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老家,我漫步在村外的田间小路上,吸吮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好不惬意!当我无意间来到了哥哥家的红薯地。站在红薯地前驻足远望,那一片又一片,椭圆形的红薯叶子,一片挨着一片,密不透风,仿佛给整个大地披上了一层绿地毯,煞是美丽。微风吹来,那一片片红薯叶子左右摇摆,好似在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于是,我用双手拨开繁密的绿叶,一块块紫红色的红薯就映入我的眼帘。看着这一块又一块大小不一的紫色红薯,小时候关于红薯的那些事又一次在我的脑海中闪现。那绿绿的红薯叶子,那甜甜的红薯,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故乡,带回到了我和大人们一起倒红薯的现场------

       提起倒红薯,(红薯,我老家称其为山药,倒红薯就是翻红薯的意思)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可对于出生在农村里的老年人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因为,他们曾品尝过倒红薯的辛苦,感受过倒红薯无功而返时的沮丧。说是倒红薯,其实就是用铁锨一锨一锨地把红薯地再掘翻一遍。倒红薯,不仅费力气,而且还常常收效甚微。打我记事起,红薯就是家乡一大农作物,也是农民们餐桌上主要的副食品。我是吃着红暑长大的,对于红薯那些事那是最清楚不过了。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大人们到村外的地里去倒红薯。在远去倒红薯的故事里,留存着我童年诸多故事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无极县东北部。这里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最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和红薯等农作物。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那一带村子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红薯汤,红薯镆,离了红薯不能活。这话一点也不假。一半红薯半年粮,充分说明了红薯在农家人心中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在那个艰难的年月里,红薯可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食。乡亲们一天三餐都是以红薯为主,早餐煮一大铁锅红薯,中午馏一篦子红薯,晚上做一大锅“山又”轱辘儿菜饭。年年、月月、天天。就是这看似不起眼儿的红薯,一直养育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养活了我们这一大家子!

        记得我十一岁那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生产队里分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我家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儿,就是这廉价的红薯也是经常“断货”。为此,父亲和哥哥,经常是到地里去倒红薯,以补贴家用。尽管那时我还很小,却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体味了贫穷的苦涩。于是,每天放学后,一撂下书包,我就拿上铁锨,背上粪筐,跟着大人们到地里去倒红薯。尽管每次倒得红薯不是很多,但也能聊补无米之炊,使家里还能勉强度日。倒红薯经常会选择在每年的秋后,在生产队刨完红薯后,需要用牲口拉犁耙耕地。这时,生产队里会派出人员,跟在牲口拉的犁子后面拣拾翻出来的红薯。即便这样,仍有一部分红薯被埋藏在新翻过的土里。于是,人们就纷纷带上铁锨,背上挎蓝,来到村外耕梨过的红薯地里倒红薯,以弥补各自家庭口粮不足的问题。

     我们生产队有五百来亩耕地,除了一部分种上小麦,点上玉米,豆子,其余的全部都栽上了“山药”。那个年代,我们生产队种的红薯很多,因为红薯的产量高,也耐干旱,是乡亲们的主要食物。那时,生产队里买不起化肥,氨水,只能靠农家肥给红薯地补充“营养”。尽管大片的红薯得不到“补养”,但由于人们的精心管理,红薯依然长势喜人,每亩大约能生产2000---3000斤左右的“山药”。每年秋收大忙季节,生产队集中所有劳力到地里刨红薯,刨完红薯后,生产队里往往用牛、马、驴拉上犁耙把红薯地耕一边,刨红薯时遗留在地里的红薯就翻了出来。往往一个犁耙后面跟着一到两个人拣拾翻出来的红薯,每亩地还能拣拾出好几百斤的红薯呢。尽管这样,仍有一部红薯遗留在新翻过的土里。于是,人们就在闲暇时到地里去倒红薯。倒红薯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劳动。运气好的时候,半天的时间,能翻出“一挎蓝”的红薯,大概有四五十块、最多的时候能倒出五、六十块红薯,足足有四、五十多斤。乡亲们,靠着这些“意外收获”,较好地弥补了口粮不足的问题。我十二岁那年,生产队里分的口粮少之又少。为了解决全家人吃饭的问题,每天放学后,我就背起粪筐,手拿铁锨,来到一块看起来好像没有人“翻”过的耕地开始倒红薯。记得倒红薯时,需要用双手扶住铁锨的木把,右脚踩着铁锨的右上端,用力地踩下去,这样整个铁锨就全部插进土壤里。然后,再用右膝盖将铁锨的把儿往高处一撑,整铁锨的土就挖了出来。接着,将整铁锨土向前面的地段用力一扔,如果有红薯就呈现在了面前。我经常是翻了很长一段地也翻不出一块红薯来。这个时候,考验的是人的耐心,相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这不!当第一块红薯被翻出来后,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这更加增添了我倒红薯的干劲。虽然汗水一个劲儿地直往下掉,但看到这一块又一块的紫色红薯,顿时一身的疲劳就消失的无踪无影了,累,并快乐着!苦,并幸福着!

       记得有一年的星期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我就和邻居家的叔叔一起,背上挎蓝,带上铁锨,来到地里倒红薯,我翻了一米又一米,挖了一段儿又一段儿,可收效甚微。刚好这时,我的好伙伴儿小田,背着满满一大挎蓝红薯到我这显摆来了。他神秘的告诉我:这些红薯都是从生产队红薯地里偷挖的插秧红薯(插秧红薯比一般的红薯要晚收一段时间,它的形状是长条形的,主要作为次年培育红薯秧子所用)听了小田的话,我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我就跟着小田来到生产队里的一块红薯地。我俩经过反复“侦查”,确定没有人看管后,迅速来到红薯地里,用铁锨开挖了,几分钟功夫就挖了满满一大挎蓝又大又整齐的山又。带着这些胜利成果,我俩一路欢歌,兴高采烈地各自回到了家中。本以为,母亲见到这一大挎蓝红薯时,会夸我一番呢?没曾想,母亲看到这么整齐的一大挎蓝红薯后,脸色顿时就变了。只见她严肃地对我说:老四呀,你给我说实话,这红薯是你偷来的还是自己倒出来的?看到母亲一脸认真的样子,我无地自容,只好“坦白交代”。接着,母亲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咱家是穷,但再穷也要穷的有志气,不是咱的,哪怕是一个柴禾棍儿咱都不能要,只有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东西用着才踏实,用着才舒心------我记住了母亲的教诲。从此,再也没有干过损害集体的事,始终秉承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勤勤恳恳劳动,一心一意读书的做人准则。

        其实,倒红薯,犹如大海捞针一样,没有“线索”,没有目标,全凭运气。是啊!“倒红薯”不仅要有勇于吃苦的精神,还要靠一定的运气,如果你选错了位置,找不对“路子”,就会白忙活一场。记得有一年,为了贴补口粮,我就利用大冬天去地里倒红薯。当我看到有一大块地平平展展,没有留下人们翻过的痕迹。我就开始倒红薯了,结果倒了好久,一块红薯也没倒出来。一时,心里很着急。我便不顾天气寒冷,脱掉棉袄,只穿一件衬衣到另外一处继续翻红薯,累得我满头大汗,终于收获了成果。看到一块块红薯出现在我的眼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也许是穿的太薄儿,也许是在寒风中劳作的太久,我不幸受了风寒,得了重感冒。我背着一大挎蓝筐红薯踉踉跄跄地回到家里,就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母亲见状,心疼的不得了,她二话没说,就把我抱到炕上,捂上两个大棉被让我发汗。接着,母亲又将生姜切成丝儿,给我做了一碗鸡蛋面条,我喝了姜汤,吃了面条,又继续捂汗,一觉醒来感觉轻松多了,第二天感冒就好了。每每想起这件事,我还心有余悸,要不是母亲及时采取措施,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随着我倒红薯次数的增多,渐渐地,我便总结出了倒红薯的窍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后来,我还找到了雨过天晴后拾红薯的窍门,就是每当下雨过后,我就背上挎蓝,早早来到地里,从北到南,顺着太阳的反光,蹲在地里向前方望去,那“隐藏”在土里的一些红薯,经大雨淋后就显露出来,这时就会手到擒来,不一会儿功夫就会拾满满一大挎蓝红薯。这种方法既省力气,收获又明显。打着以后,我就天天盼着下雨,每次下过雨后我就拾到很多红薯。每次母亲见到这些红薯后,总是夸我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听了母亲的赞美,我的心里甜甜的,快乐并幸福着!这一年,我就是靠着下雨天给家里拾了几百斤的红薯。正是这些红薯,帮助全家度过了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

       花开花落,沧海桑田。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今非昔比。时下的祖国,国泰民安,人们生活富裕了,生活质量提高了,鸡鸭鱼肉,馒头饺子成了家常便饭。那又甜又面的红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再是人们餐桌上的主食了,几乎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我却对红薯一直有着浓郁的情结。因为,红薯不仅陪伴我度过了那段艰难困苦的年代,还让我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勤奋,学会了思考,懂得了责任和担当!童年时倒红薯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岁月中最唯美的回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