已,又感叹“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之所”,又“念庐山一带,老佛之居以百之计,其废坏无不修葺,至于儒生旧馆只此一处,而一废累年不复振起,事道之衰即可俱悼,而太宗皇帝敦化育才之意亦不著于此邦,以传后世”,朱熹多次上书皇帝,提出“其庐山白鹿书院合行修立”,并亲自主持修复。一年以后,书院逐步修复。建成屋宇十余间,发文各地征订图书,自兼洞主,亲自任导师,执教讲学其中。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亲自拟定修身之要和处世之要,延请名师,与学生对答辨论,连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亲临讲学。朱熹和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一时名闻天下。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在的石洞和石鹿,则是在明嘉靖年间修凿的。

  礼圣殿是白鹿洞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和历代儒学圣人的地方,这里的建筑气势恢宏,文代气息浓郁。大殿重檐、九脊、谒山顶、灰瓦白墙,黑柱红拱,飞檐凌空,巍峨壮观,无愧于中国古书院中现存最大、规格最高的古建筑。步入大厅,一股浓厚的儒家学派的庄严气氛让人屏息凝目。殿中有康熙手书的“万世师表”匾额,正中为“孔子行教图”石刻像,像下有石质台,上摆石香炉和石花瓶,学人供奉的香火萦绕,更添几分庄重,几分虔诚。后壁是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出礼圣殿,进入明伦堂。明伦堂是书院的讲坛,在礼圣殿的侧门边上。堂内陈列有仿古的授课时用的桌椅,有讲台,有戒尺,四周挂满了或苍劲有力或龙飞凤舞的书法楹联。找个座位坐下来,想象一下朱熹先生在台上滔滔不绝,讲堂下学子听得心旷神怡,发出阵阵喝彩声的情景,不仅窃笑,心想,这可是中国古代的清华、北大,能有机会上庐山,聆听朱熹先生讲课,该是学子们一生的荣耀。

  明伦堂后门可以直接通往白鹿洞。白鹿洞有两层,下层为白鹿洞,上层为思贤台。“君家白鹿洞,闻道也生苔,”洞前有两株桂花树,一个浅浅的小小的洞中,有一尊白鹿,竖耳昂首,神态悠然,鹿身的石头表层有些斑驳,但白鹿通体的唐宋风骨依然。白鹿洞后果然有一大一小两头正在悠闲吃草的白鹿。白鹿通体洁白如雪,美丽的头角高贵圣洁如同神女的云鬓。白鹿是非常有灵性的,它是中华民族仁爱、和谐、中庸等精神的图腾。看着这样两头圣洁的白鹿,我喜爱这美丽的白鹿,抓一把青草喂它,并摆出一个姿式,与白鹿合影,心想,当年朱熹大师和上千名的学子们心中都供奉着一头儒家精神的白鹿,那就是他们学成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啊!

  朱子祠前有“丹桂亭”,其左右花坛中有两株桂树,亭中一石碑书“紫阳手植丹桂”(紫阳即朱熹)。松以寿长之生生不息、竹以正直之节节攀高、莲以高洁之君子之态为儒家所推崇,而“桂“则与”贵“同音,折桂成为科举入仕的象征。在朱子祠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120余块,这是1949年建国后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熹的手迹,也有署名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这些名人真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有着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康熙二十年(公元1686年),清代的康熙皇帝御赐给书院匾额和《十三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周易折衷》等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御书阁珍藏。这里古树浓阴,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千万点碎金,有如微波荡漾在和风吹拂的湖面。白鹿洞书院山美、树美、水更美。泉水涣涣,曲径通幽。在棂星门的西北隅,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碑池”等胜迹。当年,满怀豪情雅兴的朱熹曾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在钓矶石上,也刻有朱熹手书的“钓台”二字,据说,当年朱熹在此垂钓,实际上这里水浅石碧流急,很少有鱼,哲学家、理学家朱熹是借垂钓来思索,所以,明代的刘世扬又在钓矶石上加刻了“意不在鱼”四个字,真是妙不可言。


  【二】


  白鹿洞书院遇上了朱熹,朱熹有了白鹿洞书院的讲台,这两者的因缘际会,奠定了白鹿洞书院名列“中国四大书院”的至尊地位,也成为朱熹一生中的华彩乐章。

  白鹿洞书院是朱熹心上的爱子,为了他,朱熹呕心沥血。书院落成那日,平素严于律己,不善饮酒的朱熹先生也是和弟子们把酒论儒学,拈花赞美人。酒过三巡,朱熹看着眼前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仰头望一望修饰一新的高楼讲堂,心花怒放,诗兴大发。即兴吟诗一首:

  重营旧馆喜初成,

  要共群贤听鹿鸣。

  三爵何妨莫萍藻,

  一编讵敢议明诚。


  深源定自闲中得,

  妙用原从乐处生。

  莫问无穷庵外事,

  此心聊与此山盟。


  好一个“此生聊与此山盟。”朱子对白鹿洞书院的爱,已经超出了父子之爱,而是上升到了“我见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知心朋友的感情。朱熹为了与庐山、与白鹿洞书院的这份盟誓,尽心尽力地操劳着。他作《白鹿洞成告先圣文》,并多次请孝宗皇帝为白鹿洞书院题匾、赐太上皇帝御书石经。他还根据自己平生所学的知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亲自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教规》:

  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愤窒欲、迁善改过。

  处世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子还提倡“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和“熟读精进”的学习原则。这是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纲领。这个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模式图,而且为世界教育界所注目,国外有许多教育家把它当成研究教育制度的课题。

  朱熹注重言传身教,他不只兴书院,订规章,经常亲自授课讲学,每逢休沐,即亲至书院与学生一起质疑问难,他对弟子的学习成效,学习态度要求十分严格。有一次,在赴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朱熹曾写过一首诗赠给学生:

  诸郎有志须精学,

  老子无能但欲眠。

  多少个中名教乐,

  莫谈空谤莫谈仙。


  名师出高徒。当年,白鹿洞书院盛况空前。以精学儒家名教著名的教育内容,和朱熹先进的教育思想,使白鹿洞书院的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为全国之冠,四方好学之士,负笈裹粮,前来求学。建昌人胡泳、李燔、吕炎和吕涛兄弟,都昌人黄灏、彭浔和彭方父子等一大批人,都学有专攻,成为传播理学的重要人物。

  朱熹一生勤奋好学,关心国事民情,曾立志报效朝廷,献身国家民族。然而,南宋王朝政治极端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朱熹在仕途上一再遭受挫折,终于使他绝意官场,潜心学术,致力于著书立说,成为一代理学大师和著名教育家。朱熹在哲学史上的贡献是创立了“理气关系”的学说,创立了“程朱学派”。他认为,“理在先,气在后。”在人性论上,他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提出“去人欲,存天理”,以缓和社会矛盾。他又主张恢复三代之治,愿“周孔之道常在。”他在明清两代被奉为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天地上下,万物四时共流行。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多少闪光的思想!而朱熹的光彩足以照亮宋代以来的几百年的理学星空。朱熹一生著作等身,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

  康熙皇帝曾评价他的思想地位是“集大成而绪千万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