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miang的,说哪辈子老虎钳子呢?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不是,有原因——先卖个关子。

  先说钳子。对钳子最初的印象,它无外乎有三个功能:一是可以起(拔)钉子;二是可以钉钉子;三是可以掐断(剪断)铁丝。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对钳子的种类、功能、用途等又多了一些了解。

  钳子就是钳子呗,为什么叫老虎钳子呢?

  钳子是老虎发明的,要不为啥叫老虎钳子呢?这是笑谈,是在相声里边逗哏用的。不言而喻,钳子自然是人类发明的。今人,还是古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究竟是什么人发明的呢?要写点东西,总得有点依据,于是便接通电源,走进了你看不见“门”的“图书馆”,查一查相关的资料……

  有的资料说,钳子是外国人发明的。有的明确地说,是希腊人发明的。还有的说,应该是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有的更为滑稽,说是吃核桃的欲望驱使人类发明的。原来是为了解馋。如果按照“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的观点来分析,应当是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的产物。因为传统的、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英国人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造了蒸汽机。随后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十九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从这些资料看,钳子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是舶来品,而且是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才有了钳子这种工具。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非也。

  有一则资料说,1979年,在陕西省凤翔县的一个古墓里出土了一把用青铜制造的钳子(配发了图片),形状跟今天我们经常使用的普通钳子十分相似。起初,考古工作者以为这是盗墓贼丢落在墓中的,后来经专家鉴定并非“赝品”,而是一种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手工业工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存于国家博物馆。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我们的祖先太列害(厉害)了。

  有一个读过技校的人在网上说,当年“虎头牌”钳子是全国最畅销的,所以老虎钳子就成了钳子的别称。他还说,上技校时课本上也是这样讲的。又补充说,你从侧面看,是不是像老虎嘴张开的样子?按照这个人提供的“虎头牌”钳子的线索,我接着顺着这根“藤”摸了下去。原来,这个“虎头”牌钳子是河南省汲县一家地方国营企业生产的。汲县于1988年改称卫辉市。这个县原来有一个工具厂(后更名为河南省卫辉市虎头工具有限公司)始建于1949年6月,是省二级企业,是原国家轻工部钳子定点生产企业,其产品在1956年就打入了国际市场。其“虎头”商标名震华夏,享誉中外。老虎钳子源于“虎头牌”也罢,很像张开的虎嘴也罢,总的说来,广泛的应用这个物件还是近代或现代的事,那个出土的很像钳子的工具,在古代也肯定是“稀有之物”,不可能人人尽知,更不可能有“老虎钳子”这种普遍称谓了。

  本文不是工具书里面“条词”的那种文体,所以对钳子的分类、用途、原理等就不一一列举了。那为什么想起来要写这样一篇短文呢?我告诉你,是听田连元的评书“听”出来的题目。

  我最近有一个习惯,入睡前,起床前,还有一些可以“一举两得”的时间里,用听评书这种方式来填充“闲暇之余”。近日,听了田连元讲的《小八义》,他两次提到了老虎钳子,很有感想。也是我萌发写出本文的起始缘由。一次是被奸臣陷害的周家后人周景龙,另一次是交趾国(今越南)的奸细麻亚里,两个人被他人抓住肩膀时,都感觉到对方的手“力大无穷”——“像老虎钳子似的”。我们不禁要问:那个年代有“老虎钳子”吗?

  据专家介绍,评书艺术的特色和功能,首先表现在“评”字上,所以有“评书之贵在于评”的说法。“评”包括评人物、评事件、评情理等等。评人物就要评价一个人物在此时此地的作为、表现,他的行动和他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辨别其忠奸善恶等等;评事件就是要评价一件事的始末缘由、发展变化和最终结局以及它们与客观环境的制约关系;评情理就是要评价人和事的是非曲直、伦理观念及其社会背景。这种评述是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占有大量资料为基础的。如其不然,便是瞎说、胡说、乱说。

  《小八义》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公元1101年至1125年在位)年间,与二十世纪生产“虎头牌”钳子的年代相距800多年。田先生在书中说“老虎钳子”的时候,不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也不是在进行评论时以形容的方式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评书演员的嘴来转述书中人物的切身感受的。这就等于是说,连书中人物都知道“老虎钳子”。退一步说,即使当时有类似于钳子这种工具,也不会是“虎头牌”的,何来“老虎钳子”呢?如果往后再拖延几千年、几万年,再来说“老虎钳子”,真的就是宋朝生产的“虎头牌”钳子了。

  说到这里该结束了,但是我还要替反对我的人说一句:你纯粹是鸡蛋里头挑骨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