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的福厦公路途径福清县镜洋公社境内戴云山下有一个叫琯口的小村庄。

  琯口村位于两山之间,福厦公路从村中南北贯通。远望公路东边山峰陡峭的石崖,山下一片片甘蔗绿海和网格状的水稻田;公路西边连绵的绿色山峰,冬季,山头上时而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白雪笼罩的景色。琯口盛产水果枇杷和甘蔗。

  1973年,福建省军区独立2师6团(5031部队)就驻防在琯口。

  家属房的规格和三山师部家属房面积结构都是一个规格标准。房檐下是一个约6平方无墙的红砖空地,房中间一道隔墙,一栋两家,房后凸出建筑是厨房。

  住房室内的白墙壁上,经常贴着几只壁虎正在一动不动地叮着墙上附着的蚊子,壁虎会不动声色地分别轻轻地抬起爪子一小步一小步地蠕动接近蚊子,待时机成熟瞬间伸出舌头直接把蚊子卷入口中蚊子被吞食下不见了。壁虎的尾巴在外界的刺激随时脱落下来,这是壁虎脱身自救的本能反应吧。

  家属大院坐落在一片枇杷园林的庄园里。房子四周都预留有出入口的绿色小树墙。

  家家房前屋后都有一块很大的空地生长着几棵多年的果实累累的枇杷树。树墙外种植着大叶桉树、小叶桉树和散落蓖麻。

  枇杷果由绿色变黄红色。枇杷可以制作枇杷膏和枇杷止咳糖浆。蓖麻绿色呈多角星芒状的叶子随着季节的变化变成猪血红色,挂在枝上的红色蓖麻果外壳长满了软软的长刺,扒开果皮可见花白色的蓖麻籽静静地卧在巢里。大院子女们有时一人捏着一粒蓖麻籽用蓖麻籽尖对顶,谁的蓖麻籽尖被顶破了就算输了,再从兜里掏出蓖麻籽继续顶着玩。

  时令水渠断水时节,渠底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暴露无遗,水渠里静静流淌的小水流随着时节的变化,时而浅的都能看见渠底水中的鹅卵石小鱼儿在浅水中石缝间穿梭摆动;雨季,水大。水渠就沟满壕平了滚滚而来混浊的水流夹着稻草,断树枝等等漂流物向东流。

  渠沟帮四周趴着一片时时处于待发寻机觅食状态的绿色、褐色、杂黄色的青蛙;体型臃肿皮肤很难看下巴还一股一股地起伏喘气的赖蛤蟆都来凑热闹时而还发出几声“哇哇哇,哇哇哇”的蛙叫声,这一叫声可不要紧确引发了这一片青蛙群体的共鸣,瞬间奏响一曲大自然的青蛙合唱交响乐。突然,传出一声异样的响声,顿时,高亢的青蛙们偃旗息鼓了一点动静都没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部队家属区没有饮用的自来水。大院里的一口水井是大院家属的生活用水。家属们在井边的四方形水泥地上摆放大木盆、搓衣板打井水洗衣服。

  水井,四方形离地高40厘米钢筋水泥结构的矮墙。井盖,是用厚厚的木板覆盖,在井盖的对角各设一个方形孔能放进打水桶由此提水。

  每天,大院家属打水手拎着一个铁的锥形打水的小桶,肩挑着一副装水的大桶。人双脚站在井盖上,把打水桶顺着方型孔放下打水桶至水面,然后,将打水桶绳头在手掌缠绕几下再把打水桶用巧劲抖起呈桶口朝下桶底朝上扣入水中,桶在水中翻个、下沉,再慢慢出水,过井盖孔一桶就打出来倒入大桶,几番操作下来一扁担的两桶水就这样打满了水挑着水桶回家。

  大院子女没有掌握站在井盖上放桶打水的技巧,费挺大劲才能打上一桶水。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打水的技巧,打水的时间就快了,要不然井旁边等待打水的人多,都挺着急的。大院子女人小力气不够,打水桶的绳子经常是靠在井口水泥墙或井盖上摩擦着往上打水。有时在打水时绳子就突然被磨断了,打水桶瞬间掉进井里看不见了。大院子女就往家跑找大人来打捞水桶。井边的一棵大树枝撮着一根长长的捞桶竹竿,一头绑着一个船锚形状带有四个弯曲铁钩的物件。竹竿从井盖打水孔直接探入井水里掉桶的位置一上一下左右移动试探性地打捞水桶;如果刚下过雨井水上涨就得换用一个长棕绳绑着铁钩站在井盖试探性地打捞,这一切凭感觉凭运气,顺利的话,不一会儿就能把提水桶打捞上来。不顺利的说不上多长时间才能将水桶捞上来。有时大人上班时间到了就让小伙伴自己捞水桶。傍晚,打水桶掉入井里打捞一会天黑了,就得回家拿手电筒照亮继续打捞有时把手电筒的电池都用没电了提水桶还是没打捞上来,这就是运气不佳啊。

  当然,小伙伴的提水桶掉入井里后,先借用别人的提水桶提水挑回家做饭用然后再继续打捞提水桶,有时,掉入井里的提水桶几天都打捞不上来,还是在别人家的提水桶掉入井里打捞时凑巧把这个在井底待了几天的提水桶给打捞上来了,放在井沿,待去提水时偶尔看见了掉进井里的提水桶顿时有一阵惊喜的感觉急忙打听是何人给打捞上来的必须表示感谢!

  ?随着时间推移,小伙伴们陆续掌握了在井里打捞水桶的技巧。用竹竿打捞时小伙伴们要将头探入井口看着有一点微弱光亮的井水凭感觉像似竹竿的铁钩钩住了提水桶的铁梁后有重量的感觉后双手轻轻将井底的水桶拽到井口然后再慢慢往上提待水桶出水面时轻轻调整一下把水桶提到井口然后再用手一把抓住水桶梁打捞成功!

  用绳子打捞打水桶就费劲了,先要目测一下掉入水里桶的大致位置,然后再下钩在水中先探着打捞,没有钩子钩到桶铁梁的感觉时,就要将铁钩稍稍悬起(判断提水桶落入井底时可能桶梁被石头或树枝悬起了)只要操作时井绳拉不动或绳子直了时就感觉钩子搭到实物了,幸运的话就是捞到水桶的铁梁了,轻轻提起水桶出水小心翼翼地往上提出井口打捞成功!

  团建制的部队大部分都在公社和大队驻防。大院子女学习环境相对一般但在参加小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中也有学习知识的机会。

  我转学到琯口小学读书。琯口小学离家属大院较远。学校的教室和校舍挺简陋的但学校的教师教学水平确很高。其中,有一部分教师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来自省会福州市,他们是因为个人有“历史问题”或家庭成分有问题的教师。这部分“落难”的教师授课时由浅入深、形象生动教学法水平很高。福清话不太好听懂,大院子女上学听不懂老师用福清话讲课,回家向家长说。部队派人和学校沟通后,老师讲课一遍福清话一遍普通话,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负担,时间长了大院子女能听懂福清话了这个问题就自行解决了。大院子女们从教师授课中学到了尊师重教,文化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受益匪浅。

  敏老师是琯口小学领导。他对大院子女们在校就读期间很关心、很重视并尽能力给予提供方便。

  学校的教学任务不重,随着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小型的体育和文艺活动。比如:组织部分大院子女参加一些小节目的排练到镜洋中学公社参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活动。

  镜洋中学在琯口村设有分校,在附近居住读初中的学生们在此就读了。

  大院子女上学都要走在田埂上,穿过一片稻田地。每当下雨非常难走。夏季,田埂边的水蛇、四脚蛇不时地穿过田埂,年龄小的学生会被突然窜出的这条爬行动物惊吓着尖叫起来;年龄大一点的大院子女会立即赶到跟前捡根小竹竿子追打蛇直至把蛇驱赶到看不见了。

  大院子女们每天都是沿着乡间的小路走在田埂去上学。

  在眼前展现的是一幅闽江流域的农耕图。远处山间水稻的梯田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人与自然景象的农耕图:一小块一小块平原稻田地里农民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水稻田里一手扶犁一手扬鞭赶水牛耕地。

  走在田埂上可以听见嘎吱嘎吱的响声随着声音看到是木质的水车两根立柱插在水渠上。两个头戴斗笠脚踩水车的人,双臂担在立柱之间的横杆上。水车一头高一头低,低端在水渠里,另一端是二人有节奏地赤脚蹬水车轴上的木板叶片把水渠里的水通过水车输水木箱里的龙骨叶片将水通过脚蹬水车轴上的叶片为动力把渠水上传输送上来灌入稻田里放水浸地。耙地,就是把稻田里水浸泡过稻地土块耙小,稻草耙出去集中收拾处理;再往稻田里放水,施肥。


  南方种水稻是双季稻,一年种两季水稻。在一个时节抢收抢种就叫“双抢”。

  插秧季节,游走在田埂上挑着秧苗担子的插秧人,时而放下担子抓起秧苗抛物形准确地抛向缺苗的稻田地;插秧人双脚踩入泥水里单手在水稻田里拾取散落在附近的秧苗弯腰继续横平竖直地飞快插秧。抢收抢种的双抢时,节稻田里秧苗绿色一片片绿浪滚滚;收割时,金瓯一片片喜看稻菽千重浪,太美了。

  大院子女放学回家途经琯口村时,看见路边的铁匠铺炉火通红随着风箱的风力喷出细小的火星,大型的风箱在一推一拉之中发出了特有的“庫嗤,庫嗤”响声。铁匠师徒前大襟都系着一个帆布大围裙,师傅一手用铁钳子从炉火纯青中夹取出一个等待捶打的农具坯子放在铁贴墩上,一手用小锤点击通红的铁坯子,徒弟挥着大铁锤直接准确锤打在师傅指点模具上的位置随着大锤打击的力度,铁坯子逐渐变形通红的铁销四处飞溅落地就变成铁灰色。师徒配合默契一锤小声一锤大声节奏感很强,师傅根据模具捶打的情况将模具不断塞入炉火中加温取出再锤炼锻打。徒弟放下大锤拉着风箱把一推一拉送风,随着风箱的风力变化起伏炉火上喷出小火星。铁匠铺自然是大院子女感到好奇而围观的景点之一。

  部队驻地不定期放电影。大院子女们去看电影时拿着手电简或是提着小电石灯去看电影,在来回走的路上,时不时就会传来小朋友因惊吓而发出的尖叫声,小伙伴们走近用手电简一照是踩到蛇了。

  早晨。大院子女们走在昨晚看电影的路上,还会看到许多被踩死的小蛇、青蛙、蚯蚓……

  琯口村人是很有经济头脑地。比如:村里华侨亲戚多,见识广。有条件的人家就买一辆自行车利用自行车驼人外出走亲戚顺带拉一点货,琯口村人能把自行车的作用发挥到想象不到的极限。自行车的后托架是加宽的一种并在托架边立一根扁担,它的用途:一是驼人时,可以让人握着扁担骑行时安全,二是遇到上坡路时,人下来,然后将过多的货物挑着并推着自行车上坡。琯口村口经常有人在道边等待有需求的人用车,根据路途计算收费,便宜的很几分钱或几毛钱而已,但这点钱在当年也是琯口村人收入之一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部队大院生活成长的大院子女们向父辈学习什么呢?这是大院子女们从少年到青年成长过程中在世界观逐渐观形成和认识社会中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父辈是军人,他们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杀敌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幸存者,也大院子女们引以自豪的心中偶像之一。

  父辈们大部分人在少年时期基本没读过书,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中深深地感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他们内心是非常希望大院子女们在成长过程有一个稳定的读书环境也是父辈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和担当,但往往会做不到啊。

  父辈们是经过战争洗礼的铁血军人硬汉们,他们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的共性是对党无限忠诚,听党指挥,纪律性强,爱憎分明,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生活中穿过的军装洗的褪色了依然整洁;有的军装衣领、袖口都磨出飞边了,衬衣的领子也磨破了,经过缝缝补补依然着装整齐,军容风纪扣,扣的严严的。

  他们在军营中,只要听到起床号就利索起床、穿军装、配枪系武装带参加出早操。俨然就是一位精神抖擞的军中男子汉。这种严于利己、言传身教的军人高大形象时常激励着大院子女们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刻骨铭心地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大院子女长大以后的理想之一是报名参军,像父辈一样报效祖国。

  营房里的有线广播是大院子女们接受新闻的重要途经之一,播放着新闻和革命歌曲。新闻中有伟人的一句话是“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战士们没有拿群众的一个苹果”。大院子女们就是在这种耳闻目睹的环境中熏陶教育下,自觉地不去采摘军营里的枇杷和随便砍伐附近农民种植的甘蔗吃。

  6团军人们的故事也是大院子女们学习的榜样和化作成长中的动力之一。

  6团的军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按照统帅部指示进行“三支两军”活动。这期间,积极开展学习南泥湾精神和农业学大寨活动,那可谓是人才济济,军人们在服役期间为部队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不愧是扛起枪杠能打仗,拿起锄头能种田的人民子弟兵。

  后勤处开设一个酱油厂,满院子的大酱缸。酱香味随风飘来,制作酱油和豆瓣酱的老军工师傅和战士们每天都围绕着酱园里成排的酱缸转悠打理。他们生产出的酱油和豆瓣酱真真的是可以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晒足180天”味道美极了。老军工师傅时而伸手打开竹篾片制作的酱缸盖闻闻酱味道,时而用提漏撇点酱油倒入木桶等待售出。

  大院子女买醋或打酱油回来的路上,有时也会经不起酱油酱香味的诱惑控制不住地打开手中的酱油瓶盖,抬手喝上几小口酱油或来上一口香醋那回味无穷啊。

  军人们还在营区办制药厂,安置随军家属到药厂上班。药厂生产的药品有枇杷止咳糖浆,胎盘注射液。

  军人们在军营闲置地块盖简易房子种植银耳,多种经营的经济收入都用来贴补战士伙食费和营区建设。

  这些都是大院子女们在生活中看到6团军人们一点一滴,从无到有,艰苦奋斗创业的优良作风,在大院子女们青少年时期的记忆中留下来不可磨灭难忘的故事。

  我转学到琯口小学读书后,我这小学念的好费劲啊。经历了漳州市龙师附小,永安市实验小学,莆田县皇后大队小学,福清县琯口大队小学。

  冬去春来,我在琯口小学读小学终于毕业了。拿到了我的第一个毕业证——琯口小学的小学毕业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