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守益(1492——1562),字谦之,号东廓,北乡澈源人。其父邹贤,弘治九年(1496)进士,仕福建按察佥事。东廓年十七举于乡,正德辛未(1511)廷试第三,历官翰林编修、广德州判官、南京主客郎中、南京考功郎中、司经局洗马、经筵讲官、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国子祭酒。年七十有二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庄”。

  大凡异人降生,天必有异兆,东廓先生亦然。据耿定向《东廓先生传》载:“佥事夕梦孔子立于门,厥配周宜人亦梦日堕于怀,乃弘治辛亥(1492)二月一日,先生生。”

  先生自幼“颖敏循齐”,九岁,就跟随父亲邹贤来到南京。翰林院编修泰和人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见而奇之”。在南京期间,先生从学朱禄、朱祀。“二朱”均为吉之安成人,都是饱学之士,且同为老乡,故教习特别用心。后来,先生与两位老师在家乡“拥炉连榻,商往慨今,苍颜皓发相欢也。”足见其师生之间情深意笃。到了先生12岁时,在南京大理寺,易斋大夫(先生之父)邀李校来家中,让先生拜他为师。这位李老师,举人出身,直爽,少言。“晨兴,手一编,锵然庄诵。甫食,即操笔作文字。夜篝一灯,杂取史传百氏书阅之,至漏下二十刻始寝。”先生跟李校学了十月有余,收获颇多。

  有了父亲邹贤的耳提面命和南京三位名师的悉心教导,正德二年辛卯(1507)先生中乡试,正德四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时年21岁。可谓春风得意,前途似锦。

  先生的父亲真奇葩,闻报,喜曰:“吾志有托矣。”,竟挂官去。他福建佥事不做了,喜滋滋地回老家养病去了。先生是个孝顺的人,听说父亲回家养病了,也在第二年“归侍父疾”,闲暇之余,“授经山房”。

  正德十一年(1516),先生的父亲病逝。先生“悉力丧葬”,庐墓三年。期间,作《赠于候考绩序》。

  正德十四年(1519),服阕,先生启程前往虔台(今赣州)拜访王阳明,想请他为其父撰写墓志铭,并就心中所疑向王阳明请教。

  先生为何要请王阳明写墓志铭呢?一方面,王阳明其时为都察院左佥御史,巡抚南赣、汀漳,为朝廷大员。另一方面,先生会试时,王阳明为同考试官,算来他应该是先生的恩师。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王阳明是一代大儒,德高望重,有这等人物为其父作墓志铭,那是无尚荣光。

  这次虔台之行,先生在理学上的疑问,瞬间破防。于是,先生毕恭毕敬,正式拜王阳明为师,从此,开启了传播“致良知”学说的全新人生。

  据先生撰写的《阳明先生文录序》中载:“以益之类,再见于虔,再别于南昌,三至于会稽。窃窥先师之道,愈简易,愈广大;愈切实,愈高明。望望然而莫知所止也。”可见,先生与王阳明交往之频繁,仰慕之深切。

  先生为官时间不长,“三十年中三仕三已而已,禄食之日不满一纪”,一纪即十二年。因此,在先生断断续续三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大部分时间是乡居故里。先生办讲会,创书院,订乡约,忠实践行“致良知”之说。

  嘉靖十二年(1533),先生主持青原大会,盛况空前,如先生所记:“嘉靖甲午闰月己卯,同志再会于青原,二百余人。”与会的有罗洪先、聂豹等,还有江西省各地及省外的学者,如王畿、钱德洪等。他与同志一起还在安福四乡创“惜阴会”,讲良知之学。同时,他还将“惜阴会”与青原会无缝对接。据先生所记:“惜阴之会举于各乡,而春秋胜月复合九邑及赣、抚之士会于青原,交砥互砺,甚有警发。”

  讲会若要持续发展,就得有固定的场所。从嘉靖十五年(1536)开始,先生与同志一道,在安福创办了复古、复真、连山等书院。在先生的影响下,吉水、永丰、泰和等地在罗洪先、聂豹、欧阳德的倡导下,会讲渐成气候。仅嘉靖间,就建有13处讲会场所。

  先生还致力于乡村治理和公益事业。倡修凤林桥、制订乡规民约,丈量田亩,申减赋税……无一不在践行“良知”之学。

  在先生的带动下,安福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王门学者,是江右学派的核心区域。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下收入三十三人,其中吉安府二十人、安福县十三人,故明代有“天下谈学必推安成”的说法。吉安府永丰县学者聂豹(1487—1563年)亦曾说:“(阳明先生)倡道东南而以良知为宗……有志之士闻风而兴者,时惟江西为盛,江西之盛惟吉安,吉安之盛惟安福。”

  正是由于先生的戮力躬行,“良知”之花开满了樟乡大地,先生也因此收获了“王学宗子”的美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