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打开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地图,你就会清楚地看到,在古老的长城西侧,在燕山和太行山的连绵群峰之间,有两条新建的钢铁大道,这就是从北京到山西原平的京原铁路和从北京到内蒙古通辽的京通铁路。


  要为古老长城插上钢铁翅膀

  这两条新建的铁路线连同雄踞关山的古老长城,构成了一幅极为形象的画面,像一只雄鹰,振翅飞翔。那常鸣于万水千山之间的火车汽笛声,正在为这奋进不停地高奏着胜利的凯歌!

  人们一定会问,是谁为这古老的长城,插上了钢铁的翅膀?使它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那就是我们人民铁道兵!

  伴着璀璨的黎明,一支豪迈的战歌在太行山水之间响起,唤出了一轮血红的朝阳。湿漉漉的晨雾,轻轻掠过一排排新搭起的草绿色的帐篷,洞开的窗口,留下了深情的问候。炊烟,在深山峡谷当中袅袅升起,又在晨风里徐徐地飘荡。河卵石支起的行军锅里,山泉水在沸腾,在翻滚。

  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这是公元1965年。不用问他们家在哪里,来自何方?因为他们的家。就扛在自己的肩头上,一顶风霜雨雪漂白的帐篷,一只炸药包似的背包,伴着他们走南闯北,踏遍青山。不久以前,他们有人在南国。有的在北疆。它们的行装上至今还沁满着大漠的风尘,山花的芳香。他们那一口口乌黑的行军锅,曾经煮沸过五湖三江!1.jpg

  这就是我们英雄铁道兵的生活。哪里没有铁路,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环境艰苦,他们就在哪里安营扎寨。京原铁路由铁道兵14师等部队修建,而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都是幸福和繁荣。今天,他们又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古长城的脚下,来到了京原铁路的建设工地。祖国建设需要他们把火车的汽笛,在巍巍太行山上拉响。

  一条京原铁路。东起北京石景山南站和地铁出口相接。西到山西的原平,全长418公里。除了原平至枣林段有60公里,已经在1960年通车以外,需要新建铁路358公里。其中有1/3的长度是铁道隧洞和桥梁。铁路逶迤在太行山脉,由紫荆关出发,一直沿着内长城延伸,横穿驿马岭、云彩岭,西过平型关,越过永定河、滹沱河,十次跨过拒马河。桥高洞长,高填深挖。地质情况还特别复杂。京原铁路建成以后,作为中央领导人的战备疏散通道,将成为一条具有晋煤外运和重要的军事、经济意义的一级铁路线。

  巍巍古长城,久经沧桑。北宋年间,这里曾经是战事频繁的古战场。天波杨府,满门忠烈,杨家将披坚执锐,征战疆场,为宋王朝建立了盖世之功。英雄美名,妇孺皆知。记载着杨宗保与穆桂英风流佳话的“合婚台”,更成为古远史迹的佐证。至今,那些英雄征战的历史遗迹,到处可寻。人们在凭吊英雄的时候。更会激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莽莽太行,极其秀丽,虽然比不过黄山、峨眉,但若论雄奇,也不逊于三山五岳。然而,它却以独特的功绩傲然屹立在中国革命的辉煌史册上。抗日战争开始,我八路军东渡黄河,挥师太行,从此纵横驰骋,如鱼得水。首战平型关,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接着,百团大战痛歼敌寇,更使我军声名远扬。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名字也为这块光荣的土地增添了新的光彩。朱德总司令写于1939年初春的“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这首《太行春感》更是抒发了革命前辈的太行浩气,千古永存。

  今天,我们铁道兵部队踏上了这块光荣的土地。他们能不能在这里一展宏图,创造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人们将拭目以待。当战士们合力抬起虽然已经拆散,但是却依旧十分沉重的工程机具,背着施工材料和生活用品,艰难地行进在工地的时候,多少人投来了怀疑的目光。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么熟悉自己的土地啊。耸立的群山,交错的河流,许多地方全靠驴驮人揹。而今,要在这大山深谷之间修出一条钢铁大道,谈何容易?确实,迎接铁道兵的将是困难堆积的高山,问题汇集的大海。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作为开拓道路的人,铁道兵走到哪里,都会伴随着一场艰苦卓绝的鏖战。他们刚刚直起帐篷,战斗就打响了。正值隆冬的季节,寒风凛冽,黄沙满天,部队在峡谷中的河滩上开挖大桥基础,零下30多度的天气,大地冻得梆绑硬,一镐抡下去一个白点,一声大锤撞击钢钎,溅起一片火星。膀子酸疼了,虎口震裂了。才挖出碗大的一个坑。基坑每挖下一米,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留下百倍的汗水。

  谁知硬壳儿揭开以后,下面又涌出了流沙,换上水桶、脸盆儿淘。为了保住基坑,战士们不得不用肩膀死死的顶住木桩进行加固。此时不仅是冰冷的泥水,还有死亡的危险。每到盛夏,骄阳似火,灌注桥墩的模型板里,又变成了空中的蒸笼。在里面捣固的战士,由于灰浆的腐蚀,手脚都烧破了皮,钻心的痛。那拔地而起耸入云端的桥墩,哪一座不包含着战士的汗水?哪一个不联着一串感人肺腑的故事?


  铁兵铁汉京原战犹酣

  我们看看一个铁道兵连队的故事吧。他们的任务是在山顶上修一座蓄水池,以备施工之用。这里山高坡陡,石壁如削。要想登上山顶,只能脚蹬石缝,手盘藤条匍匐爬行。施工需要的大量水泥和沙子,既不能肩挑,又无法抬上去。随着施工马上就要展开了,战士们急得两眼直冒火星。这时,连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条军裤,扎起裤腿儿,装满沙子,来个“骑马式”往脖子上一墩,嘿,还真合适。虽不雅观,但也巴适,于是全连效法。山间小路上很快出现了一个绿色的长流。

  这连长是朝鲜族人,名叫泰昌元。他虽然就这样创造性的发明恁多,任务也就很快完成了。但是一天下来,战士们个个累的跟头趔趄。一再进行宣传鼓动,也还是没有明显的突破。有一天,他就给大家唱上一首尽管谁也听不懂的朝鲜族歌曲,说几句俏皮话,引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借以帮助大家松松筋骨。2.jpg

  但是豪言壮语,加上一天三顿的窝窝头,毕竟营养不行,于是他告诉上士给养员,想方设法多买一些狗来。于是连长亲自下伙房。说起来,他对烧狗肉还是有一些门道儿的,也许是民族的生活特点培养了他。战士们的餐桌上有了狗肉,还会出现一两瓶老白干。当然,这绝不是为了庆贺工程的胜利。而是他们为了战士解除疲劳,恢复更多的体力。果然,他们备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也许在人们心中,在诗人的笔下。最有诗意的壮举。莫过于悬崖陡壁上打炮眼了。你看他们头顶蓝天,脚踏白云,像一只矫健的雄鹰,随着一阵石破天惊的炮声,偌大的山头,张翅飞去,留下了一条坦荡荡的路线。他们是何等的豪迈啊。

  然而,假如我们不是身临其境,谁又能体会到他们为这大爆破的瞬间所付出的艰辛?这里将要进行京原铁路上最大的一次爆破。炸药的导洞选在了刀劈斧剁般的石壁上,上接浮云,下临深渊,他们的任务就是从这里打开一个洞口,装进去几百吨的炸药。凛冽的寒风撞击着石壁,发出了尖利的呼啸。战士们腰系绳索,悬空作业。不到一袋烟的功夫,就会冻得手脚麻木。

  50多斤重的风枪在顽石上活蹦乱跳,战士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着,奋斗着。经过顽强的拼搏,终于打出了第一排炮眼。随着一声炮响,导坑开出来了。虽说这是个近两米见方的洞子,但是里面继续掘进,还是直不起腰来。他们时而坐着,时而跪者。有时风枪支架不好使,就得蹲下身子,甚至干脆用肩膀当支架。尤其艰苦的是掘进到30米以后,他们要经过两个季节了。风枪水喷湿了工作服。一出洞口,很快就冻成一身冰做的“盔甲”。在阳光下闪闪烁烁。走起路来嘎嘎作响。

  随着导坑的延伸,里面的烟尘无法排除。导坑立马变成了大烟筒,里面空气稀薄,经常使人窒息,电灯在昏浊的烟尘也变成了萤萤的烛光,其困难程度可以想见。然而,那按时起爆、响遏云端的炮声,却大声地宣告,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京原铁路前进的脚步。


  铁道兵是征服隧道的钢铁狂魔

  横穿太行山脉的京原铁路要凿通119座隧道。其中包括当时全国最长的7032米的驿马岭隧道和6190米的平型关隧道。隧道总延长,达到新建铁路的1/4还多,而且地质情况十分复杂。隧道施工就成为修建京原铁路的关键一战。

  这座只有1000多米的隧道,名为铁岭。实际上,石质相当破碎,既没有筋,也没有骨,大家戏称是“豆腐岭”。它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抗铁道兵战士的虎虎雄风,于是便使出了“蘑菇”战术。叫你一捅就破,一炸就塌。大小塌方先后达到1500多次。还有三次大塌方,塌通了天。掘进部队的宝贵时间,旺盛的精力,高产的记录,也都被这一股脑儿的“蘑菇”到一堆一堆的乱石之中。

  但是,最后的胜利当然还是属于我们的铁兵。他们收拾这个烂摊子的经验有两条。一个是顺其自然,摸索规律,防患于未然,另一条就是顽强不怕死。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即使在战斗最激烈的战场上,有经验的战士也可以凭着机智和勇敢,躲过大炮和机枪的攻击。而隧道顶部的那些龇牙咧嘴的石头,不知道哪一块儿,就会和你过不去,突然从天而降。可以说,战士们在施工中,死神和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始终相伴相随的。仅此。就足以让那些意志薄弱者闻之色变了。哪里,还说得上让他们身临其境去舍生忘死的拼搏了。

  烂洞子着实令人揪心。有时候打风枪,风门一开,钻头就在岩石上跳起了摇摆舞。钻杆儿突突飞转,火星呲呲的直冒,就是钻不进去。这个施工连队常年奋战在地下长廊,什么奇形怪状的石质都见识过。在顽强的战斗中,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号称攻无不克的风枪手。他们可不在乎什么特坚石,以硬对硬,加大风门儿,结果岩层只出现了一个白点,钻杆就直刷刷地给拦腰折断了。3.jpeg

  “我就不信牛角是弯的”,换上一根再上。转眼之间,钻杆依然一分为二,坚石却没动声色,钻杆儿却连续断了八根。风枪手终于明白了,牛角是弯,不得不信。他们就换了另一种打法。软磨硬掀,先开小风门,转速稍慢,减少震动力,防止钻头跳舞等,钻到一定程度,再逐渐加快转速。于是,“顽固派”们顽而不固,特坚石只得俯首听命了。

  其实,这些如果和开挖全国隧道之冠的驿马岭隧道相比,只能算是小菜儿一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隧道长了,情况也就显得特别复杂。位于京原线中段的驿马岭隧道全程7000多米,位居全国隧道之冠。为了增加工作面儿,光横洞就要开挖57个,不用说,任务是多么艰难。

  施工部队在这里架起帐篷的时候,正是落雪的冬天。狂风夹着碎石敲打着门窗,帐篷里都结了冰。但是冷,战士们并不怕,谁没有一腔沸腾的热血?踏雪履冰,睡帐篷,吃干粮,虽说苦点,倒也不在话下。从他们当上铁道兵的时候起,就已经决心与“苦”结缘了。当时最大的难关就是缺水。“周围粼粼40里,唯有干涸一口井。”施工用水,每天都要数以千吨计算。为了解决水的问题,他们从拒马河的源头——涞源,修造了一条长达32公里的输水道,泵水上山,解决了燃眉之急。这样做,费用毕竟太高了。为了节约,他们决心找地下水。并请地质人员帮助找水源,终于找到了地下水。

  当清水涌流的时候,人们高兴极了。可是大自然却故意要捉弄他们,当隧道掘进到1000多米的时候,突然遇到了汹涌的地下水,霎时间,地下水像高压水龙头一样喷射而出,每昼夜单口流量达到7000立方米。隧道里很快变成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地下长河。在施工地段,掌子面儿的水深都没过了战士们的双膝,人在里面无法立足,五台抽水泵分秒不停地往外抽也无济于事。


  指战员身先士卒和战士比肩作战

  尖刀连的战士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冒着“倾盆大雨”,架起风枪,顽强掘进,任雨水和着汗水一起流淌。在最紧张的日日夜夜里。不要说加班加点连轴转,就是团长、政委也锁起办公室,连自己的家都搬进了隧道。团长在13号横通道里坐镇指挥。他利用避车道的地方搭起了一个床铺。上面雨水滴答,用一块油布遮住。铺下流水潺潺。出渣的斗车轰隆轰隆的,挨着他的铺边儿擦过。不分昼夜的突来的硝烟带来阵阵硫磺刺鼻的烟味,这就是团长的指挥位置。他在这个岗位上昼夜值班半个月不下火线。

  有这样身先士卒的指挥员,又有这样英勇顽强、力排万难的战士。别说地下水,就是各种困难一起袭来,也难不住我们英雄的铁道兵指战员。在他们的英勇奋战下,只用了两年时间,这条隧道就全部贯通。

  开山英雄们在驿马岭的心脏里胜利会师了。也许有人会问。他们这样年年月月像上足了发条的钟摆,不知疲倦地奋斗着,不觉得累吗?诚然,和大山拼刺刀,是硬碰硬、冒火星的战斗,铁路每前进一寸都需要付出力量、智慧和汗水,能不累吗?但是任务摆在面前,责任感支配着一切。每个官兵主管休息的神经多数时间是受压抑的。只有他们贯通了隧道,拿到了高产纪录,走出了硝烟弥漫的隧道,轻风吹干了汗水,阳光把他们晒得浑身暖烘烘的。这个时候,他们才感到确实已经很累了。最大的享受就是恣意的枕着青山,在山花的芳香当中美美的睡上一觉,进入梦乡,重复着胜利者那美好的憧憬!

  在京原铁路会战中,有这样一位两鬓染霜的副师长,从第一声开山炮起,直到响起通车的汽笛,他的工作日程表上从来没有过休息天,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工地上度过的。只要哪里工程吃紧,遇上难题,他就会在哪里出现。人们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老解决”。从师部到最远的工地,也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连春节的团圆饭老师长都是坐在工地和大家一起吃。全师的大小工程,包括进度、质量和问题,他都了如指掌。因为他是主管工程的副师长。在整个京原线的铁路工地上,又何止他一人呢?

  为了早日修通这条重要铁路有多少干部、战士放弃了休假,推迟了婚期,甚至父母病危几次电报催儿,也没有能够在弥留之际见上老人最后一面。至今,天各一方的牛郎织女们所欠下的种种相思债,更是无法偿还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古诗曾千百次的引用到他们的情书当中,作为对爱情的表白和对爱人的精神慰藉。

  京原铁路的东段,地处北京郊区。对首都的向往是战士们的最大愿望。可是,我们有多少战士参军以后出门见山,抬脚进洞,从入伍到退役复员,五、六度春秋,连到天安门前留个影都成了奢侈的愿望,终归未能实现。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更多的山里人能够坐着火车上,北京,却不曾有一丝抱怨,只是作为一种遗憾长留心中。这就是铁道兵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当着国家需要他们做出某种牺牲,甚至奉献宝贵生命的时候,他们都会毫不犹豫,表现出非凡的从容和坦然。

  指导员孙冰超在隧道塌方的一瞬间,抢步上前,推开正在施工的战士,自己却被压在了无情的巨石下面。他十分清楚抢上一步和退后一步所产生的结果是多么不同,但他还是毅然地选择了前者。班长戴道松在炸药即将起爆的危险时刻,迎着嘶嘶冒烟的导火索跑进隧道,救出自己的战友。当时,他的脑海也闪现过自己处境的危险。他完全有理由停止自己的脚步。然而,他的大脑却命令他冒着硝烟冲上去,因为战友的生命安全正在受到威胁!这就是我们战士的品格。

  1970年5月18日,小河二号隧道的断层地带,顶部的土夹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天而降,砸断了电线,压塌了支架,堵塞了水道。此时被塌方堵在下导洞的是四个战士和四个民兵,洞里漆黑一团,他们活动的天地只有十几米长的一段空间,而且塌方仍在继续,死亡的威胁向战士们步步逼近。

  险情就是命令,抢险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在极短的时间内抢救方案迅速形成,并且立即实施。同志们冒着继续塌方的危险,争分夺秒地战斗着。石块儿碰破了手臂,他们置之不顾,汗水打湿的土方,他们挥镐不停。现场狭窄,他们就采用车轮战术。洞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窒息越来越厉害,战士们清楚地知道,生命属于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靠他们微薄的力量,不可能挖开一条生路。然而,他们绝不愿意坐等最后一刻的到来,谁也没有说话,八个人的心思和行动竟然是那样出奇的一致。班长和两个新战士用身边仅有的一把扳手和一把钳子,摸黑修理风枪,拧紧松动的螺丝。整理好被土石压坏的水管和风管。老战士用石块把松动的扒钉一一的扎紧,使排架固定的更加牢固。几个战士用手扒石头和清理轨道。

  这一切都是在黑暗中默默进行的。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八个人急促的呼吸声和石块儿与工具的撞击声。他们在尽着战士最后的责任。只为战胜塌方后,战友们能够马上投入施工,他们才可以欣慰地含笑在九泉之下。至于那远方的亲友,心爱的恋人,还有他们从没有来得及想的一切,都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了。此时,他们唯一的遗憾,就是自己还有一腔热血,有两臂力气,本来可以凿通更多的高山,奉献给人们更多的铁路。

  第二天凌晨,抢险的同志们在地方铁矿老师傅们的帮助下。终于掏出了一个十几米长的小洞。可容一个人匍匐通过。透过这个小洞,为洞里的八个战士送来了生的希望。此时。无情的塌方,随时都有可能把这希望的星火扑灭,让战士们十几个小时的努力奋斗化为泡影。时间就是生命,只有从这里钻出去,就能重新见到灿烂的阳光,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然而,谁也不愿意第一个走向出口。他们又都有一大堆的理由留在后面,目睹此情此景,你才会真正的体会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这不是一句装点门面的漂亮话。这是需要付出生命为代价的豪言壮语。时间不允许他们继续推来让去。最后,在战士们的再三催促下,四个民兵终于含着热泪离开险区。然后,四个铁道兵战士也相继脱险。

  京原铁路修建的过程,正处在众所周知的那个年代。当然,也毫无例外地受着这场浩劫的洗礼。但是,即使在最严峻的日子里,京原铁路也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历史将要进入70年代的时候,它的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一座大桥飞跨在河谷,一条条隧道穿过群山,路基也挺起了高大的身躯。这一切都表明,大功行将告成,胜利已经在望。


  苍山碧水常相忆

  要实现1971年底全线通车,位于山西境内的云彩岭隧道就成了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云彩岭隧道并不太长,只有3800米。但由于兵力不足,到1970年底只完成了600多米,还剩下3200米,要在十个月内完成,还要做整体道床整理,云彩岭隧道的身价顿时提高了,一下子变成了全线的重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要导通云彩岭隧道,保证东西两向的铺轨列车在云彩岭腹地会合。形势逼人哪!

  1970年12月28日铁道兵副司令员彭海贵、蓝庭辉以及铁道兵副政委郭延林带着机关干部,冒着纷纷大雪来到了工地。认真检查了他们的工程,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困难。鼓励他们要发扬一往无前的精神,赶工期,打好这关键的一仗。铁道兵后勤部赵副部长也当场保证。“你们需要什么,保证供应,不少一根枕木,不缺一根道钉”。不用长篇大论的报告,也不用严厉辞令的命令,此时首长到来全是迎接新战斗的号令和憧憬。

  于是部队开始行动了。在1970年这最后的晚上,他们拆掉帐篷,收拾好锅灶,背起行装,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上阵了。一切是那么有条不紊,又是那样的熟悉。仅仅一夜时间,云彩岭上出现了新的草绿色的战士帐篷。1971年元旦的曙光照亮群山的时候,云彩岭隧道便响起了第一声开山的炮声。人不卸甲,马不停蹄,战士们不顾疲劳和寒冷,日夜不停地向云彩岭深处挺进,奋战。十个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金风送爽的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东西两向的铺轨列车按时在云彩岭会师了!十个月的日日夜夜,十个月的顽强奋战,终于赢得了这个胜利的时刻。战士们一扫十个月的辛苦疲累,他们欢欣跳跃,兴奋的脸上泛着红光,像蓝天上飘浮着朵朵彩云。不知是谁带着诗人的感慨表示“云彩岭应该改成彩云岭啦!”。

  长桥飞架激流,隧道洞穿大山,线路全部贯通,京原铁路试车迅速穿过巍巍群山。1971年11月25日,太行深处,终于拉响了通车后第一声雄壮的汽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