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前的兵马俑(秦俑),数量庞大、真人大小、队伍严整、兵种齐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实,那是一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部队,是用陶土对当年秦军的复制。有着精锐之士、虎狼之师称号的秦军,闻战则喜、能征惯战、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他们为什么具有那么强的战斗精神?很想与他们来一次当面对话,或者叫无言采访。

  在西安火车站东广场,有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专线车。上车买票,只要22元。途经骊山和秦始皇陵,直达兵马俑的藏身之处。当步入一号坑大厅时,立即感到无比强烈的震撼。两千多年前的那支秦军,正从历史的深处一排排地列队而出。他们身穿黑色军服,披挂简单铠甲,手持青铜武器,列成整齐战阵,面带肃穆表情,整个队伍中蕴含着一片阴森森的杀气。他们无论普通士兵还是高级将领,无论农民子弟还是贵族后裔,无论汉族成员还是外族人士,走上战场都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杀敌立功。面对这样的军队,望之令人生畏,搏之必败无疑。

  从一号坑、二号坑到三号坑,站立着数千名官兵,真人大小,虽然看上去都是中等个儿,长条脸,单眼皮,但细看之下,体态、发式、面容、神情等并不一样。有的严肃,有的平淡,有的微笑,有的甚至显得很悠闲,根本找不到胆怯、恐惧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尽甲兵,豺狼满中原”,先后发生了五百多年的战乱。秦国最初时并不是最强大的,秦军也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年轻有为的秦孝公想到了改革,为君伊始便发布了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的意思是,谁能帮助秦国强大起来,不但给你封官,还给你土地。年近而立之年的商鞅闻声而来,献出了变法强秦之计,其中有实行军功授爵制度。这个制度规定: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可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共二十级爵位,还可传之后人享受。不仅如此,斩获两个首级,有做囚犯的父母立即释放,做奴隶的妻子可变为平民。有了爵位后,所供给的吃穿标准也不一样了,也就是生活质量与具体军功挂起勾来。三级的爵吃精米,二级的爵吃粗米,没有爵位的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反之,对平时训练不认真,箭射不准的,战时打仗不积极的,特别是屯长、百将等当官的,在作战中拿不到人头将给予处罚,有的甚至要被杀头。有了这样的奖罚激励措施,军人从此成为社会中最荣耀的阶层,最能改变人生命运的职业。秦国仅有五百万人口,最多时竟有一百万人从军。将军们在作战中乘坐精美而豪华的铜马车,那是根本没人妒忌的。这个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贵族子弟与平民百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建立军功才能加官晋爵。

  毫无疑问,这种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杀敌立功的积极性,最胆怯的人也会成为最勇猛的斗士。在步兵战阵中,站在最前排的就是敢死队。他们不穿铠甲,手执短刃,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史书上对他们在战场的勇猛表现曾经作过十分生动描写,“捐徒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就是脱掉上衣赤膊上阵,左手提着人头,右臂挟着俘虏,这是多么威猛的战神形象。由此可见,一种社会制度可以造就善人,也可以培植恶人。在这支军队中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恶性案件,甲兵在作战中获得一个人头,乙兵为争功去抢夺,并残忍地杀了甲兵,丙兵看到了加以揭发,结果乙兵被判处死刑。在湖北省云梦县一个秦墓中出土的木牍上,对此案就有具体的文字记载。过去,对史书上写秦军一次坑杀赵军俘虏四十多万人,十分不理解,怀疑是否有污蔑的意思。在那个时代,俘虏大多作为奴隶来使用的,可以用来修长城,建陵墓,当家奴,统统杀掉了岂不可惜。看到以人头数来晋爵的制度,那就只有不寒而栗了。据统计,秦军在前后百余次作战中,共斩杀六国军队一百六十多万人。如此残忍的杀戮,虽然激发了自己的士气,但并不能降服六国之兵,只能使他们更加仇恨。有人看到了滥杀的弊病,提出纳粟千石也可拜爵一级,从此杀戮少,粮食多了。这个人就是历史上评价并不高的吕不韦。历史就是这样的奇怪,好人有时干出了坏事,而坏人也有干出好事的时候。

  我们逐个仔细端详那些面相忠厚的士兵,看看其中有没有那个乙兵。我们很想问问他,战友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在这样的军队中生活有没有安全感?我们更想找到一个叫锐,一个叫惊的士兵,他们俩是亲兄弟,因为没有军饷,只好写信向家里要钱和衣物。自从参军以来,他们不停地作战,已经打到淮阳,天气热了还穿着冬天的衣服。信是用竹简写的,千里迢迢地居然真的邮到他们家人的手中。他们的哥哥看了很着急,自然会满足弟弟们的要求。这封信写在竹简上的信,保存在他们哥哥的坟墓中,由此可见兄弟之间的感情自古就亲同手足。我们很想问问锐或惊,对不发军饷为什么没有怨言?在战场上为什么不去获取敌国的财物?以农民为主体的秦军,并不是一支文明之师,在后勤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岂有不抢夺敌人财物之理。我们一时竟忘了他们是陶俑,根本无法回答任何问题。

  还有一个叫喜的士兵,三次被征召入伍,前后长达十年,复员后任县长的法律秘书,直到45岁时去世。使他千古留名的原因是他为自己写了自传,并保存在坟墓里。自传中写明他曾在秦皇3、4和13年时三次入伍,参加过作战,以及他任法律秘书时受理过的刑事案件。但,其中没有具体的战斗故事。也许受到竹简或木牍篇幅的限制,他不能进行长篇叙述;也许由于厌倦军旅生活,他不愿意去触及。我们很想问问他,立过什么军功?有无爵位?为什么复员后心甘情愿地当个小小的法律秘书?看着那些带胡须的士兵,我们姑且把其中一个长胡子的兵认作是喜。对于有三次入伍经历的老兵来说,特别是识文断字的文化人,对军营生活一定会有比较深刻认识。那么,每次作战自己的伤亡有多大,有没有抚恤金?军队不打仗时干什么?有没有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和娱乐生活?他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

  那就问问高级将领吧。秦军的战阵队形严整,编成复杂,多兵种,多方位,多功能,多变化。对于军、师级的作战单位来说,在体制编制、武器装备和作战样式等都发生很大变化的时代,能力平庸的将领是无法统率和指挥的。因此,涌现出像王翦、白起这样的名将,像尉缭子这样有理论建树的军事家。在陶俑当中还真有将军的具体形象,穿戴明显不一样,铠甲不仅精美,胸前还有所立功勋的两个特殊标志,身材高大而结实,已经发福,有了微微隆起的将军肚。他是谁,是王翦还是白起?恐怕无法考证和判明。那时,在战阵中已经有了指挥部,将军不再冲杀在第一线了。在侦察和通信手段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如何运筹帷幄,如何下定作战决心?那位将军双手交叉于胸前,一付胸有成竹的样子,但免开金口,恐怕泄露军机。

  在三个展览馆里,我们带着问题转来转去,上上下下地折腾了半天,虽无语言上的交流,但有心灵上的沟通。真要感谢西阳村那位打井的农民,使这支创造历史的军队重见天日,也使我们的采访有了对象。离开兵马俑后,又去了秦始皇陵。电瓶车拉我们围着并不十分高大的陵墓转了一圈,看了两个陪葬坑。秦始皇生前最器重和喜爱的无疑是军队,希望军队永远忠于他、保卫他,使帝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用兵马俑来为他陪葬,正是他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然而,他死后没过几年,这支王者之师就人间蒸发了。

  政治坚强,军队神勇;政治腐败,军队松垮。是不是这个理?这正是我们最后想问问秦军官兵的问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