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日众芳中,木香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形状有点像蔷薇,颜色却没有蔷薇那般艳丽,枝条上也没有尖锐的刺。它像洁白的雪,或淡黄色的云,静悄悄、密匝匝地,绽放着自己的一缕暗香。

  这样的情景,在扬州老城的木香巷里,已经延续了百余年。每逢春暖时节,街坊们就会嗅着满巷的芬芳说,张家的木香又开了。

  大伙儿所说的张家,是晚清广西巡抚张联桂。这位颇有政名的贤官,在这里度过了少年和晚年时代。他去世后,这处房屋被后人继承。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十多岁的徐鹏志、徐鹏光兄弟俩从母亲手中接过了其中两个院落共计400平方米的房产。

  当时,这处房子和扬州老城的大多数房子一样,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为何不让它重现庭院之美呢?”从小热爱园林文化的徐鹏志决定翻修老宅,营造家庭园林。1.jpg

  说来容易做来难。徐鹏志和弟弟都是普通的工薪一族,手头资金并不充裕。两人只得零打碎敲,今年修主屋,明年造亭子,后年筑假山……为了节省费用,所有图纸都由徐鹏志自己设计,材料采购、现场安装等也尽量自己动手。比如院子西北角的小亭,就是徐鹏志将扬州所有亭子看了个遍,博采众长构思而成的。亭顶上作空花脊,檐下接木雕挂落,亭栏设美人靠,精巧而不失端庄。

  造园是一项繁复的工程,但徐鹏志丝毫不觉得累,他把造园视作最大的乐趣,并把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其中。他从已故父母的名中各取一字——熙秋,嵌于亭上,以纪念双亲养育之恩;他在园中凿地为池,池中养红鱼睡莲,池上架“吟月”石桥;他手植爬山虎、牡丹、芍药等花木四十余种,院内常年花影摇曳,香气袭人。

  滴水之功,终成图景。2002年,徐鹏志兄弟共同营造的木香园全面竣工,成为改革开放后扬州较早出现的私家园林之一。一时间,这座园林要素齐备、构思建造皆善的庭院引得众多街邻友人前来观赏。1微信图片_20190925220008。jpg木香园(徐鹏志摄)

  在造园和接待朋友赏园的过程中,徐鹏志了解到,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扬州城不少人家都有改造居所、营建园林的打算。为了让这些园子多出精品,他热 忱分享自己的经验,并组织大家相互观摩交流。

  在他的影响下,一座座私家园林在扬州陆续建成,并且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对于这些分布在扬州各个角落的园子,徐鹏志一一登门走访,并登记造册、拍照留存。2.jpg

  然而,为古城私家园林热心奔忙的徐鹏志,怎么也没想到,自家的园子会因一项城市改造工程而不保。长达数年的时间,他一想到这事,心便会生疼。但最终,他用一句话开释了自己——余生,我愿更多更美的园子扮靓扬州城。

  2015年7月,在徐鹏志的倡议下,经市民政局和市文联批准,扬州市庭院艺术研究会正式成立,100余名私家庭院业主、园林学者、造园技师等成为会员。

  在其后的日子里,研究会经常组织活动,除赏园交流之外,还编印会报、举行研讨。徐鹏志还利用自己是扬州报业集团、扬州广电集团特约记者等身份,不遗余力地向媒体进行推介。于是,扬州城谁家造了新园子、园子有哪些看点、主人的造园经等,在扬州媒体上频频“露脸”。省级、中央级甚至海外媒体也纷至沓来,先后百余次报道私家园林对于扬州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北京青普公司和多家旅行社,亦将扬州古巷庭院游列为特色精品项目。

  扬州私家庭院与古城风貌的和谐共生,还引起了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的关注。他多次来扬实地考察后感慨不已:“扬州人用传统手法建造的家庭小园林,弥补了城市建设中缺少文化魂的遗憾,展现了扬州人崇文尚雅的精神。”《文汇报》以他的观点为主体,整版发表题为《留住乡愁——扬州老城民居改造新意探究》的报道,介绍扬州私家庭园为延续古城历史文化所作的贡献。3.jpg

  “庭院艺术是扬州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让它永续传承。”徐鹏志的心中依然热情涌动。2017年至2019年,他在扬州园林专家许少飞的提议下,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精心整理,配上诗词书画以及地图,领衔汇编了一部图文并茂、厚达三百页的大书《诗意栖居——扬州百家新园林》。

  很多人都惊叹于徐鹏志的好精力。七十多岁的他,每天驾着一辆“老头乐”,穿梭于扬州的大街小巷,有时甚至一天赶几个场子。但家人和相熟的朋友都知道,他的心脏搭过桥,还几次因中风前兆而住院。有一回,他爬上梯子拍摄一块清代匾额时,突发眩晕,幸亏旁边围墙挡着,才没摔落在地。

  “你都奔八的人了,在家歇歇吧。”大家心疼他,不止一次地劝。

  “看着满城的园子,我浑身是劲。”他呵呵一笑,又钻进那辆“老头乐”,飞奔而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