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12日,华北野战军一举攻克华北重镇石家庄。历史,在石家庄掀开了新的一页。

  攻克石家庄,其影响,超越了战争本身,也超越了石家庄本身。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中攻克的第一座城市,中国共产党吹响了向城市进军的号角,开始了夺取、接管、建设城市的新的伟大的事业。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工作重心转移时建立的第一个城市政权,作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实验田,为中国革命从农村向城市的战略转移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前,第一个召开城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人民政权,“提供了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走向执政地位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筹建了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这里,孕育了新中国中央政权的雏形;在这里,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新中国的多项事业创立发展。

  这一切,都为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石家庄在中国历史进程的坐标中找到了位置,在中国现代历史大变局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使自己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二次脱胎换骨的蜕变,一跃成为政治中心。


  石门开 (上)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迎来了一个历史转折的拐点。这一历史事变,注定要永远载入历史史册。


  一、 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拐点

  194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风云诡谲的一年,这一年,古老的中国大地,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决定中国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搏弈,到了一决胜负的关头。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赢得了胜利。

  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消弭人们心头的疑虑: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局势将如何发展?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的两大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开始了决定中国两种前途和命运的大博弈。谁将成为现代中国命运的主宰者?历史将做怎样的选择?国人在关注,世界在关注。

  中国共产党顺应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的强烈意愿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声,力图避免内战,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为此,中共中央制定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基本方针。

  而国民党蒋介石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以美帝国主义为靠山,确立了独裁、内战和卖国三位一体的“建国”方针。

  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促使下,国共双方在重庆,历时43天,进行和平谈判,终于在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但是,蒋介石从来就没有国共合作、和平建国的诚意。还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就在9月17日以命令形式向内部重新颁发他在十年内战时期手订的《剿匪手本》,指令各部队要在“剿灭共匪”的作战中“切实遵行”。阎锡山部集中了13个师的兵力,在日伪军配合下,侵入晋东南的上党地区。10月13日,《双十协定》签订后的第三天和公布后的第一天,蒋介石又向各战区司令长官发出“剿共”密令,要求“遵照中正所订《剿匪手本》,誉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10月9日和11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军事会议,讨论进攻解放区的作战计划。会议决定要在6个月内击溃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然后分区进行彻底清剿。蒋介石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调集113个师约80万人的兵力,又收编了伪军30万人,共110万人,沿平绥、同浦、正太、平汉、津浦五条铁路线东进或北上。蒋介石完成了兵力部署后,于1946年6月发起了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在如此严酷的局势下,中国何去何从?中国两种前途和命运的决战,鹿死谁手?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形势是严峻的。此时,与国民党的实力相比较,中国共产党处于劣势。蒋介石当时的兵力,包括陆军的正规军、非正规军,海军、空军、特种部队以及后方机关、军事院校,总数达430万人;而中国共产党方面,只有61万人的正规军(野战军)、66万人的地方部队(军区、军分区、县属武装)和后方机关人员,总数127万人。双方兵力的对比是3.37:1。蒋介石的军队,装备先进、武器精良。他的正规军,约有1/4是用美械装备起来的,一半以上是日械装备,1/4是混合装备,并且拥有大量的炮兵,相当数量的坦克、作战飞机和海军舰艇。而人民解放军的装备只有抗战时期缴获日军的各种步兵武器及少量的山炮、野炮。蒋介石还控制着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控制着全国76%的土地和71%的人口,控制着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还有相当规模的军火工业。蒋介石还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援助,仅1946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就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价值13.5亿美元的各种物资。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美国在抗战胜利后给予蒋介石政府的物资援助,是抗战胜利前美国援华物资的两倍。美国前后为国民党军队训练了各种技术军官15万人,重新装备了45个陆军师(旅),为空军配备了各类飞机936架,其中大部分是在抗战胜利后移交给国民党军队的。在全面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又向国民党军移交了舰艇131艘。从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由美国海、空军帮助输送到内战前线的国民党军队达54万人。

  从1946年7月到10月即全国内战爆发后的最初4个月中,国民党军占领了解放区县以上城市153座,解放军方面只收复或攻占了48座县城,得失相抵,解放军丢失了105座县级以上城市,以及大片土地。

  华北成为重要战场,是国民党进攻的重点:占领察哈尔、热河,打通东北通道,进而占领东北。

  在1947年国共两党博弈中,华北发生了两件大事——张家口失守和石家庄解放,是华北战局变化的缩影。

  张家口是晋察冀八路军于1945年8月从日本侵略者手里夺过来的。

  张家口地势险要,确是一战略要地,是连接华北和塞北的军事要塞。早在公元1429年,明朝统治者便在此修筑了城堡,1485年又修筑了长城,屯驻重兵。清政府更加重视张家口的防卫,在此设置张家口厅。民国以后为万全县府所在地。1928年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察哈尔省会。1937年8月27日被日军侵占。1939年9月日本拼凑傀儡政权“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张家口为首府。八路军解放张家口后,便在这里设立了卫戍司令部,晋察冀的党政军首脑机关也进驻了张家口。

  1946年9月,蒋介石命令孙连仲和傅作义从东西两面向张家口进攻。1946年10月2日,蒋介石约见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宣布他“决意要攻取张家口,并决心保持这一点。”(参见解放军出版社《解放战争纪实》第236、237页)

  为了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与优势敌人决战,10月11日晋察冀解放军撤离张家口。

  从1945年8月解放,到1946年10月撤出,解放军占领张家口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的时间,正是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军处于守势的阶段。国共两党的搏弈,棋局扑朔迷离,对共产党来说,险象环生。张家口的失守,正反映了这种情况。这时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是何等嚣张。占领张家口后,蒋介石以为胜局已定,踌躇满志,当日下午,就发出命令:定于民国35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国民党军总参谋长陈诚在10月17日就占领张家口后的时局问题答记者问时说:“如果(政府)迫不得已而(对中共)作战,我想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而蒋介石则在10月18日在南京召集秘密军事会议,宣布“五个月之内打跨共军”。

  可惜,此时的蒋介石或是求胜心切,或是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看不到共产党的真实棋路。共产党丢掉张家口,后来又丢掉延安,都是主动放弃。弃守城市,恰恰是丢掉包袱,寻求战场上的主动权,在和对手的周旋中,寻找新的战略支点。

  果然,到了1947年下半年,棋局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国民党叫嚷5个月解决“共军”,可是到了1947年初,全面进攻就成了强弩之末,不得不改为重点进攻。于是,“共军”的“老帅”被逼出了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几位领导人,拖着20几万人马的长长的尾巴,和“国军”在陕北的沟沟岔岔捉起了迷藏。

  国民党军20多万人马被拖在了陕北,给了毛泽东谋划高棋绝招的绝妙机会——自己拖住国民党几十万人马,造成国民党陕南豫西兵力空虚,晋冀鲁豫野战军乘机突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这是一次拉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战略转折。

  历史并没有在此止步。在华北,历史在寻找决定中国两种前途和命运决战的另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根本转折点。解放石家庄战役应运而生。


  二、“固若金汤”的军事堡垒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石家庄后,便加强了对石家庄的控制,石家庄成了日军在华北的兵营和重要基地。日本侵略军看到,石家庄西倚太行山脉,东、南、北三面是广袤的大平原,交通比较发达,有京汉铁路在此经过,正太铁路在此起点,为入晋门户,也可转同蒲以通西北;北据滹沱河,水源丰富,加以疏浚,即可成水路要地,东联天津以达海岸;沧石路直达山东;附近各县公路纵横交错,海陆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就野心勃勃地要将石家庄建成包括北京、天津、太原等城市在内的华北六大都市之一,作为其侵略华北乃至全中国的后方基地和大本营。于是,一占领石家庄,就侵占大片良田,建造兵营,挖筑壕沟,开通机场,把石家庄变成了碉堡林立、封锁沟纵横的兵营。日军在石家庄的军事设施大小有几十处,其中较大的有东、西、南、北、中五大兵营和大郭村飞机场等。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一面命令日伪军就地“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等待国民党受降,要八路军、新四军“原地驻防待命”,一面急调大批兵力,到敌后抢占地盘。蒋介石深知石家庄的战略地位,命令其亲信第一战区司令胡宗南调兵遣将,紧急赶到华北,抢占石家庄。胡宗南,急令大汉奸侯如墉率领新编第五军第十二旅,打着第一战区先遣军的旗号,昼夜兼程,于1945年8月28日进人石家庄。10月份,胡宗南派嫡系李文率国民党第三十四集团军司令部及所属的第十六军、第三军,开到了华北。以罗历戎为军长的国民党第三军守备石门。

  罗历戎占据石家庄后,便扬言“要与石门共存亡”,立即扩充部队,新成立了军属炮兵团、汽车连、战车连等,同时收编伪军,扩充实力。抢修工事,在日本侵略军修筑了八年工事的基础上,又强迫市民和郊区的农民昼夜不停地赶修工事,征调民工最多时一天达上万人。修筑了外市沟、内市沟。还在石门火车站、大石桥、正太饭店修筑了核心工事,在全市主要街道路口和防护沟上修建了6000个碉堡,形成了三道防线。三道防线之外,还分别在大郭村、东西三教、南北翟营和市东北的制高点云盘山等地,构筑了工事和火力点。

  这时的石家庄,市内盘踞着三万多国民党军,加上坚固的工事,成了不折不扣的军事堡垒。解放石家庄战役,成了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三、外围战

  攻打石家庄,早在1946年10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就提出来了。据郑维山回忆:“大约是一九四六年十月的一次军事会议上,聂总分析敌我形势和石家庄的战略地位时说:石家庄是华北的要塞,华北的门户,不能久在敌手,一旦条件成热,就要坚决夺取之。解放石家庄是我们目前主要战役目标,从现在起,我们的军事斗争和民政工作,都要围绕着夺取石家庄来做,这叫有钢用在刀刃上。现在敌我力量悬差很大,石家庄又有坚固的设防,不可轻易去打,要创造条件,只要消灭了第三军三几个团以后,就可以打。”(郑维山《从华北到西北》,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7月版90页。)

  条件是怎样创造的?

  聂荣臻司令员在分析石家庄战役时,说过一句话:这一战役之所以取得胜利,从指导思想上说,是摘了一颗成熟的果子。

  果子不是自然成熟的,需要催化。催化剂就是石家庄外围战。先进行的正太战役,使石家庄成为一座孤城;随后的清风店战役,实现了聂荣臻司令员进行石家庄战役的先决条件:“消灭国民党第三军三几个团”,使石家庄守军成为残敌。


  正太战役

  石家庄外围战的首战是正太战役。

  1947年4月正太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野战军主力向正太铁路沿线的敌人发动全面进攻。

  整个战役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就是扫清石家庄外围的敌人。4月3、4两日,部队分头向预定集结地域开进。8日,石家庄外围作战打响。10日攻克了栾城,12日攻克了正定城,两县附近90余处据点、5座车站也随之解放,共歼敌15000余人。

  战役一开始,国民党石家庄守军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就慌了手脚,急急忙忙将石家庄外围据点放弃,撤守石家庄周围40余里以及飞机场地区。此时,几万人马,龟缩在石家庄城内,固守待援,不敢出战。

  在第二阶段作战中,晋察冀野战军沿滹沱河两岸秘密西进,一举攻克了井陉、获鹿,随后沿正太铁路及其两侧向西进击,解放了井陉、阳泉、黄丹沟煤、铁矿区。

  5月10日,正太战役胜利结束。整个战役共歼敌3万5千余人。正太战役的胜利,使石家庄彻底成了一座孤城。陆路交通全部断绝,对外联系全靠空运,贸易阻塞,货物奇缺,物价飞涨,人心惶惶。


  清风店战役

  正太战役虽然使国民党的战略要地石家庄完全陷入孤立,但是,石家庄的驻军并未受到削弱,仍然是块难啃的骨头。

  按照聂荣臻司令员的设想,要把石家庄守敌诱出来,消灭其一部,为夺取石家庄创造条件。

  千里华北平原,龙腾虎跃。晋察冀野战军在正太战役后,又接连发动了青沧战役、保北战役。在三战三捷的胜利鼓舞下,又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于1947年9月,围攻徐水,诱敌增援。

  此时,国民党阵营也坐不住了。也许,没有谁,能比驻守石家庄的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最先感到危机的了。

  想当初,第三军抢占石家庄后,抢修工事,自认为石家庄的防线“固若金汤”,曾扬言:“凭石家庄的工事,国军可坐守三年。”“没有飞机、坦克,共军休想拿下石家庄。”那是何等的牛气冲天。

  然而,此时,作为驻守石家庄的最高军事长官的罗历戎,就真真切切感到撑不住了。他一方面收缩兵力,将外围据点放弃,撤守石家庄市周围40余里以及飞机场地区。之后,又向国民党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和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请求派兵增援石家庄。此时的北平,兵力也捉襟见肘,派不出更多的兵力,便将国民党十六军二十二师六十六团空运到石家庄,以加强石家庄的防守力量。

  在罗历戎看来,增加这么点兵力,要有效抵抗解放军攻城,无疑是杯水车薪,他感到情势岌岌可危,便又致电西安胡宗南,报告受困情况,请求援助。这时,胡宗南的主力被拖在了陕北,自顾不暇,无兵可调,复电罗历戎,“增加兵力可就近向北平请求,石家庄既有一军兵力和强固工事,防守应有把握,否则只有毁灭”。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急急忙忙跑到石家庄视察,指示罗历戎、石家庄市市长尹文堂、正定区专员牛清铨,要协力加强工事,固守石家庄。

  石家庄的危局,不能不牵动国民党最高当局。蒋介石在南京总统府再也坐不住了。这年的7月1日,蒋介石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就华北战局召开军事会议。

  危局仍然难转。蒋介石不得不又于10月4日,带着宋美龄及军务局长俞济时等人,再次来到北平,在北平居仁堂召开军事会。到会的有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行辕副主任吴奇伟、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十二战区副长官邓宝珊、十一战区副长官兼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十一战区参谋长宋肯堂、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文、新编第二军军长池峰城、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空军华北军区司令徐康良、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十三军军长石觉、十六军军长袁朴、九十二军军长侯镜如、九十四军军长牟廷芳等约40余人。就在这次会上,罗历戎提出调三军一部离开石家庄,增援保定的建议,蒋介石勃然大怒,拍案大骂罗历戎。蒋介石之所以对他的得意门生发如此之大的火气,无疑是考虑到石家庄的重要。

  第二天,罗历戎同李文到蒋介石下榻的圆恩寺,面见蒋介石。罗历戎报告了石家庄防务情况,并禀明持久守备石家庄部队给养补充困难等问题。蒋介石问:石家庄有什么重要工厂、物资,机车有多少?罗历戎回答:石家庄有机车约百余辆,工厂有纺纱厂、发电厂、机车修理厂等。蒋介石说:“石家庄应该固守。”李文说明保定需要机动部队,蒋介石这时同意了由第三军抽调一个师到保定,加强机动部队。蒋介石又问:“北调部队由谁率领?”罗历戎早就感到守石家庄下场不好,便主动要求带队北上。蒋介石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神使鬼差,同意了罗历戎的请求,让罗历戎率领第三军军部和一个师赶赴保北战场。其实,蒋介石是张大了胃口,要南北夹击晋察冀野战军。他哪里知道,他这一招,正中聂荣臻下怀,助了聂荣臻一臂之力。

  北平会议结束的当天下午,孙连仲派飞机送罗历戎由北平返回石家庄。行前孙连仲反复叮嘱:从石门北上的部队,要轻装出发,只带三日给养,尽快行动,营具和私人物品,以后绥署派飞机载运。

  10月12日,孙连仲派参谋长宋肯堂将第三军移防的书面命令亲送罗历戎,限期作好准备,四日行程到达保定,并附有假命令一纸,说“第三军开河间”,以防真实行动暴露。罗历戎接到命令后,一面将石家庄进、出口封锁,只准进,不许出,封锁消息,一面将由军部直接指挥的铁甲列车及战车连和汽车连拨归第三十二师师长刘英指挥,以继续固守石家庄,并令守石部队储备足够粮秣燃料,定与石门共存亡。然而罗历戎得到蒋介石的赞许,哪里还把孙连仲的话放在心上,把“轻装出发,只带三日给养,尽快行动”的命令,早已置之脑后。由于携带物资过多,车辆不敷分配,便在市内征集,引起军心、民心波动,延迟了出发时间,也暴露了行动意图,被中共地下党侦知,情报送到了聂荣臻手里。

  在孙连仲的一再催促下,罗历戎于10月15日午后1时,率领14000余人,200多辆大车,浩浩荡荡离开石家庄。一路上,受到了解放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夹道“欢迎”,走走停停,直磨蹭到19日才到达清风店。

  罗历戎磨磨蹭蹭,为解放军兵力集结赢得了时间。晋察冀解放军各部队,用急行军的速度,向罗历戎扑来。20日拂晓解放军发起攻击,21日拂晓对罗部分割围歼,22日3时40分开始总攻,11时30分战斗结束。

  就这样,罗历戎把他的14000人马悉数送给了解放军,也把他自己,连同他的副军长杨光钰,一起送到了他们在黄埔军校的老师聂荣臻面前。

  清风店战役,实现了聂荣臻的战略意图,石家庄的守军成了残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