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老五届大学生,是指文革以前入学的那几届大学生,那个年代大学的录取率很低,能够进入大学的学子都是高中生中的顶尖学生姣姣者,也是那个年代一代青年精英。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峥嵘岁月的洗礼,使他们更懂得了身上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于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施展出了宏大抱负和才华,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创造了四十年高速发展的辉煌业绩。教师,医生 工程师,科学家,各条战线都有他们矫健的身影,成为各个行业的骨干和栋梁,作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有不少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带领中国人民大步奔小康,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写下了永载青史的辉煌篇章。

  然而,遗憾的是,知青文学的兴起和繁荣,更突显出了反映和描写老五届大学生文字的短缺和落寞。所以,当我的大学同学知月明蓝(贾志娟)所著回忆和描写大学生活的新书《和兴路四号》(哈师院位于哈市动力区和兴路四号),一经问世,便火爆老五届大学生群体,争相传阅,赞不绝口。我的这篇读后感,仅仅是个人读后的感受感想,不足称作对贾书的整体评价。全面整体的评价自在广大读者之中。

  丁香树还在开放

  文史楼已经逝去

  师院可还有

  我们青春的印迹

  我的大学呀

  你在哪里

  在岁月流失的烟云中

  在一次次泪湿的梦境里

  留下过美好

  留下过苦难

  却都是我们火红青春

  永不磨灭的记忆

  ——摘自《和兴路四号》

  那些虽已流逝却并不曾忘怀的岁月,那些美好甜蜜中潜生着苦涩和悲凉的青春,那些大学校园里如饥似渴在文学浩瀚大海中的畅游和追求,那些欢乐和遗憾,那些向往和失落,那些憧憬和幻灭,在一行行如山泉在错落山石中穿梭流动着的文字溪流中娓娓倾述着,浅吟低唱着,一个个用心灵的呼喊和啜泣堆积出来的方块字,勾画着我的大学,我的大学校园,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我的灿烂又苦涩的年华,刻印着清晰又模糊的记忆的印痕,于是我们便不由自主地又跟随着那些方块字美好并辛酸的畅游,回到了我们回不去又念念难忘的过去,过去的岁月,过去的青春,过去的人生,过去的校园,过去的一切的一切,和不一切的一切。

  那一切的一切,和不一切的一切,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青春岁月,又是完全不同完全不一样,然而你还是能从她的文字的流动中,窥见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只有我们同时代的人,共过命运共过峥嵘岁月的同时代人,才能产生共鸣,才能有亲临其境之感,才能被牵动起情感的波澜一泄千里地的流泄和奔涌。

  所以,当我读着这些女性特有的缠绵悱恻的方块字,同命相连的情感便也油然会引伸和滋生出无尽的缠绵悱恻而一掬热泪。

  所以,我的眼前便会在秀美文字的流泄中,展现出既很模糊又很清晰的画面,所以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出你在一条弯弯曲曲的狭窄街道上奔跑的身影。是的,你应该正在奔跑。

  当你用颤抖的手指捧着哈师院的录取通知书,奔跑在夏日炎炎长长街道的绿荫下,奔跑进家中,当妈妈苦涩又甜蜜的泪珠洒落在那张薄薄的纸片片上时,你用在考卷上的奋笔疾书,和老祖宗三千年前发明创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方块字,冲破了一道又一道分数线的栅栏,冲上了金榜题名的第一类最高的台阶,一表的大学正伸出热情双臂想要拥抱一个来自大东北的美丽女孩,然而,另一只戴着鲜红臂章的手,却只用几根粗黑的手指轻轻一弹,女孩便被从云端跌落而下,噗嗵一声坠入尘埃之中。

  几十年以后,你才得知一个当年十分神秘又十分保密的文件,一个高考四类政审的政策,一类是革命干部家庭出身的考生,二类是工农家庭出身的考生,三类是家庭成分高家庭出身有一般问题的考生,降格录取,即使你冲上或超过了一表分数线,也只能降格录取到师范院校或师范培训班。四类是家庭成分家庭出身有严重问题的考生,不宜录取,考分再高也进不了大学门。

  历史只是跟我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比起那些成绩特别优秀而完全被拒之大学门外,永远与大学无缘的考生,我们是幸运的,终究还算是幸运儿。不知道是该感谢那个政策,还是应该感谢上帝?

  当回忆那些并不如烟的往事时,你不会想到。你爷爷一位京城名医,开了几家药铺,公私合营被定为民簇资本家,所以你的政审属于三类,而没有被划入四类而成了不幸中的幸运儿。

  所以,你美丽梦想的火红丁香花,才在你日夜奋力攻读孜孜不倦地拼博下,娇艳艳地开放在你兴奋又满足的心坎之上。当你的双脚踏进那道神圣殿堂的大门时,你的青春和人生,才在文史楼小教室和阶梯教室里,在教授们南腔北调的讲授中,在诗经和沙士比亚奇幻文学海洋的徜徉中,在林黛玉和马丝洛娃命运的悲泣中,展现出了一条光辉灿烂的新旅程。在文学无边海洋的畅游和追索中,思索人生,思索命运,思索社会。

  讨论《诗经》和《离骚》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探讨李白和杜甫诗词的艺术个性和意境的现实和空灵。争议阿Q的虚构性和真实性,以及精神胜利法及国民的劣根性。辩论巴金《激流三部曲》的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安娜,卡列尼娜》是否该忠诚爱情守一和不顾家庭而去追求真爱,反映了俄罗斯怎样的社会现实?《红楼梦》讨论得热火朝天,是描写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婚恋,还是在揭示王朝末日的悲哀和必然的下场和结局?。在批判苏联电影《 第四十一个》的研讨会上,肯定和否定,批判和赞扬,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两派,争得面红耳赤,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常常成为大小教室争论不休的课题。

  探索和争论,在阶梯大教室,在班级小教室,热烈又激烈,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同意见的对立,众多看法的分野。争辩不休,水火不容,甚至于撸胳膊挽袖子,要进行一场决斗。

  在文学汪洋大海的激流中博风击浪,千里逆流而上,万里顺风而下,捞取着知识和文学的真金白银,

  在文学海洋的畅游中,向往着未来的甜美愿景。然而,未来却又总是那么美好又朦胧。和所有同学所有大学生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着美好的未来之梦。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几乎每一个人的第一个美好梦想,都是大学梦,而能够考进大学校门的人,却少之又少,所以,那些少之又少的大学生们便成了天之骄子,倍感光荣和自豪。

  一次又一次踏着一条条石板路,一条条方砖路,去教室,去图书馆,去食堂,去礼堂,听着自己的双脚踏在神圣殿堂的通往知识海洋的每一条路上,每天心中都激动着美丽梦想美好憧憬。图书馆的万卷图书,令你眼花缭乱和无比崇拜,恨不能一口把它们吞进肚子里。

  当我们在礼堂聆听院长杜若牧的即席演讲,慷慨陈辞,侃侃而谈,天南海北,天上地下,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能容纳二千多人的大礼堂,鸦雀无声,一个个全神贯注,大瞪着眼睛盯住演讲人。这位北大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者中共地下党员,阅历丰富,学识渊博,令人肃然起敬,甚至于他师范学院院长的任命状,都是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署的。可见当年对大学的重视程度,大学地位之高。每一个大学生都为有如此高级别高学识高地位的校长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每一次走进文史楼走进教室,每一次聆听教授们的讲述,心里也都会不自觉地升起一种自豪感光荣感,庆幸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因为当年大学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能够迈进大学门槛的人,凤毛鳞角,即使是师范学院这种在当年社会上还属于普通院校的大学,也是多少年轻人向往而不得实现的梦想。

  可是,许多师院的大学生们,未必都知道,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九四六年创办的行知师范,即是哈尔滨师院的前身和初创,一九五一年迁至于哈尔滨更名并创建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一九五八年升格为哈尔滨师范学院。成为省内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学府。

  所以,可能你从来不觉得自己落到师范学院这样的大学,有什么不好,委屈了人才,而是既满足又深感幸运。

  青春勃勃的朝气,在女大学生们的身上迸发着,你和要好的同学,每天听着学院广播喇叭里播放着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觉得那样动听又十分羡慕,于是也想叫自己的声音,从喇叭里传播出来,去广播站考播音员,虽然功亏一篑,未能如愿,尝试的乐趣,也依然兴致勃勃。你可能也会和我一样,站在文史楼三楼面对楼梯的一面墙上的《红起来》墙报,驻足良久,那上面发表的都是中文系同学们写的诗文。也想给它投一个稿,发表在上面,向同学和老师们展示展示自己的才华。却又怕投不中,又怕文章太稚嫩,望而却步。欲投未投,留下了不大不小的遗憾。

  如果说哈师院的校刊《北方论丛》名噪全国,小小《红起来》墙报,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微不足道和普普通通,却每每能在我们不经意的回忆中涌现出来,倍感亲切,即使文史楼早已消逝,那小小的墙报,却不会永远消失。正如你我可能都曾参加过的诗歌朗诵比赛,在阶梯教室拥拥挤挤的人群中,看着一个又一个同学跳上讲台,用各种不同的声音朗诵着自己喜爱的诗篇。我也跳上台吼了一首郭小川的《林区三唱》,虽未获奖,却也欣然。青春的活力稚嫩和好胜,在那些平凡又不平凡的青春岁月中连蹦带跳地流动着。

  师院每年都要在礼堂举行春节团拜会,院长杜若牧带着整个学院领导斑子,登台向全院师生祝贺春节,尔后便在大食堂里举行春节联欢晚会,音乐系的一位男老师,登台唱起了《祝酒歌》,优美的男高音飘荡在半空中,同时优美的音乐响起,一对对男女,有老师也有学生,踏着优美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

  我还是第一回看见这样的场面,眼盯盯地盯着一对对跳舞的老师和同学,羡慕极了,一下子便产生一个美好的幻想,哪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踩着优美迷人的乐声,在地板上旋转……

  然而,旋转旋转着,竟然旋转到了文化大革命,你书中特别提到的是历史系一个叫许传芳的女同学,文革前被杜院长亲自树立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获得了最大的荣誉,文革开始不久,便被打成黑标兵。大会小会轮番批斗,剃鬼头,抹黑脸,戴高帽,一个昔日里温文儒雅纯洁无暇的女孩子,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凌辱和残暴?

  然而,你会看到,每回批斗会完了,她面不改色,神态镇定,从容地走进女厕所,在水池里把脸洗干净,把头发整整齐,把衣服抻抻平,不惊不慌地走出文史楼,走向食堂,取出饭盒,走到窗口前排队,打完了饭,站到饭桌前,微笑着跟同桌的同学点头打个招呼,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一口一口吃饭。吃得很香甜,吃完饭,走出食堂,走进图书馆,来到三楼阅览室,找个空位坐下来,安静地翻阅报纸杂志,一边用小本本在抄写着什么。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有哪个派的红卫兵又来揪斗她。她依然面不改色,神态镇定,从容地跟着走去。

  许传芳,你怎能不令人惊诧?你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二十一岁的女学生,一个平日里也爱美爱打扮的女孩子。怎么能承受得住如此巨大的欺凌和侮辱?你是铁打的吗?你是钢铸的吗?直到几年以后,听我妻子说起(她也是师院历史系六五级的学生,比许传芳低三届),我才知道文革中许传芳的故事。

  你的书里用很大篇幅写到了许传芳,洋溢着深深的敬意和赞美。应该说她确实是一个奇女子,一个少见的坚强女性,值得人们永远记住她,也值得师院的史册上写下一笔。

  一个人的经历,最多只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且是最小最小的一个缩影。

  然而,我们却能从那个小小的缩影中窥见到社会的巨大变革变迁。庆幸的是那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再不会有那些人性被扭曲人性泯灭的悲剧发生了。

  毕竟,我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一如作者所倾述的,一颗美丽心灵对大学的向往和进入大学以后,如饥似渴地吸吮文学甘甜乳汁的快乐,刻苦学习中所享受到的收获的丰饶和喜悦,和跟随教授们的脚步在文学海洋里畅游。文学之梦和未来之梦,都是如花似锦的光鲜灿烂。

  终于还是叫我们毕业了,毕业分配了,你和男友一起分到了一个县城的一所乡村学校,收获了爱情的甜蜜和小家庭的温馨,站在乡村学校的讲台上,给那些懵懂和无知的少年启蒙,向他们空落落大脑里传输知识,开启了一片片荒芜处女地的心智,而品尝到了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荣耀和自豪。

  讲台的红地毯,也许正是从这个时候,悄悄地从你脚下铺展开来,从乡村到城市,从边陲到京城,从中学到大学,开垦着青春的处女地,播种着知识的籽种,传授着思想和理想如何从地平线上起飞。一个个优秀学子,从你的课堂上,插上了知识和科学的翅膀,在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辉煌创业的万里蓝天展翅翱翔,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教师的辛勤汗水和灵魂工程师的收获,从黑土地到北京城,一直伴随着你在三尺讲台上的独舞和吟唱,走进灿烂晚霞的潇洒与辉煌。

  然而,岁月的涛声却并不曾消退,记忆和回忆,像呼啸的春风,摇曳着飞雪中怒放的丁香花,敲击在键盘上的嗒嗒声,流淌奔涌着历史的波澜和心的激流,逝去的青春和迎来的晚霞,交替跳动在一行行方块字溪流的浪花之上,追溯着白帆和红叶的梦幻,远逝的早霞,也在夕阳中点亮了绚丽的灯盏。岁月的回声和心灵的低吟,便在一篇篇博客一篇篇文章流泄出的一行行文字中,绽放了文本姹紫嫣红的花蕾,一簇簇像形方块字的鲜花,盛开出青春时代甜蜜又苦涩的花丛。

  写着上边的文字,我一边在想,我是在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吗?又似乎在写我自己,一幕幕往事的烟云,从眼前飘过,又似从心底升起,作者只是飞动着思绪用文字展现着我们一代人共同走过的岁月,我却随着一行行文字的低吟和呼啸,走进了时空隧道往昔岁月的天地之中,重温着旧梦的甜蜜和苦涩,欢乐和悲伤,幸运和不幸,希望和绝望,沉沦和奋争,青春火焰跳动着的燃烧,命运起落中的痛苦挣扎,人生的坎坷崎岖,时代和历史的异变,等等……

  所以,当许许多多我们的同学老五届同学,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无不感到无比亲切,感动万分,读着一行行 一篇篇发自心灵吟唱的文字,倍感温暖温馨,自然而然地锲合上我们每一个同时代人的心扉和灵魂震颤。

  我们从书中倾听到一颗依然青春的心灵与历史碰撞的回声,那悠长浑远的回声,缠绕浮动着朝霞的桔红色彩,穿过蓝天上一朵朵白云,击碎着一重重雾霭,勾画和吟诵着晚霞的绚丽,弹奏着夕阳旋律的缠绵和热烈,昂扬着激情对时空的超越,在岁月和历史的长河中,流泄奔涌着灿烂青春的激流,唱响着呼唤美丽未来美好明天博爱情怀优美旋律的惊世悲悯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