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虎头九箕山,凤鸣巢父洗耳泉。——题记

  1985年,由吕远创作、柳石明演唱的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曾一时间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10月21日下午四点,我们从洪洞县城出发,经旅游路,自东窑村向东,沿着一段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20分钟后,便来到九箕山下、虎头山南、祖师岭侧的一个圆饼似的峡谷地带——封里村安全沟“许由洗耳泉”,探秘上古尧舜时期有关隐士许由、巢父的一段美丽的传说。

  据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载:“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声,洗耳于泉水,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许由,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当地老百姓则有着自己的版本。传说,上古唐尧虞舜时期,乃史称“禅让之世”。尧让位于舜之前,据说,曾欲把帝位让给他。许由是一个不问政治的清高之士,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还连夜逃入九箕山,隐居山林。尧以为其谦虚,更加敬重,遂二次派人去请,并说,若不接受帝位,则希望他出来当九州长。许由闻听后,更为厌恶,即刻跑到山脚下的泉水边,掬水洗耳。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于此,正巧牵着一头小牛前来给它饮水,看许由洗耳,甚为好奇,便问他在干什么?许由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还说:“我听了这种不干净的话,怎能不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随即说:“哼,谁让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好名声,现在惹出麻烦了。依我看,完全是你自讨苦吃,还洗什么耳朵,污了河的下游,连我的小牛也无法喝水了”。说罢,就牵了小牛,径直向河的上游去了。

  民国五年《洪洞县志》“九箕山,距县东20里,俗称蜀村岭,东北接霍山之麓,高二里,绵亘30里有余,南北10里,东西各25里。状类箕,南向者九,故其名”。

  此时已届深秋,午后充足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盛夏时的热烈。举目四望,一座座黄土山丘,自北而南环绕连绵成C形,怀抱着一个凹沟,朝西直通山外。

  由于我们来的较晚,所以顾不上领略新修景观,在一位热心游客的指引下,便直奔洗耳泉处而去。

  循着愈来愈清晰的潺潺流水声,我们匆匆来到一处裸露着青石的岩壁下。只见约两米高的石缝间,不断渗涌出清澈的山泉水,上面青石上刻着三个醒目的红色楷字“洗耳泉”。连续渗透而出的岩缝水,虽说水量并不大,据说每秒1.5升左右,它们直接坠入下面的方形池塘里,东西约1米出头,由于水泥盖板遮挡,南北约有3米长。水池看似不太深,结果用树枝一探,好家伙,足足一人多高。在遮盖着的石板中还引出一根黑色电缆线,估计盖板下深水池子放置有潜水泵。

  我试着用手接满一捧水,一饮而尽,仔细品味,平和中竟有几分甘饴,心想:眼前如此纯天然的造物,平时何曾消受过啊!于是,又情不自禁地多喝了几掬,直至心满意足。我自己平时肠胃不太好,一遇生冷,必有反应,甚至拉肚子。可没想到,整个下午,我的肚子竟然平安无事。看来,这儿的泉水比家用纯净水更加天然了。

  忽然,我发现水塘左上方台基上,立有一通石碑,遂俯身细细端详起来。石碑由于年份久远,最下边三个字几近磨平,十多分钟过后,终于辨认并拼出这样几个文字:嘉庆戊寅毂旦 古唐许先生讳由弃瓢处 封里阖村公立。据《洪洞县志》:“洗耳泉,弃瓢池,俱在九箕山中,为巢父许由遗迹”。

  噢!我明白了。此乃这个美丽传说最确凿有力的佐证啊!

  突然,我心生奇想:如此难得的机会,自己何不效仿古代高人贤士,也来一次神圣的酣畅洗耳呢?也算是不虚此行了。真正向古人学习靠拢,来一次彻底的摒弃所有杂心俗念。

  于是,我再次返在原处,手捧徐徐清水,心回时光隧道,依次为左右两耳,自内到外,轻轻搓揉,虔诚至极。

  洗耳将了时,忽然来了一位骑电摩的平头中年男子,他麻利驻好车,拿起一个方形塑料大桶,径直走向泉眼,把水注满。而后从车上拿抹布,探身站到直径约莫6米的蓄水池壁的石嘴上,洗净抹布,然后开始擦车。

  我挺纳闷儿,就问他为何来山里接水?他说刚从城里过来,因为此处的泉水特别甘冽好喝啊。原来他长期在这里做水利工程,跟当地人非常熟悉。他说,该泉水天旱不减,水涝不增,口感微甜,一直以来被当地百姓称为“甘泉”。

  我仔细打量周围情形,泉眼自然分出两股水流。右侧是一小股流泉,其西侧建有一座龙王庙,庙内塑有栩栩如生的白玉石雕龙王像一座;左侧乃大股流泉,直接流入其北面的圆形蓄水池,东边还连接一座更大的长方形池塘。在蓄水塘南侧土池中,有两颗厮守的柳树(景区称之为“善财”与“龙女”),一左一右相对而立,令人惊奇的是,两颗柳树的树高是一般般齐,两颗柳树的树干枝丫形状,竟一模一样,不差毫厘。

  《洪洞县志》载:甘泉,在封里村东三官庙龙神座下涌出,北流普济寺向西。1303平阳大地震,水位移位,泉水移至庙西近百米,水流如线日夜不息,该庙于解放后被拆。

  离开洗耳泉很远很远了,我不禁回身一望,只见蓝天白云间,绿荫野花中,一道清泉飘然而下,万古流长!

  当我折返回到景区广场时,刚好遇上一位着灰色风衣、口齿清晰的女性在景区做直播。她的旁边一个头戴长檐帽的眼镜老者(事后才知道这是原洪洞县文物局领导贺伟),操一口鼻音浓重洪洞方言,正详细地介绍新修葺的寺院布局与功能。噢!原来古时候的这里,曾有一座非常有名颇具规模的普济禅寺,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和罗汉。史上曾因地震和战争等原因,多有损毁,但是历代均有修缮。据洗耳泉东二百米处的户家高姓老人讲,这里曾有石碑数块,还有庙宇和神像等等。

  据悉,上世纪50年代末,省文物局的杨思明(广胜寺镇坊堆村人)心系家乡,曾来此处考察,他对这里的风水、甘泉、古庙遗址惊叹不已,临走时再三交代,一定要保护好古石碑和洗耳泉。

  眼前的新修寺庙气势恢宏。据贺老讲,其整体建筑共有20多个殿,分为三层两部分。一层建筑为佛教殿堂,有大雄宝殿、圆通殿、关公殿、菩萨庙等;二层三层为道教、儒教庙堂,有太上老君、三官、二郎、孔夫子等。园内西侧还设有非常珍贵的青石残碑一通,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蘸水弄湿石碑后,隐约可辨“……古唐许由……丹凤朝阳……大清宣统己亥年重阳日公立”等字样,碑的顶部竖刻“永垂”二字。仔细看完碑文,抬望眼,可以看到寺院上方的高点位置,已有几座水泥框架业已完工,看来,景区的后续扩建正在进行中。

  据说,庙宇群后面还有一个千年狐仙山洞,多少年来,当地百姓有求必应,非常灵验。这不,当这位女性来到狐仙洞前直播时,想不到手机竟然直接被屏蔽了。我想这也许是巧合,因为山里的网络信号不好,凑巧了。这真实的一幕,却也平添了一层神秘玄妙的色彩。

  贺老领着我们来到大院里的文昌阁,只见墙壁上挂满了“心想事成”“有求必应”等锦旗,一尊着官服的神像端坐在大堂之上。贺老介绍说,每逢中考高考研考前夕,都会有来自方圆百里内的学子携家长,前来祈福,以求神佑,金榜题名。

  在文昌阁,贺老讲得兴起。传说明朝中叶,李堡村韩文和城内晋应槐两个少年曾在此读书。二人非常勤奋好学,每每读书到深夜。有一次,寺僧发现韩文夜间外出解手时,总有两盏纱灯左右围护,晋应槐则有一盏纱灯照耀。天亮后,寺僧询问究竟,二人均称不知。僧说:“将来二位必定飞黄腾达,有所作为,故神灵处处给予庇护。只怕是晋公成就不及韩公,望二位勤勉读书,莫负老衲所言”。后来二人果然先后考中进士,韩文官至户部尚书(贺老补充说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因弹劾宦官刘瑾等人专权,遭阉党打击。明孝宗朱佑樘罢免韩文,其辞官返乡,一时朝野上下莫不叹惋,忠义刚直誉满天下。于1526年病逝,明世宗嘉靖帝追赠其衔至太傅,谥号“忠定”。而晋应槐则官至吏部主事,迁升至佥都御史,居官以则刚称。

  后人为纪念这二位先贤,把他们读过书的地方称为韩忠定读书处。历代文人墨客,游历其间,每有咏作。如郑埙《普济寺怀韩忠定公》“韩公读书处,四面尽青山。昔日人何在?高风不可攀。浮云犹出没,河水自潺湲。后嗣能绳武,遗文未肯删。据悉,李堡村韩文后代拟投资在景区东边兴建韩文祠堂。

  另外,九箕山中还流传有唐代学士韩仙君弃官从医,为人治病的神医逸事,以及三官庙、娘娘庙的灵气。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暮色笼罩了整个山谷。热情干练的景区负责人景女士在送别时,给我们讲了很多古寺轶事和景区的开发现状和远景规划。神情笃定,语气豪迈。还发出再次考察的诚挚邀请。

  返程中,我唏嘘不已,感慨颇多。位于中镇霍山南麓的九箕山,不愧为一方古老的风水宝地,其地理位置独特幽美,文化底蕴博大深厚。置身龙头虎尾的山坳间,给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淳朴自然的感觉。这里延续几千年香火不断,三教合一,形成了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资源。巢父、许由两位高士,拒绝荣禄,不慕名利,厌恶官场,谦让引退,甘于淡泊,忘情山水,不畏艰辛,躬耕劳作,铸就了中国隐居文化的核心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人格坐标。其仙风道骨,高山仰止。堪称中华传统文化里的隐士鼻祖,而洪洞九箕山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隐士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历史名人韩文、晋应槐为官刚直的故事,为洪洞赢得了响当当的口碑,树立了良好的洪洞人形象。

  九箕山,孕育并滋生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波;洗耳泉,创造并溉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源!

  正如景女士所言,不久,一个集旅游、研学、休闲、度假和餐饮等为一体的田园式隐士文化基地将会展现在古槐大地,九箕山必将焕发出耀眼的文化之光芒!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