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庄乡秀水村的东北角,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大智,也称智溪。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村以“智”名,盖缘于水也。大智若愚,又有了谦卑之意。智溪不仅有溪流潺潺,而且四围皆山。有山有水,山水相依,智仁兼得,的确是人间妙境。

智山是大智的中心,智山的两侧,左为观山,右为相山。“观山”之意,幽深而寂静,有天地空灵之感。“相山”之谓,用心观赏与体悟,有深邃哲思之韵。山须“观”和“相”,方能求仁得仁,达于臻境。“观山”又叫“官山”,这样一来,“官山”与“相山”便有了富贵之气。

相传大智有八景,又称“官山八景”:奇峰特耸、二水朝宗、盘石题刻、白羊吃草、铜鼓滴漏、蜘蛛结网、方洲夕照、先祖遗印。

耸立于智山北向的大岗山,如一幅壮美的山水屏风,装扮着秀丽的大智。有两溪从大岗山奔流而下,在村前汇合成智溪,然后浩浩西去。

青砖黛瓦的民居,与山水相映成趣。那些古道石桥、盘石苍松、绿洲牛羊、官山夕照,点缀其间,如诗如画,宛如世外桃源。

灵山秀水,孕育了大智的科举文化。

明代中期以前,智溪彭氏科宦蝉联,曾有“父子四进士”的荣耀。明正统元年(1436),彭贯中进士,官浙江按察佥司事。其次子彭彦充、三子彭华、四子彭礼,相继高中进士,可谓魁星点斗,让仕林仰慕不已。

而彭华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彭华(1432--1508),字彦实,号素庵,谥文思。景泰五年(1454)会元。任翰林院大学士,特授资政大夫,入内阁,任太子少傅,官至吏部尚书,著有《彭文思集》《素庵集》。

在枫田镇松田村状元祠的大柱上,挂有明代楹联一副:“兄状元,弟会元,六年间,压两京一十三省豪杰;左太师,右少师,二派下,开四乡千百万载书香”。状元即彭时,会元即彭礼,他们属同族兄弟,故有此说。

智溪彭氏的显达,荷溪伍冕(彭同昇女婿)一支的辉煌,都与一个叫彭同昇的人有关联。

彭同昇,彭贯之父也,官刑部主事。他和彭贯父子俩,以《春秋》教化子女,成就斐然。

以科举论,彭同昇一脉二支(子、女 ),五服内共产生14名进士(子嗣一支6人、女儿一支8人):彭贯、彭善、彭彦充、彭华、彭礼、彭夔、伍骥、伍希渊、伍希闵、伍希齐、伍符、伍箕、伍全、伍令。彭同昇的子孙(外孙)可谓显赫无比,职在按察使、布政使、兵部郎中、都御史、礼部尚书、内阁成员,名振朝纲。乡举、荫封等为官者凡30多人,这在全国来说,也实属罕见。

由智溪而荷溪,彭氏与伍氏因联姻而走在了一起,又相互促进、相互提携,大家凝心聚力,戮力同心,遂各自成为安福的世家大族。

也许是担心“盛极而衰”,也许是为了传承文脉,也许是为了不朽。彭同昇去世后,彭贯、彭彦充父子等人花费51年,几代人接续努力,以岩石为纸,以钢錾为笔,把家族历史展示在智溪的山野之间。

这些岩刻因石随形,大的高六米,小的仅盈尺。现存岩刻有十六处,四十余幅,可考释的文字达六千余字。刻石或圆或扁,字体阳镌正楷,大者近尺,小者盈寸,苍劲凝重,颇具古拙刚毅之气。被文史界称为“彭氏家谱”。

沿大智由南而北,漫步其间,溪水淙淙,清风习习,田垄、溪岸、山边,到处是刻有文字的石头。读着那些拜谒题名、墓志铭、墓表、传、诗词、挽诗、寿联等,我仿佛穿越到了明朝,看到了那个曾经辉煌灿烂的古代智溪。

我在“垂钓台”上驻足,在“盘石”边凝望,在“湖山”畔流连,在“磨形山”旁沉思。看着奔流不息的智溪,心中无限感慨,真是逝者如斯啊!

如今的智溪,已打造成了4A级乡村旅游点。

一度沉寂的山村,已然生机勃勃,春光无限。

这里,相府、石刻馆、智溪书院等仿古建筑相继落成。

这里,小火车、七彩滑道、网红桥、蹦蹦云、垂钓池塘、肥水摸鱼、喊泉、自行车观光等娱乐项目相继开设。

连樟树的盐商后代也来了,他搬来了整座老房子,安放于智山之腰。它飞檐斗栱,雕龙画凤,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瞰着整个智溪。

石刻的家谱,终会湮水,这是彭贯、彭彦充等没有想到的。而新时代,智溪的崛起,也是他们没有料到的。

其实,智溪之源从未枯竭---向往兴旺发达,追求美好的愿望从未停歇。

这不,一批文学的追梦人,在智溪放歌,让诗意与月色,为智溪添釆。

(作者:刘新生,笔名:鱼石散人,江西省作协会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