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历史上曾经拥有两个名校,一个叫西南联合大学,一个叫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前者培养出一大批科学人才,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等,后者造就出一大批将帅人才,如朱德、叶剑英等。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原名为云南讲武堂,与云南大学比邻,目前依然保持着始建时的原貌,成为近代军事风云的历史见证。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创办于清朝末期,正逢社会转型时期,本想为保卫清王朝所用,结果成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的掘墓人。它在近代政治和军事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似乎被遗忘了。当我们在翠湖北路下车时,一眼就看到了它的雄姿。那是一幢米黄色的两层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四四方方,有棱有角,整个建筑对称衔接,浑然一体。在样式上被称作走马转角式,非中非西,格外引人注目。它既像一个巨型的四合院,又如一个庞大的碉堡。它中间有片一万多平方米的空地,原来用作队列和战术训练的操场,可容纳万人之众,以操典正规、要求严格而著称。当时,对三个著名军校的评价是:保定军校的课堂、云南讲武堂的操场、黄埔军校的战场。

  没有这座军校,恐怕中国的现代史特别是军事史就得彻底改写。在近代的历次革命和重要战争的舞台上,都有云南讲武堂师生的身影,由他们上演了一幕幕或威武雄壮或悲壮苍凉的大戏。在辛亥革命中,那边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刚打响,这边就发动了重九起义,组织者就是讲武学校的校长李根源。朱德参加了这次起义,当时还是名排长。袁世凯称帝后,发动护国战争的又是云南讲武堂的师生,领导者是兼任校长的云南都督蔡鄂。在护国讨袁战争中,有个毕业生的表现特别突出,就是连长胡岳。他带领全连坚守阵地,直至全部壮烈牺牲。埋葬他们时候,发现了一个惊人现象,全体官兵的着装如平时上操课一般保持整齐不乱,绑腿打得一丝不苟,连风纪扣都扣得严严实实。对于这种经过严格训练培养出来的官兵,观者无不为之动容,赞佩不已。

  正由于训练有素和战绩突出,云南讲武学校声誉雀起,威名远播,从者如云。4000多名优秀青年聚合在它的旗帜之下,周边的国家也纷纷派来留学生。像武元甲、崔庸健、李范爽等,毕业后都成为越南、朝鲜、韩国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救国战争中,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师生为主体的滇军,先后参战的有40多万人,战果辉煌,英雄辈出。60军在台儿庄战役中,打得号称钢军的日寇闻风丧胆。3军军长唐淮源在危急关头宁死不当俘虏从容举枪自尽,12师师长寸性奇奋勇当先血染中条山,29军军长王甲本更是在与日军肉搏中壮烈殉国。将军在作战中都能如此率先垂范,视死如归,更何况士兵们。

  我们来到这所老军校的操场上,已经听不到出操的威严口令,没有了一、二、三、四的雄壮呼喊。教室里也空荡荡的,再也看不见军人听课的身影,唯有展览馆里的图片和文字忠实地记载着过去的军事辉煌和个人传奇。当年23岁的朱建德(朱德的原名)为了报考这所当时最新式最进步的军事学校,从成都步行前往,翻山越岭地跋涉了70多天。然而,虽然成绩非常优秀,但因是川籍而没有被录取。当再次补考时,他只好改了名字和籍贯,这才被录取为第3期学员。后来,他的四川口音还是暴露了真实身份,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是要被开除的。幸好校长李根源认为朱德千里迢迢来报考,是个有志气的青年,决定破格收下。否则,他只能是在历史上留不下任何痕迹和影响的朱建德了。叶剑英本是马来西亚的华侨,为拯救陷入灾难深重的祖国,毅然抛弃优裕的生活条件,把自己的名字由伟宜改为剑英,投入到云南讲武学校来学习救国的本领,成为第13期学员。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为什么对有志青年有这样大的吸引力?从它那慷慨激昂的《校歌》中可见一斑;“风潮滚滚,撼觉那狂狮猛醒。同胞四万万,互相联络作长城。神洲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壮哉军国民!壮哉军国民!凭着团结力,旋转新乾坤!哪怕欧风美雨,来势颇凶狠!练铁肩担重担,壮哉中国民!中华男儿要凭那双手撑苍穹。睡狮昨天,醒狮今日,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翘首昆仑风虎云龙,泱泱泱大国气多宏!黄帝之裔天骄子,红日正当中。”这歌词的作者就是他们的校长李根源。当时的中国被比作是睡狮,大家都期盼她快点醒来,最好是猛醒。这首铿锵有力的军歌,唱出了时代的主题,唱出了中华男儿的应有担当,就是要铁肩担重担、双手撑苍穹!他们的校训则是:坚忍刻苦!

    我们把这所老军校里里外外看个遍,几次走出大门又转回来,说不清是想多看几眼,还是对所拍照片不满意。为数不多的游客大多到里面站一下就走了,明显是不感兴趣。一些人认为现在都和平年代了,需要的是科技人才、经济人才,不再需要军事人才了。我们却不赞同这样的观点,现在虽然国内一片和平景象,但世界上产生战争的根源并没有被彻底铲除。中国的古训是:居安思危,忘战必亡。

  翠湖里又一如既往地飞来了成群的红嘴鸥,它们是来昆明过冬的。鸟儿为躲避寒冬可以来到温暖的地方,而人类又到哪里去躲避战争呢?战争是必然要发生的,惧怕和躲避都没有用,只有赢得战争才能保卫和平。这就需要有军校不断地培养军事人才,更需要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为此,当代的年轻人有必要重温一下近代史的战火硝烟,体会一下军队的应有作用。那就是: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备而不来无所失,来而不备会吃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