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门就看见推荐书中最醒目的一本——《烟花三月》,作者李碧华,价格70元港币,不便宜,但因为是李碧华,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直版,繁体字,并不符合我们大陆人的阅读习惯,依旧一口气读完。这个是一个真实的荡气回肠千回百转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段国人不堪回首的黑暗历史。


  故事的缘起是李碧华对袁竹林老婆婆做的一次人物专访。袁婆婆是第一个通过香港律师的安排,希望可以到日本法庭,向日本政府提出控诉的慰安妇。她心里深藏的,除了血海深仇还是血海深仇,她这辈子全叫日本人给糟蹋了,除了申冤再也没有别的想头。不过,在李碧华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出了另一个埋藏在心中很深的愿望——寻找他。


  他,是婆婆的最爱,因为他也真心爱着她。从来不曾因为她的过去而嫌弃她,反而对她百般爱惜,尊重非常——那份爱早已越过了世俗的观念,纯洁高尚,不可多得。

  可惜的是,造化弄人。三十八年前,因为受到错误打击,他被发配到黑龙江劳改,他们两个从此天各一方,音信全无。三十八年,多少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因为没有文化,她甚至说不出他名字的正确写法,连一张清晰的照片都无法提供。解放后,那些农场兵团全都解散,时过境迁,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十二亿人口,连个大致的方向都没有,茫茫人海,如何寻找?

  书的开始就给出了这么一个悬念,紧紧揪住读者的心:他到底是不是还在人间?她能不能在有生之年找到他?她最后的一个心愿是否能了?毕竟她也是78岁的高龄了,她和他,是不是还能等到重逢的那一天?

  为她担忧,为她着急,为她祈祷……

  书中的情节就这样随着难度极高的寻人层层展开,紧张刺激,一波三折。作为一个叙述者,李碧华的笔调相当冷静,把一个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毫不做作,没有多余的形容,文字简练到冷酷的地步,写作手法相当简朴而实际,却把跌宕起伏的情节始终推向高潮——爱情和人性在这里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她,本来是个好好的良家女子,有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儿。18岁的那年,被迫做了日本人的慰安妇,每天接客无数,下身肿了,破了,伤了,流血了,痛得坐也不能坐,还是要张开大腿,躺在那儿……由于长期受到日本军人禽兽般的凌辱,年纪轻轻的她早早失去了健康和尊严,被剥夺了生育的权利。最心爱的女儿,一生中惟一的骨肉,也在三岁时离她而去,只剩下她孤零零地苟活人世,受尽种种磨难,独自面对一浪又一浪的颠沛流离。好不容易盼到日本投降,她也领养了一个小女孩,但是饱受日本人欺压的中国人都不愿意理她,她又背上了“日本婊子”、“军妓”、“贱女人”的恶名,她的养女也被人欺负到不敢上街的地步。解放后,运动接二连三,“土改”时她分不到地,“镇反”、“五反”、“肃反”等运动中她又变成了“汉奸”、“间谍”、“特务”……不断接受思想改造,被折腾了一关又一关,哆嗦了一天又一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真爱,这一生中最最善待她的男人出现了。所以,就算过了那么多年,她也一定要找到他。

  李碧华曾经对袁婆婆说:“他,或许已不在了。”


  婆婆的回答是:“他死了,成家了,到哪去了……我只要知道他下落就好。”


  寻找他的过程相当曲折,由于时间隔得太久,仅有的线索全部被切断。一直在向各方求助的李碧华,在尝试了种种途径后渐渐绝望,是一封从天而降的电子邮件令事态峰回路转,那个众人寻找千百度的他终于浮出水面。

  一直在《寻人启事》中被李碧华写作“廖葵”的他真名叫廖奎,76岁,双腿已经残废,可喜的是,尚在人间。这么多年,廖奎也在四处打听袁竹林的下落,魂牵梦绕,未敢相忘。可是,由于残疾的缘故,寻人实在太困难,廖奎终于放弃。1992年,他和现在的妻子,在生病时一直照顾他的姜春兰老人结了婚。世事就是这样,终不肯叫人花好月圆,其实,在袁婆婆的内心深处,是希望找到廖奎后可以重续前缘……无奈的是,有情人依旧难逃命运的百般捉弄。

  要找的人都找到了,袁竹林婆婆不顾年老体弱,长途奔波来到廖奎的现居地——淄博。而廖奎,激动得彻夜难眠,本来就已虚弱的身体更是不堪一击。重逢的时候,他们牵手相拥,抱头痛哭,使得在场所有人恸感落泪,也包括作者李碧华。没有李碧华的努力,就没有这场重逢。遗憾的是,久别的重逢变成了二女一男,袁婆婆在和廖奎叙旧后,还是一个人黯然返回武汉,仍旧孤身一人。


  念中文的李碧华,原来的理想是做一名记者。某次,她去采访香港电视台的梁淑仪,后者力邀她出任该台的编剧,真是瞬间改变了她一生,从此,李碧华走上了高产的写作之路。

  她的小说以奇情诡秘见长,代表作有《胭脂扣》、《青蛇》、《霸王别姬》、《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等。在这些长篇小说里,李碧华发挥无穷的想像力,天马行空地描写出一段又一段人生情欲纠缠的片断。轮回中的妖艳异趣故事,男女主角任她主宰,作品中搀杂着各种盈满血腥杀气的极端男女之情,却用词华丽,情节极具戏剧张力,令人难忘。

  而在《烟花三月》中,李碧华却发挥记者本色,洗尽铅华,还原文字最真的本色。所有描述都让真实的细节来呈现,而作者,只是一个隐藏在幕后的旁观者。客观、严峻、对事实不偏不倚,对真相大胆揭露,细致还原了一段中国近代最惆怅的重逢,令读者在不胜唏嘘的同时,又激起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怨愤。无论是可读性,还是在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性上,《烟花三月》都有着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日本政府审定通过了右翼学者炮制的严重歪曲那场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的如今,中国政府严厉要求日本政府纠错,而韩国更是组织了多次抗议游行,值得瞩目的是在阳光下的游行队伍中,出现了当年被日军强征的“慰安妇”,也在高呼着抗议口号。


  “世界上最锋利的不是刀剑,最无可抵御的不是枪炮核弹,而是‘良知’。”


  这是李碧华写给东史郎信中的一句话,清晰地反映出作者本人对侵略战争从人性角度的思考,也能感受到她的善良天性。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良知,所以她才会不遗余力地为袁竹林婆婆寻觅失散了三十八年的爱人,耗尽无数人力财力,也正是由于她不懈努力地纠集了那么多善良百姓的力量,才能把一个看似不可实现的梦想变为现实,让两个经历了无尽沧桑的老人得以在有生之年有幸重逢,让他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找到最后一丝的慰藉。


  看完《烟花三月》,一再地为袁竹林婆婆的一生感慨叹息。十八岁的慰安妇,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无处是家,到处是家。也因为曾经的“慰安妇”身份,袁婆婆去加拿大参加了第三次“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大会”,在众多传媒面前哭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带给她的苦难,发出了“我的心中有一个仇恨”的怒吼。

  无法想像,为什么一个人,一个女人的命运会经历如此多的磨难?作为一个参与了全部寻人过程,且付出了极大努力的李碧华,虽然在历经千辛万苦后使老人终于见到了廖奎,但是,将来的路,风烛残年的袁婆婆却依旧只能一个人走了。无奈的作者,能做的也只有在书中祝福她平安健康,多活几年。如果有来生,希望下一趟再来的她,能够真正快乐……


  书的结尾,作者沉着、感性,又一针见血地询问读者:“有没有在静夜中,问过自己一些“普通”的问题?”


  “午夜三时十六分,你最思念的人是谁?

  你相信世上有一个人,无论天涯海角,注定会遇上?

  在哪一刻,你没有力气修饰,也顾不上面子、尊严、冷静、理智、性格……?

  你有想过‘我逃不掉了!’吗?

  你有心愿未了吗?

  有一个人的影子,在你以为已经忘掉的前尘往事中,朦胧不退吗?

  谁在你伤口上洒过盐?

  你最近一次开怀大笑是几时?锥心痛苦是几时?

  你记得某些微不足道但又紧抓你心的细节吗?是一句话?一下手势?一个眼神?一滴泪?”


  有,还是没有?

  有……

  没有……

  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