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过青藏高原吗?那可是一个任你驰骋的大自然景观。在没有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之前,那时坐汽车去雪域高原,汽车需要翻过文成公主梳妆入藏的日月山,再经过藏红花遍野的金银滩,才能来到青海湖畔,与青藏铁路并肩西进。

  一路上,但见青青的草原,蓝蓝的湖泊。白白的羊群,黑黑的牦牛,林带簇拥的林场。还有那骆驼、汽车、火车接踵而来。那真是“草原与蓝天相接,牧歌共汽车起飞”啊!尤其在那草原,汽车无论跑到哪里,绿茵茵的草地也铺到那里。你知道海拔三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原,四周仍然是一个翡翠的世界。使得大家惊呼,好一个美丽的青海啊!

  唐诗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也许是古代青海的景象吧。现在的青海可不那么荒凉了。如果你驱车前去柴达木盆地,那面积有20余万平方公里。那里土地辽阔,风光壮丽,宝藏无穷。金、银、铜、铁、锡、盐、油硼、铅、锌,应有尽有。仅食盐的储量可供全世界吃1000年。人们称他是个聚宝盆。1.jpg

  因此,周总理生前1974年亲自指示铁道兵开进柴达木,修建青藏铁路。铁道兵沿铁路西行,一路目睹了“聚宝盆”的珠光宝气,并亲身感受到了新长征的队伍向着现代化进军的声威。


  铁兵英雄叩开“聚宝盆”的大门

  铁路过了青海湖,海拔一步一步高升。乘客也跟着一起爬高,一直爬上了终年积雪的天骏,方才进入了柴达木的大门。

  原来多少万年以前柴达木盆地就是一片苍茫的大海。后来地球运动了,喜马拉雅山凸起了,迫使海水退出,于是形成了这个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绕封闭的内陆盆地。柴达木属于祁连山脉的天峻山,以其海拔四千余米的高度,守卫着柴达木盆地的东大门。过去,就是这扇大门锁住了“聚宝盆”,使得柴达木的交通闭塞而不得开发。

  现在有了青藏铁路通车以后,走进了这座大门。这需要修建一系列的隧道、桥梁。其中最长的关角隧道长达四千余米,是我国当时海拔最高的隧道。登上关角头一个感觉,就是天变得低了,地变得高了。一座座身披银色铠甲的山峰,倚天崛起,确有“刺破青天锷未残”之势。由高而来的是缺氧。经医疗队测定,在高原海拔每升高一千米,缺氧就达到10%。隧道往里头打一千米,又增加缺氧10%。

  关角隧道海拔四千米,长也是四千米。铁道兵在洞内施工缺氧的程度,相当于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地方施工。其艰难,可以想见。

  山上气候变化无常。风、雨、雹、雪,说到就来到。六月天铁道兵在这里施工,还穿着棉衣,早晨得披上皮大衣。战士们说,“你们还来晚了,早几天关角还下了一场大雪。漫山遍野,一片洁白。冰柱可漂亮了。战士们下工归来,叫西北风一吹。汗湿的棉装也冻成了硬邦邦的铠甲。走起路来咔嚓咔嚓地响,很像满身甲胄的武士。

  走在灯火辉煌的地下长廊隧道,那真是威武的很呐!这是一群威武的战士,是乐观豪迈、坚韧不拔的一群人。更像叶帅所说的“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困难!”在关角隧道。就有许多这样的开路先锋。

  抗战时期的老战士、铁道兵某师副师长宫照德在铁路工地上,度过了20多个春秋。风霜雨雪,染白了他的黑发。钻山穿洞,使他的身体患上了矽肺病、肺气肿、脉管炎等几种职业病。按医生规定副师长不能再上一线了。可是他硬是要上来,他爬到海拔4800多米的隧道里亲自率领着铺轨队一口气登上了青藏铁路全线最高的关角山隧道。人们说,这位老铁道兵是“虎老雄心在,豪情贯长空。”

  一个连长是“成昆线上当的兵,襄渝线上练的功,青藏线上过得硬”。他带着连队,日月出没在施工长廊。一个心眼儿扑在工程上。爱人来探亲了。他每天夜晚下山,天不亮就上山。他向妻子解释,“不是我不想照顾你,是任务催着我,火车在我屁股后头撵着呢!”

  还有一位工程师,他熟悉山洞,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一次,山洞发生大塌方,把他和127位铁道兵指战员堵在巷道里。给包了“饺子”。在这危急的时刻,他毫不惊慌。在四面漆黑的巷子里找到“敌情“”,制定抢修方案,抢挖通道。2.jpg

  与此同时,外面的部队也在奋勇抢救,铁道兵领导同志乘专机赶赴现场。经过20多个小时的奋战,使所有被堵在洞里的127名同志全部安全脱险。隧道里又响起了继续施工的风枪声。

  斗争是艰苦的。唯其艰苦,令人向往。那年老兵退伍时,已经当兵九年的一个班长又申请继续超期服役。他说,马克思早年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她的负重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我们铁道兵从事的正是这种神圣的事业。尽管我们的生活苦一点。可是每想到,我们是在为祖国的现代化去架桥铺路,去凿山洞。将来有千百万人将乘坐我们修建的铁路,坐着火车上世界屋脊。那就觉得这是莫大的幸福。”

  这就是铁道兵战士的理想,普通战士的情操。正是他们,为祖国打开了柴达木“聚宝盆”的大门。


  柴达木沙漠里的运动战

  穿过关角隧道,顺坡而下,雪山渐渐褪去,来到了一望无垠的柴达木大盆地。汽车如脱缰之马,加大油门跑的都要飞起来了,真是如入无人之境。

  忽然,前方出现了一股烟尘,接着轰隆隆的马达声铺天盖地而来。只见一辆接一辆的推土机,装载机,铲运机,拉着拖车,塞着部队背包、帐篷、粮食以及锅碗瓢盆、水桶,黑压压,威风凛凛地开了过来,好似一支强大的装甲兵团,开进了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地带,震得地表皮都嗡嗡作响。

  这时,铁路指挥部的副参谋长告诉大家,“这是我们铁道兵的机械化部队在进行柴达木沙漠运动战呢!”大家觉得很新鲜,忙问:”修铁路还要打运动战吗?”“那当然,如今是现代化嘛!“副参谋长是胶东人,高高的个头,乍一看,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其实更是一位精明强干的铁道兵指挥员。曾任西南铁路大会战领导职务。当时他任某师副师长,以指挥部队强攻隧道,快速掘进而闻名。

  副参谋长说,西北和西南修建铁路的情况不同,柴达木盆地在天候上有高、寒、风、旱四大特点。冬天气温在零下30度以下。春天会有七八级大风,能把整个沙丘搬走。即使夏天,也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特别的干旱,这些气候条件对施工的威胁很大。因为盆地雨水稀少,蒸发量超过了降水量。几百公里线路上,只有三两处有水源。如果还像西南大会战那样,把部队和民工都摆上去一线施工,别说干活,连水都喝不上啊!”

  “哎呀,那可咋办啊?”人们不由得问。“所以我们铁道兵要搞机械化,要讲究战略战术”。副参谋长说,“现在我们是因地制宜,科学地组织施工,对全线工程分别采用了运动战、游击战、歼灭战,各个消灭之。刚才你们看到的就是修线路的机械化野战部队,他们兵强马壮,自带吃住。可走,可打,可干。运动自如。他们可以修一段儿,前进一段,机群过去,就是一条线路。

  我们穿过机械化兵团扯起的军帐,登上路基一看,果然一条金色的路像箭一般直挺挺地射向天边。线路坚实、平坦、美观,像刀削的一般,整整齐齐。在理解了擅长运动战威力之余,人们又好奇的问,“那游击战呢?”“那是指的桥涵的拼装化”。副参谋长展开图纸,指着给我们看,全线有多少桥梁涵洞,按100位预算,他说“如果一个个的桥涵都就地修建,那得摆多少部队?修多少工棚啊?于是我们就利用冬季在室内,先做好桥墩预制件。开春儿以后,拉到工地去拼装。一般不到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能拼好一所涵洞或小桥。拼好就走,再来一座。像这样小队伍小装备,早出晚归流动作战,像不像打游击战呢?”

  “至于特别集中的工程,像关角隧道、泉吉峡、察尔汗盐湖,我们便需要集中兵力,狠狠地打他个歼灭战。”我们听了这一套“战略战术”真是非常感动。像这样的新鲜事儿。我们在青藏铁路沿线,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比如昨天,推土机群还吐着黑烟,今天已经化为淡淡的白烟。因为科学工作者和指挥员们已经给它加了增压器。让铁马喝足氧气,开足马力快跑。3.jpg

  还有新形的无砟无枕梁已经架在巴音河大桥上,冻土穿孔弹已经实验成功。架桥铺轨两用的铺轨机正在试车。机械化的砟场、机械化的养路工程也已经铺开……确实,青藏沿线看到施工部队并不是很多。原来很多工程天天都在突飞猛进。借助于科学施工,我们的部队却如猛虎插上了翅膀,一日千里。

  但铁道兵并不满足。如果登上海拔四千八百米的雪山,你可以看到有一个青藏铁路的实验基地。这里汇聚了全国各路科研大军和实验部队。帐篷一座连一座,联成了一座雪山的“科学城”。冰川工作者,在剖析冰川冻土的成因;建材专家,在实验冻层隔温材料;钻探工程师们,在攫取雪山的岩芯;气象工作者,利用高山地势采集各方面的风云。实验部队尝试将各种研究数据成果付诸实验。

  试建雪线以上的铁路、桥梁、车站、隧道。入夜,雪山安眠了,万籁俱寂。科学工作者们,漫步在科学城。头顶明月,脚踩浮云,星辰伸手可摘。寒风带着冰碴嗖嗖地扑来,四周安静极了。唯有那一座座帐篷里的明灯还在闪烁。我们的科学家、铁路工程师、勘测队员和铁道兵广大指战员正在热烈地争论着世界屋脊铁路的走向。人们说好啊,科学之风吹上了雪山,愿带动着我们铁道兵修建的高原铁路展翅飞翔!

  青藏铁路的科学工作者说,是铁道兵精神鼓舞了我们。也是国家铁路建设促进了我们的科学研究。过去我们研究冰川冻土多少年?总也没有实践的机会。现在好了,国家大步行走在实现科学现代化的路上。雪域高原铁路上了马,各项科研成果也开了花。不信,你们到柴达木盐湖去看看,那儿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创造了中外铁路建设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


  走进察尔汗盐湖的童话世界

  铁道兵某部,奉命冒雨走进察尔汗盐湖。一下子,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这是柴达木盆地少有的大雨天。雨点儿刷刷的下着。大地像蒙上了一层水雾。公路湿滑的像抹了油,像泼了肥皂水,公路变得又光、又白、又亮。司机睁大了眼睛,紧紧地把握着方向盘,小心翼翼地往前开。

  领队的是总工程师,他笑眯眯的问大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路吗?这就是有名的盐桥啊。什么盐桥?盐巴还能修成桥?有的战士问了,当然能。总工程师叫司机停下来,领着大家来到了盐桥的中央。守望四周,那么一划说“这方圆几百里都是盐湖啊。我们的脚下就是盐池和卤水。公路是盐铺的,房子是盐砌的。我们将要修建的铁路也是要修在这盐湖上啊”。当时很多战士真是惊呆了,世界上能有这么大的盐湖?大到一眼望不到边。

  如果是湖水,为什么不见湖水荡漾?却只有这样灰蒙蒙、皱巴巴、硬邦邦的硬壳。这硬壳儿究竟多硬啊?坚硬的能在上面跑汽车,可以盖工厂,也可以修铁路,真叫人难以相信。可是。大家看到有的先遣部队的推土机已经掀开了盐壳,露出了一个游泳池一般大小的盐池。卤水是绿油油的,挖泥机的巨臂下去都难够得着地儿。大家捧起来一把盐水,到手就成了盐,白花花的盐,亮晶晶的盐,实在令人爱不释手。

  走着走着,一片光辐射一般雪白的光亮照得战士们睁不开眼睛。大家按照上级的通知,连忙佩戴上原来发给的滤色镜。这才看清楚,对面是一个宽阔的达布逊湖,湖水荡漾过来,洗白了这里的盐壳。时值雨后放晴,太阳西挂。一般巨大的彩虹架在湖上,五光十色的水波直连天际,映着西天的彩霞,浑如一幅绚丽的锦绣。南边的沙丘和北边的井塔在水雾中影影绰绰。宛如许多许多栋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耸立在湖滨。眼前则是雪白雪白的银鳞闪闪的大盐场。那出水芙蓉一般的盐花,那形状像小伞的蘑菇盐,细如粉末的面条盐遍地皆有。更有那白如玉石,圆如滚珠,玲珑小巧的珍珠岩,也随着湖水一起滚到了战士们的脚下。大家真好比置身于珍珠玛瑙的海洋,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大家惊叹着柴达木,可喜得天独厚,上天赐予这样丰富的宝藏。回到盐桥指挥所,大家急忙请教科学家,方才略知了一点盐湖的秘密。柴达木盆地的变迁,因为盐湖的运动才有了这样的产物。以前柴达木并不像现在这样干旱。新中国解放后,在盐地发现了剑齿象的化石。剑齿象生活在新生代更新系。距今约有200万年了,可见当时这里的气候温和,适宜剑齿象这类亚热带动物的生存。后来地球运动,气候变化,柴达木几经沧桑,沧海变盐湖。

  周围的群山有很多可溶性的元素,常年落湖盆,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柴达木盆地的盐湖群。专家说,这就是世界上少有的无机盐的宝库。盐的储量很大,品位高,并含有多种稀有元素,是发展我国化学工业的宝贵原料。而且盐池都在露天开采,十分方便,要多少就有多少。犯愁的是我们运不出去。所以国家才命令我们铁路兵赶快修到这个盐湖来啊。

  可是我们铁道兵修铁路不容易啊。总工程师指出,铁路要穿过察尔汗盐湖长达32公里,世界上还没有过这么长的盐池铁路。光是对付盐卤的腐蚀,就费了不少周折。总工程师领着师团首长看了盐池建材实验基地。砌在盐池里的实验砖墙,经卤水腐蚀,用脚一踢,就都成了豆腐渣。钢筋混凝土的墩台,外表看上去很结实,但是用手一捏,就成了粉末。合金钢片插在卤水里也腐蚀成了黄锈斑斑,轻轻一粘,就成了两截。大家惊呼,天哪,钢材都扛不住这样的腐蚀,那靠什么来修铁路呢?总工程师说靠科学。

  我们部队刚刚结束西南铁路大会战任务,在柴达木心里头没有底儿,幸亏这里的盐湖研究所经过20多年的苦心研究,已经摸清了盐湖的结构、性质和规律。又有过去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第一野战军修建青藏公路的经验。科研、设计、施工三结合,终于找到了一套对付盐湖腐蚀的办法。那就是以砂治盐。总工解释说,一物降一物。盐腐蚀虽然大,但是对沙子就不起作用。你看,推土机正在把盐壳掀起来筑起路堤,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砂石料做隔腐层。遇到盐粒滚滑,泼上一层卤水,立即形成了坚固光滑的边坡。这叫做以砂治盐。盐湖两边还耸起高大的龙门架,那是给盐溶地段打砂桩的,以砂治盐嘛!汽车川流不息的拉来砂子,灌入钢管,通过打桩机震动起来,压入融层。它是我国科学家的创造,成本既低又有实效,部队已经在南北两岸打下了六万多根这样的挤密砂桩。把铁路的路基结成坚实的整体。

  当然,这一切都是饱含着艰苦的劳动,部队成天跟盐巴打交道。住的是盐巴垒起来的工篷,来回奔走在盐池,用盐壳修路。连空气里也能闻到咸味,盐巴对施工机具,衣物以及人体有很强的腐蚀作用,有的班长在盐池边处理溶盐,胶鞋没几天连着腐烂了三双,他干脆甩掉了鞋子,光着脚丫子劳动,可是两只脚叫盐卤咬掉了三层皮,他还满不在乎的传播经验,“看这双脚不是好好的吗?我们人类是生来具有适应性的动物。大家看,古代昆仑山下的许多动物都绝迹了,唯独剩下了人类。我们要锻炼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叫自然界丰富的宝藏都来为我们人民服务”。

  正是这种崇高的精神,铁道兵架起了光辉夺目的万丈盐桥,迎接铺轨列车的大踏步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