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我和女儿带着五岁的外甥女到郊区一个集贸市场去购物。只见集贸市场里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真是热闹极了。你听!那商贩的叫卖声、讨价声、嬉笑声不绝于耳;你看!那满街的货物摊,从街头摆到街尾。卖衣服的、卖玩具的、买日用百货的、卖菜的、卖肉食的应有尽有。目睹这热闹的场景,外甥女儿拉着我的手,一会儿说这个玩具小熊真好看,一会儿说,那件红色小裙子我喜欢;一会儿又说这串冰糖葫芦很酸很甜……不一会我就给外甥女儿买了一大堆她最喜爱的东西。望着外甥女儿快乐幸福的样子,小时候跟着母亲赶集的情景,像电影一样又在我的脑海里不断萦绕……

我的老家,河北省无极县大陈公社高陵大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围的好多个村庄都没有设立集市。方圆几十里外,只有我们大陈公社所在地……大陈村有一个集市。赶集,是民间很早就流传下来的一项民俗活动,更是劳动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买卖交易形式。据老人们讲,赶集也具有一定的周期,不同的地方,赶集的时间也不一样。我们公社大陈村,每五天为一个集市。即:农历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每月六个集市。每逢这个节点,十里八乡的各种商贩都会在这一天带着自己的货物提前来到大陈村里,离集市较远的都会在头天晚上拉着货物在集市的道路两旁占据一片摊位,把自己的“拳头产品”摆放在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供人们挑选。

记得小时候, 还是集体经济的人民公社时期,由于各个村里都是实行工分制,搞大呼隆,吃“大锅饭”。这种劳动形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劳动生产效率非常低下,人们的生活十分清苦。国家穷,村里穷,各家各户都很穷。那个时候,我们家一年半载也吃不上一顿“大餐”,只有期待着赶集时,能开开荤,解个馋。于是,我就掰着手指头算什么时候是集日。因为,只有到了赶集的时候才会见识到各种漂亮的衣服、鞋子,还有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我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些东西根本买不起,但有时能看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也算是一饱眼福吧。那时,我总喜欢跟着母亲去赶集,每次赶集,母亲或多或少总会给我买一些我最钟爱之物和最喜欢吃的东西。当时因家里穷,没有能力买辆自行车,每次赶集大都是步行。这不!每逢到了赶集的日子,母亲便早早起床做饭,等一吃过早饭,母亲就跨上篮子,拉着我的手匆匆向集市赶去。无轮买什么东西,母亲总是货比三家,精打细算。有时还一个劲地和商贩讨价还价,能便宜一分是一分。记得有一次,母亲在卖衣服的摊位,看上了我穿的一条裤子,就和老板讲起价钱来。可就为了区区两毛钱,裤子就是买不下来。此时,刚好邻居刘大婶儿也来买衣服,她便当起了“中间人”,在刘大婶的撮合下,商贩再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做个人情罢了,极不情愿地将衣服卖给了母亲。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裤子一溜烟儿地跑到大街上,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嘴里还一个劲地喊着:你们看看,这是母亲刚给我买的新裤子,明天我就要穿着新衣服串亲戚去喽!那个“神气”劲儿就别提了,站在一旁的小伙伴儿们看到我穿新衣服快乐自豪的样子,很是羡慕。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特别的喜欢赶集。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物品、商贩们的吆喝声、还有那随风飘来的阵阵清香,真的让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集日,正好是星期天。我便约上邻居家的虎子、小龙、小四几个最要好的小伙伴儿一起去赶集。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打打闹闹,有说有笑。虎子还边走唱起了儿歌:我是公社小社员来,手拿小镰刀呀,身背小竹篮来。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在欢笑和歌声中,大家似乎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有的只是快乐和幸福。到了集市后,我们四个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到什么东西都觉得很新鲜,总是东瞅瞅,西逛逛,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问问价,仔细瞧瞧,用手摸摸,啥东西都想买下来,可每个人的兜里只有几毛钱,大家只能过过眼瘾。临近中午,尽管很饿,也很想吃碗鸡蛋面条解解馋,但我还是用母亲给的五毛钱买了几只铅笔和一个作业本。回到家后,尽管又饥又累,但看到自己心爱的作业本,心里也是由衷的高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家的经济状况有了一些好转。这时,父亲托人到县城买来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从此,赶集就方便多了。每逢集日,我就用自行车驮着母亲去赶集。为了犒劳我,母亲总是给我买一些我最喜欢的东西。赶集,成了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那时我最喜欢腊月赶集,因为这是一年中,最繁忙,最热闹的时候。到了年根地下,年味儿越来越浓,各家各户都在准备年货,几乎天天都是赶集日。我们几个小伙伴儿,有事没事总是喜欢到集市上去转转儿,大多时候都是赶闲逛,看看热闹,过过眼瘾。虽然没钱买东西,只是闲逛,但也觉有滋有味!印象中,少年时的集会,虽然谈不上有多么隆重,物品有多么多丰富,但是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间的烟火味道却是十分浓厚。那卖猪肉的、卖羊肉、卖牛肉的、卖各种佐料的琳琅满目,比比皆是。特别是那“锅炉烧饼”、“猪肉焖子”“烧饼裹肉”总让人口水直流。于是,母亲每次带着我赶集,就会给我买一个烧饼裹肉,可她一口也舍不得吃,看着我吃的开心的样子,母亲也很高兴。记得有一年的腊月二十八,是近百里开外的正定县集日,(我们村与保定地区定县,阳暮村相邻)听小伙伴儿们说,那里集市上的鞭炮比大陈集市的鞭炮每挂便宜5分钱。为此,我们村里好多人家到正定县城去买鞭炮。于是,我便约上虎子、小龙,凌晨四点就起床,骑上自行车向正定县赶去。隆冬时节,天气特别的冷,我们迎着凌冽的寒风,手冻僵了,脚冻麻了,实在受不了就停下来,找个斜坡的地方,拣些树枝,柴草点着烤火取暖。待暖和过来后,又继续赶路。到了集市后,我们几乎转遍了每一个鞭炮摊位,最后我们在最便宜的那个摊位,每人购买了十挂鞭炮。尽管我们又累又饿,谁也舍不得买一点吃的东西,带着鞭炮一路欢歌地返回家中。记忆中,这个春节过得最充实,更是终生难忘!

记得有人说过:风轻花落定,时光踏下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丽悠然长去。在夜的最后一章,散尽了那段甜甜的香。是啊,1978年3月,当我戴着大红花在乡亲们的锣鼓声中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从此,就再也没有赶过集了,但小时候跟着母亲以及和小伙伴儿们一起赶集时的情景却让我非常的憧憬和向往。几十年来,在我的记忆深处时常还回放着小时候故乡赶集的热闹场面。今天,在我的老家,三里五乡好多村里都有了集市,人们天天都可以赶集了。但却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热烈的场面以及那商贩们一阵高过一阵的吆喝声。我知道,尽管儿时经历过的集市仍在延续,赶集这项民俗活动依旧进行。但每次去集市上购物,总也找不回小时候赶集的那种感觉,总觉得缺乏一种新鲜感,更少了一份渴望,还有那再也找不回来的温情!真的!小时候赶集,那是一种纯朴的乡情,是一种美好的味道!它一直会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深处,弥久留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