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有一册老旧的日记本,大红塑料封皮,内页卷边,纸质泛黄。这是年初母亲去世后,从房间衣柜里清理出来的父亲的遗物。

        翻开日记本,里面大多记的是父亲受聘镇办五金木模厂行政科长期间的日常事务。但有两页却是父亲的“账单”。一页是父亲向单位和个人借款的记录,共有六笔,最大额一百二十元,最小额五十元。借款发生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用于修建老家破损的三间祖屋。每笔账目都用钢笔划上了一道长长的杠杠,并在本页的右侧注明“全还清”字样。另一页记的是父亲借出的款项,发生在一九八七年,共五笔,有借给亲戚的,有借给邻居的,数额一百二百不等。借款人是否归还,没有标注,不得其详。按照父亲的行事风格,借款人如若还了款,也是应该划上杠杠或者标注的。时过境迁,人去宅空,这几笔账已无从查考,只能存疑。

        凝视着父亲的“账单”,我陷入沉思。“诚实为本,信用至上”、“宁可别人亏我,也不我亏别人”等家规家训,一条一条地从脑海里浮现出来。父亲的“账单”,只是我们家祖祖辈辈诚信处世、与人为善的一个缩影,背后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一年到头瓜菜裹腹,糁子粥照得出人影子。那时我们兄弟俩还小,看到人家孩子碗里盛的米饭,馋得口水直流,也跟母亲闹着要吃米饭。家中没米,怎么办?只能跟邻居家借。我拿着淘米篓跟着母亲向人家借的时候,看到量米的升子(毛竹筒做的量具),一升、两升,升口都是平平的。可到了让我去还米给人家的时候,母亲总是叮嘱我:“升口一定要加加尖尖的。”我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不为别的,一是感谢人家,二是图个下次。”有时家中来亲戚了,拿不出象样的食物来款待,只能跟人家借几只鸡蛋,做个蛋茶,勉强礼遇。到了还人家鸡蛋的时候,母亲却要我挑最大的,有时还要我多还一只。“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个道理我懂,可为什么要多还一只呢?”我不解地问母亲。母亲说:“人家救了我们的急,让我们免去了尴尬,这多还的一只是为情的,感恩的。”父亲经常从泰州骑自行车驮两麻袋蜂窝煤回家,毎次都有一两百斤。回到家,父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累的不行。那时,生活用煤比较紧张,邻居家来借几只应急是常事。当父亲又一次驮着煤炭回来时,邻居家又来相借。我小声滴咕道:“上次借的还没还呢,今天又来借。”父亲听到后认真地对我说:“儿呀,人与人之间,诚信最可贵。要相信人家,人家现在不还,说明他家里没有,等他有了,肯定会还的。”在我的记忆里,人家跟我们家借一瓢两瓢面粉、一筒两筒挂面、一碗两碗菜油什么的,不记得还的不知有多少次,父母也不许我们跟人家要。父母常对我们说:“我们家能够借得出东西给人家,说明我们的日子过得去,何必记住那斤斤两两、点点滴滴呢?”

        过去,以种地为生的农村人家,农具和生活用具是不可能齐全的,常常相互借用。我家有一台磨米面的石制小拉磨,邻居们经常到我家来借用。天长日久,小拉磨总有“罢工”的时候,要么磨心松动,要么磨耳破裂,要么磨拐折断……只要出现故障,爷爷和叔叔们饭也顾不上吃,赶紧维修,好让人家磨好面粉回家。石磨用的时间长了,磨牙磨平了,长辈们也请来石匠錾出新的磨牙,工钱也不要邻居们付一分。我家还有一方晒垫,用篾片编织,专门用来晾晒麦子和稻谷的,面积有三四十平方。夏秋收获季节,经常被邻居们借用。晒垫借来借去,难免不坏。要是损坏了,爷爷和大叔是现成的篾匠,从自家竹园里砍几根竹子,劈成篾片,马上修好,继续给人家提供方便。

        祖辈们对待外人总是宽宏大量,对待自家人却是严格要求,正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弟弟借了邻居家孩子的削笔刀,爱不释手,用了几天也不还给人家。邻居家孩子哭着鼻子上门来要。父亲知道后,十分生气,令弟弟跪在屋后粪缸边反省,也让我站在一旁陪训。打这以后,借人家物品不及时归还的事情再也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过。

       “ 诚信待人,吃亏是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父母言传身教,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多年前,我还在工作岗位上,同事的小孩放学以后没人照顾,就放在办公室读书做作业。小孩经常肚子饿了要吃东西,同事却却又经常身边忘了带钱,十元二十元的,跟我不知借了多少回。久而久之,他忘了还我,我也忘了跟他要。

       老家前村老实巴交的村民高嫂遭恶邻欺侮,人伤物损,几次来单位找我帮她打官司。“言必诚信,行必忠正”。我不仅为她请律师写诉状,打赢了官司,还为她垫支了不少路费。一天,高嫂特地拎了一篮子鸡蛋来谢我,还说:“你帮我打赢了官司,对方赔我钱了,我要还你借给我的车票钱。”我对她说:“嫂子,鸡蛋你带回家好好补养身体,借给你的车票钱,就算我帮你修补损坏的房子添块砖加块瓦吧!”

        上行下效。我将父亲的账单拍照发到女儿们的微信上,并给她们讲了不少账单背后的故事。女儿们谦虚地说,“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在诚信这方面,我们早已在认真践行,但还要以祖辈们为榜样,争取做得更好”。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女儿发现在幼儿园上小班的外孙女书包里多了一个小玩具,轻声问她:“宝贝,这玩具是哪里来的?是班上的,还是哪个小朋友的?”外孙女脱口便说:“是某某小朋友借给我玩的。”知情后,女儿循循善诱,耐心地给孩子讲“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还”的道理,还和她一起看儿童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启发她明天要将玩具还给那位小朋友。第二天下午,我们接外孙女回家时,她开心地跟我们说:“外公外婆,我把玩具还给某某小朋友了。我明天也借一个玩具给她玩。”望着天真无邪的外孙女,我们为她竖起了大拇指,也为家规家训得以赓续传承而感到欣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