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有老外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发展不下去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里的支柱人物或精英具有一定实力后,纷纷跳槽自己开办企业或公司,所以难以形成真正的长盛不衰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人们通常认为,效益不好的企业出现跳槽是正常现象,而效益好的企业也出现跳槽的现象就有些费解了。但事实确是如此,并且一线工人跳的相对较少,而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跳的较多甚至有老总都改换门庭,一走了之。勿庸讳言,无论其中有多少矛盾和内情,还是一个老板和打工者双方的心态问题。  

  除了自己投资当老板以外,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在打工。在国有企事业单位是为国家或为某个组织打工,在私人企业则毫无疑问是为资本家或投资者打工,自己开个小店并主持经营或跑单帮等即是给自己打工。奔走于街巷满身大汗是打工,坐在空调房里敲电脑也是打工;身穿工作服在机器前没日没夜是打工,西装革履在谈判桌边讨价还价何尝不是打工?只不过打工的层次不同,本质却是一样,都是为“老板”或“主人”工作创造财富,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来换取一个劳动力的基本消费。这里不讨论各种劳动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经济学意义,仅就打工者的状态作一些浅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没有“打工”这个概念。那时各行各业无论干什么的人(除了一些罪犯以外)都属于“人民”,而“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主人”是不会去给谁打工的,总不能一部分主人给另一部分主人打工吧,逻辑上也说不通。人们从满腔热情到勒紧裤带,从口诛笔伐到全面下岗,方才猛醒这个“主人”的头衔是既当不了什么家,也作不了什么主的,终于很开朗地把自己定位在“打工者”的现实位置。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随着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衰败,管理干部们叫嚷着砸“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的余音未落,自己就被市场的巨手连同着整个企业扫地出门,企业被有钱的私人老板们买断或承包。昔日虚幻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荡然无存,凡从国企下岗而出来的人们一提起国企,不仅再是心酸,甚至有种恶心的感觉了。当然,还有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如金融、电信等行业与众不同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之中的打工者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司机,比起行将关门的一般国企中的高级工程师,无论在住房或收入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对此人们只能无奈地感叹历年历代早就总结出的社会经验:女怕找错郎,男怕入错行。至于那些垄断企业到底能垄断多久?这些打工者的命运是否永远安泰?就很难说了,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眼前。另外,因为是国企,不管穷国企也好,富国企也好,它们中的腐败现象俯拾即是,比之人们关注的政府部门基本上是等量齐观,不然,何来“穷庙富方丈”之说?总之,国企不会把打工者当成“主人”,打工者们也不会对国企抱有什么希望和好感。他们暗暗地在心中道别:“该关的关,该死的死吧!”  

  在国家机关打工就又是一番风景了。自古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没有世界性的灾难和历史性的革命的情况下,“衙门”总是存在的,不然纳税人上交的钱怎么开销?有衙门就有官吏,有委员会就有干部,有机构就有公务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旧书上常常引用这样一句话“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充分反映了世人为封建君主打工卖命的人生价值取向。不过,“朕即国家”,皇帝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使得不少士子以为当官也不单是为了朝廷,也是为了社稷,为了国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嘛。其实,用现在的观念说到底都是打工的,只是“老板”不同了而已。在私人企业叫“白领”,到政府机构就叫“公务员”了。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时兴“公仆”的称谓,如今倒成了绝大的反讽,因为“公仆”中爆出的贪污腐败贪赃枉法新闻竟是“主人”们不可想象的。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打工的“风水宝地”,风险极小而收获丰厚。即便没有任何外快,工资会随着职务晋升而递增,收入会跟着物价指数上涨而上调,更不用担心退休养老一类的问题。对于“常在河边走”的部门,偶尔“湿一下鞋”就吃不尽用不完了,只是别被抓住了。真的,这是一种很“另类”的打工。打工者的素质决定他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有少数弃机关而“下海”者,决不是为了找一个艰苦的地方打工,而是为了过一把当老板的瘾以攫取更大的物质利益。  

  在私人企业里打工是最名副其实的打工,很简单,这是为某一个老板工作。这其实是人们走投无路的最后一条生存之路。无论“篮领”、“白领”甚至是“金领”,只要还有其它的办法脱贫致富就不会走进别人的企业。“篮领”是体力劳动者,以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自己的报酬,他们只盼望底薪高一点,劳动强度小一点,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虽然艰苦些,总比在某些国企里坐以待毙好得多。“白领”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一技之长,并且视野开阔有独立见解,对企业的赢利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老板常奉若上宾,提供较优厚的物质待遇。每一个“白领”,刚被奉若上宾时感觉是良好的,心中充满感激以自己学识和努力欲报知遇之恩,但时间长了,问题不期而至。一种情况是老板认为你的工作没有不断创新,达不到他的要求或是你偶然工作的失误,于是笑脸不再,客气中透着冷淡。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已形成独到的见解,对老板不吐不快。就像古时的忠臣良将,把对皇帝的忠心上升到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而直抒己见。若老板赏识你的见解当然很好,却难免有“功高震主”的嫌疑,尽管老板的产权不会受到任何侵害,却增强了他大权不得旁落的防范心理。当然,厕身于“智囊团”或扮演“师爷”的身份是安全的。若你的见解根本就与老板的想法相左,全盘否定则是必然的结果。在打工者的队伍中,心理上的压抑是普遍的,而越是有才智的人这种压抑感越甚。那些感觉良好的人们,终有一天会认识到“你以为你是谁”的道理,这只是迟早的事情。  

  将军大度地对士兵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老板却绝不会对打工仔说:不想当老板的打工仔不是好打工仔,尽管他心里明白谁都想当老板。对将军来说,增加一个将军只是增加了一个同事和战友,对老板来说,增加一个老板却是实实在在增加了一个对头。凭心而论,老板在用人方面一般是开明和大方的,他的终极目标是赢利,决不会搞“武大郎开店”而断了自己的财路。然而他的“主人”意识却无时不在地压抑和伤害着打工者,每一个打工者走进私企公司的大门,心底都耻辱地烙上“雇佣”两个字。所以,老板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就肆无忌惮地炒人“鱿鱼”,打工者受到亏待和委屈,或与老板“政见不同”,再或是自己已具备创业的条件和实力,此时不走,更待何时?这也就是民营企业屡屡发生跳槽的根本原因。  

  除了当老板以外,自己给自己打工才是最自由的,如自己有车的司机、自己经营的小店、自由撰稿人等。他们并不富有,却享有人格和时间上的自由。不必看老板的脸色,想干就干,想歇就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他们的生计也受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似乎有一种飘摇感,发不了大财。但希望总是有的,干好了可以向老板方向发展,聚沙成塔成就一番事业也未可知。干得不好就等于取消了给自己打工的资格,去给别人打工了。不过,这的确是一个诱人的台阶,当年的“贫雇农们”并不想一口气当个“地主”,却梦寐以求成为一个“中农”,现在的“篮领”乃至一些“白领”何尝不是如此呢?  

  “无产阶级”在经济上受剥削,人身却是自由的。为谁打工?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老板和打工者是现代社会互相依存的一对矛盾,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结。他们各自的心态都是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紧密相联的。只有当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是本企业财产的主人,老板与打工者没有清晰的界线,才会出现人们倡导的“团队精神”。也许这看起来像是回到了“公有制”,其实这才是最彻底的个人拥有。到那个时候,还会有人问:“为谁打工”吗?没有了,都是为自己打工。

  注:此文曾在《杂文报》发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