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药材早就知道,比如参苓白术散,桂枝茯苓丸,那都是传统中成药。关键是我也吃过,所以知道茯苓,但真不知道茯苓是真菌!我以为茯苓和甘薯、土豆顶多和地黄类似的根茎植物,但是不是,茯苓是拟层孔菌科茯苓属真菌!一个我一头雾水的领域。

知道了茯苓的“底细”,有一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的好奇,于是就知道茯苓还叫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这样的名字,还知道茯苓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茯苓的存在,《史记·龟策传》称茯苓为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

东晋的葛洪或抱朴子在《仙经》中说:“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可见茯苓来历不凡。

需要注意的是茯苓和土茯苓完全不是一回事,土茯苓是百合科光叶菝葜的根。

茯苓既然被称为“伏神”,是因为它是很好的用处,比如宁心安神,败毒抗癌等等很多的功用,又因为药性平和,利湿不伤正气。可以广泛配合其它药品使用。还是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茯苓出现在宋词中实在是个意外,宋词中我知道的有两首以中药名写的词,一首是陈亚的《生查子·药名闺情》,一首就是陈瓘的《减字木兰花》,会在不同的篇章中一一道来。

茯苓出现在陈瓘的词中。现在就列出吧,别吊人胃口了。

减字木兰花

世间药院。只爱大黄甘草贱。急急加工。更靠硫黄与鹿茸。鹿茸吃了。却恨世间凉药少。冷热平均。须是松根白茯苓。

还是先介绍陈瓘吧,《宋史》说他:“谏疏似陆贽,刚方似狄仁杰,明道似韩愈”,为人谦和,但有刚正不阿,因为不与奸臣蔡京等同流合污,为宦四十二年,换了二十三次职务,走过八省十九个州县,后来宋钦宗即位,为其平反。陈瓘书法造诣深,有《仲冬严寒帖》传世。

此词是说几种药物的药性,也是说世态人心。那医馆的人贪图大黄、甘草便宜,大量加工这类药。更多的还要靠硫磺和鹿茸。鹿茸贵重,吃多了大热,说不定还要流鼻血,此时又恨世间凉药少。这世间不是太凉就是太热,不凉不热还真有,就是伏神白茯苓!

显然这是夸茯苓的,不凉不热,中正平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