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下嫁之谜

在古代,但凡是女人,只要与政治牵扯上一点儿关系,往往就会为人所诟病。倘若这个女人和多个男人有染,那红颜祸水的大帽子恐怕是摘不掉了。但凡事总有例外,在清代历史上就有孝庄文皇太后这样一个最了不起的女人,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她的评价都颇高,而且在政治场上长袖善舞。至于说她曾下嫁小叔子,和洪承畴关系暧昧,均系误传,不足为信。

先说和洪承畴的关系,孝庄说降了这位明朝将领,凭的是出众的口才和真挚的诚意,而不是纯粹靠美色,况且在说服洪承畴的过程中,皇太极、多尔衮、范文程、张存仁等君臣都在监牢之外窥探动静,皇太极断然不会因为一个洪承畴而失去一个庄妃,所以野史传说孝庄和洪承畴有染,实属无稽之谈。其次,说说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恩怨情仇关系。《孝庄秘史》中说孝庄跟多尔衮两人小时候就认识,还曾一起在蒙古草原上骑马、射箭,是皇太极横刀夺爱,把孝庄抢走了。但是,当时的满族部落跟漠南蒙古部落距离很远,若孝庄真的来自漠南蒙古,那多尔衮又如何与她青梅竹马呢?不能青梅竹马,也就不能私定终身,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岂不也就没有了吗?实际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本来就没有。孝庄绝不可能跟多尔衮有私下会面的机会,至于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就更不可能了。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在孝庄成为清朝的核心人物之前,她只和多尔衮见过三面。第一次见面,是孝庄的姑姑哲哲嫁给皇太极的时候,那是1615年,当时多尔衮3岁,孝庄2岁。要说这俩小孩儿能一见钟情,估计谁都不会相信。那是不是后来再见面时两人情窦初开了呢?两人的第二次见面是在1623年,当时多尔衮11岁,孝庄10岁,从理论上来讲,此时二人是有可能一见钟情的,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因为这次是多尔衮结婚。结过婚的人应该知道有多累,更何况是皇室成员的大婚,新郎还是个11岁的少年。当时普遍结婚早,11岁结婚也属正常,多尔衮在自己结婚娶媳妇的时候跟孝庄一见钟情,这种片段在电视中常见,在现实中并不靠谱。时隔两年不到,多尔衮13岁,孝庄12岁的时候,两人见了第三次面,这回轮到孝庄结婚。在孝庄嫁给皇太极的婚礼上,二人见了一面,多尔衮成了她的小叔子。与第二次一样,这次见面也只是在婚礼上的一个照面,不可能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孝庄、皇太极、多尔衮的三角恋只是电视工作者的艺术加工,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

我们接着说,孝庄生了皇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但顺治他并不是皇太极的长子,排位也不靠前,登基时才6岁,他凭什么能够上位?有人说,福临的母亲孝庄,在皇太极死的第一时间下嫁多尔衮,忍辱负重,母子俩先活命,然后再保着顺治登基。这个事情到底有没有呢?依我看也不可能。皇太极死的时候,有资格即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多尔衮,一个是豪格,这两人有得一拼。当时清廷的重臣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豪格,一个支持多尔衮,争皇位你死我活,那双方就得打一架,可是这些重臣包括多尔衮、豪格也知道,大清刚刚崛起,一旦这一仗要是打了,大清国瞬间就四分五裂了。有些比较老成持重的臣子说,再怎么着咱也得通过和平方式选个继承人,你们不能打。可是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服谁,这时候没办法,一开会,咱们各退一步吧,咱俩谁也别当皇帝,咱另外推选一个人。这样你豪格是亲王,我多尔衮是摄政王,再选个皇子当皇帝,选谁呢?爱新觉罗·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为什么推福临?这就看出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了。前面说了没有一见钟情的机会,现在怎么又要说多尔衮和孝庄有关系?说到这里,我们就得说一说多尔衮的形象了。多尔衮的形象,绝对不是电视剧中气宇轩昂的形象。准确说,多尔衮就是“男版的林黛玉”,精瘦精瘦的,身体差到了极点,而且有好多毛病,中风、咳血等等。多尔衮的身体是在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为大清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累垮的。多尔衮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身体却垮了,皇太极为表示关心,就派自己的妻子也就是孝庄过去照顾多尔衮。后人猜测,可能在照顾的过程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因此,多尔衮会推福临上位。再说,把这个什么都不懂的6岁的孩子推上去了,他作为摄政王,不也是大权独揽吗?我们都知道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庄妃还是个年仅32岁的妇人。在勾心斗角的朝野之中,一个30出头的寡妇加上一个年仅6岁不知世事的孩童,如何能够撑起一片天?显然成为了一个难题。而在当时,朝野上下权利最大的人非多尔衮莫属。多尔衮不仅掌管着军政大权,在朝野之中也颇有威严。小皇帝的处境十分危险,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废掉。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庄妃为了给小皇帝顺治找个靠山,保住他的皇位,委身下嫁给多尔衮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另外,从当时满族的婚俗来看,寡嫂嫁小叔,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足为怪。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满族的婚姻并不讲究辈分。这样一来,年轻貌美的孝庄皇太后与英勇不凡的多尔衮结合在一起是有可能的。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相信太后曾经下嫁多尔衮呢?这是因为在顺治帝统治时期,多尔衮曾经多次在公开的场合以皇上父亲自居,并让顺治称自己是“皇父摄政王”。一个摄政王怎么可能会让皇上去称自己为“皇父”呢?想来只有皇上的母亲嫁给了摄政王才有这样的可能。有人认为,多尔衮称谓的变化,在实质上说明了太后与多尔衮的情史从隐秘转为公开。这个大清朝的绯闻不仅轰动了当时的朝野,就连海外都有知晓。在《朝鲜仁祖李僚实录》记载:二十七年己丑(即清世祖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金日:“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上曰:“然则二帝矣。”朝鲜邦外属国的国王发现这个行为与“二帝”已经没有什么差别。堂堂的大清朝真的会如此疏忽吗?当然不是。在当时,清朝正在推广儒教,有广纳天下饱学之士的举措。因此,断然不会做出这种啼笑皆非的事情。可是“皇父”一词的确已经明诏天下,一朝二帝,已经成了默认的事实。

除了从外邦的书籍中,找到了当时的破绽。在1660年,顺治的乳母李氏病故时,在顺治所写的谕旨里面也露出了破绽。当时的谕旨中有这样几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说摄政王治理朝野的时候,皇太后和我分宫居住,每月只能见一面,以至于皇太后对自己甚是思念,多亏了乳母对自己百般照顾,皇太后才放下心来。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年幼的顺治帝与孝庄并不住在一处,而且没有住在皇宫里。否则,母子二人为何每月才能见上一面呢?可是孝庄为什么不能去看自己的儿子呢?是谁阻止了母子二人的团聚,在当时的背景下,想来除了多尔衮没有其他人。

孝庄太后下没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的事情,虽然因为后来清朝皇室受到了汉族文化风俗的影响,没有记录在正史之中,甚至连记载过的都已经删掉了,让如今的人很难去了解当时的真相。但是人类强大的八卦之心是不会因为这些而停止的,人们还是从当时的一些记载中发现了蛛丝马迹。例如,清故宫藏顺治朝的“批红”题本和《东华录》上,就明确地写着1648年摄政王多尔衮从“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政王”。如果单凭这一点就说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也是没有确切根据的。古代对辅弼之臣称为“尚父”“亚父”“皇父”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孝庄太后为笼络多尔衮,默认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也在情理之中。据史书记载:多尔衮南征北战生性好色,征战中劫虏的美女更是如云,多尔衮除了福晋外,还有四名妾室,加起来就有11人了,却只有朝鲜的宗室女人生的一个女儿——爱新觉罗·东莪,她成了多尔衮唯一的骨血。多尔衮的政治对手豪格曾经诅咒他是一个“没有好运的病人”。这表明他的身体状况不太乐观,生理机能出问题是多尔衮缺少孩子的关键。所以多尔衮让三十多岁的寡嫂孝庄太后下嫁与他,这种几率是很少的。不管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也因为多尔衮与孝庄太后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让顺治初期的国家治理走上了比较顺利的轨道,而这也让年幼的顺治得到了安全和利益的保障。

古时候,皇朝有一个习惯,如果皇帝还很年幼,无法亲政的时候,那么皇上的母亲是可以垂帘听政的。根据这条制度,孝庄太后是能够垂帘听政,和顺治帝一起上朝。不过孝庄太后却并没有这么做,或许是因为她相信朝堂有多尔衮也就足够了。39岁时,多尔衮因狩猎坠马不治而亡。死后,顺治帝因其独断专行,并迫害其兄豪格,又与其母孝庄皇太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剥夺其封号,并掘其墓鞭尸斩首。直到乾隆年间1778年,乾隆帝才为其平反恢复名誉,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孝庄秘史》里还说姑侄三人共侍一夫,钩心斗角、争权夺利,说起来是要多阴暗有多阴暗,孝庄能够笑到最后肯定也是个心狠手辣的主儿。历史上的事实却并非如此。皇后在后宫可以说是大权在握,她得压着这些事儿,《孝庄秘史》关于这三个人在一块儿厮斗的事情,也是无中生有的。

倾情培育康熙

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因患天花英年早逝。年幼的康熙皇帝在孝庄太后的扶持下8岁登基,14岁亲政。玄烨继位后不久,他的母亲佟佳氏也因病去世了,教育、抚养玄烨的责任则落到了孝庄太后的身上,这让她感到责任沉重。玄烨在祖母的教导下,在幼年“勤问好学,嗜好书法,留心典籍,由于过于疲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孝庄太皇太后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聪明灵巧的苏麻喇姑帮助玄烨学习蒙文。玄烨的文化功底在孝庄太皇太后的督导和影响下非常扎实,为后来处理国家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孝庄皇太后对玄烨的教育很是用心。她很喜欢这个孙子,在玄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她就断言这个孙子肯定有福气。如今,玄烨已经坐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她也为这个孙儿打心底里高兴。孝庄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虽然她没有亲自处理过朝政,但是对于朝中的争斗她是非常了解的。康熙登基之后,太监吴良辅专权,致使朝纲紊乱。孝庄太后知道,要想让康熙更好地治理国家,就必须除去吴良辅这个绊脚石。吴良辅是顺治帝时期的总管太监。原先,先祖因为明朝的前车之鉴,深刻认识到宦官专权的危害。所以从皇太极执政后,便严禁皇宫重用太监,更别提太监干政了。不过,到了顺治这里,他却没有遵循祖训,重用太监吴良辅。他根据吴良辅的提议,将内务府撤掉,设立十三衙门。吴良辅便利用这些衙门,结党营私、贪腐淫乐。一时间,吴良辅有了至高的权力,成为朝中内外相互巴结的对象。孝庄太后对此早有意见,可惜顺治帝一直庇护他。让这样一个小人存在小皇帝身边,真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孝庄太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吴良辅除去。公元1662年,一道圣旨颁布下来,一队侍卫奉命闯人吴良辅的府第,把他以及同伙全部抓了起来,吴良辅和他同伙基本上都被处死,没收了全部的家产,“十三衙门”也随即被取消,恢复内务府。这道圣旨是以康熙皇帝的名义颁发的,而真正的执行者就是英明的孝庄太后。孝庄太后用自己的智慧和决心,为康熙皇帝解决了一大隐患,彻底清除了康熙从政路上的绊脚石。

在孝庄太后的教育下,玄烨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除了日常的饮食起居外,晨昏定省,都要求康熙按照礼仪认真执行,此外,孝庄太后还请了一位师傅教康熙学习满汉文字,熟读儒家经典,不仅要会背,还要会讲解,学习上容不得一点马虎,比百姓家里的小孩子还要艰苦。尤其是要求康熙要懂得古今圣主明王治国之理,为君之道。孝庄太后告诉他,“得众”才能“得国”,一国之君要懂得“宽裕慈仁,温良恭敬”,勤政爱民。这些不仅要明白,还要铭记于心,时刻履行。读经读史的同时,也要诵读历来著名的文章诗词,练习书法也是每天的功课内容。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要修习武术。孝庄太后经常对玄烨说,满洲之所以能够兴旺,所依靠的正是尚武精神,要有精湛的骑射功夫,这是告诉他不能忘了祖宗的看家本领。她还作书以诫康熙曰:“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后来,康熙回忆说道:“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不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在孝庄太后的严格教导下,康熙皇帝也不负众望,为清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康熙平定了北方和西北地区民族分裂分子发动的叛乱,使得西北边疆更加稳固;与沙俄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签订尼布楚条约,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平定三藩叛乱;统一了台湾等。这一系列的成就,使得康熙成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在这里面,虽然说孝庄太后并没有直接参与进去,但她的功劳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她的主持和培养,真的很难想象,康熙是否会成为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一代贤君。

康熙执政早期,也碰到过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孝庄太后的支持和指引,才使他顺利克服。比如康熙除去鳌拜政权时,孝庄太后也为此出了一份力。原来,顺治帝临终的时候,将皇位传给了玄烨。不过他实在不放心这个6岁的小皇帝能够治理好朝政,于是又命令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索尼为辅佐大臣,帮助小皇帝治理国家大事。这些大臣,全部都是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身上都有无数战功的人,他们从心里瞧不起小皇帝。尤其是鳌拜,鳌拜的势力很大,亲信遍布朝堂,依仗着自己年老势强,既瞧不起朝中同行,也看不上康熙小皇帝。有些时候,鳌拜竟然会当众斥责小皇帝,威胁康熙按照他的意思办事,他专横跋扈,目无幼主,滥杀无辜,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篡夺皇位。玄烨当时虽然小,但是却也不喜欢别人在自己面前大呼小叫,自己憋了一腔的怒火,下朝之后就会到孝庄太后那里述说委屈。康熙皇帝九岁时,在院子里发脾气:“我要杀了那个鳌拜!”他的祖母孝庄站在后面听到了,走过去捏着他的手:“你太放肆了,年纪轻轻讲这种话,鳌拜以今天的权力,想要废掉你轻而易举,你是什么东西,爱新觉罗家族要毁在你的手上,才九岁讲这种狂妄的话,你不配当皇上!”康熙皇帝沉默了……。孝庄是在全面衡量一下那时的局势,认为还不是清除鳌拜的最好时机,才这样劝阻康熙皇帝的,她一方面派人暗中保护玄烨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是劝说康熙要稳住性子,表面上假装对鳌拜言听计从,赏给他最高的爵位,让他放松警惕,等待最好的时机。康熙登基8年17岁的时候,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将鳌拜身边的护卫设计调离开,在宫中把鳌拜拿下定了罪,彻底摧毁了鳌拜的势力,也威震了朝中的各位大臣。玄烨在心中忍了八年。委屈中平衡,妥协中前行,虚怀中充实,放弃中收获,谦卑中完善。就这样,朝中大权回到了康熙的手中。   

康熙重新执掌政权之后,孝庄太后就不问政务了。因为当时有女子不得干预朝政的规定,她只是间接地关心朝政。她经常告诫康熙帝:“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等等,康熙帝把这些治国修身之道铭记于心,并能力行。在平定三藩叛乱的战争中,孝庄太后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孝庄皇太后拨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她特别支持康熙平乱。她提倡节约,这也影响了康熙、雍正两朝。康熙皇帝及群臣要给她加上徽号,孝庄太后说:“自叛逆以来,到今天已有八年,皇帝焦心劳思,故得盗寇削平,海宇宁谧。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我处深宫之中,受此尊号,于心未惬。此典礼不必行。”她把对三藩、明郑、准噶尔的战争胜利,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立中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招抚喀尔喀蒙古都归属于皇帝的功劳。

康熙二十四年八月,孝庄太后突然右侧身瘫痪,言语不清。玄烨得知此事时正在外地巡视,他昼夜兼程赶回。期间特别关心孝庄太后的病情,十六天中,看望祖母达三十次。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孝庄太后又一次病倒,且病情甚重。玄烨昼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衣不解带。他“遍检方书,亲调药饵”。每次祖母吃药前,他先“亲尝汤药”。为了祖母的病情,可谓是尽心尽力。期间他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并决定祈祷上天保佑祖母早日康复。他不骑马,不乘轿,步行到天坛以示诚心。他跪在地上,面对上苍,虔诚地恭读自己亲自撰写的祝文:“嗣天子臣玄烨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曰: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虔治药饵,遍问方医,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窃思天心仁爱,覆帱无方,矧臣眇躬,夙蒙慈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玄烨读罢祝文,早已泪流满面。他发自肺腑的祷文,使得在场的臣子无不落泪。不难看出,康熙大帝之所以能有作为,开创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有学者将其尊为“千古一帝”其中也有孝庄文太皇太后的一份心血。

孝庄太皇太后的性命并没有因为玄烨的至孝而留下,公元1688年12月,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皇太后薨于慈宁宫,结束了她丰富曲折的人生,享年七十五岁。清代贤后孝庄皇后的故事也就此画上句号。

死不从夫葬

孝庄这个充满传奇性的女人,她历经三朝,尤其是后来的顺治、康熙,都是年幼登基,若是没有孝庄,难以稳定朝局。正因为如此,康熙对他这个祖母的感情,也是十分深厚。这样一个不管是对国还是对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女子,死后理应得到最高的荣誉。按清代后陵规制,一般死的比皇帝晚的皇后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专门的后陵,和已故皇帝合葬。像是一般的嫔妃,死后是不能和皇帝合葬的,都是另外起的侧陵。皇太极生前,虽然没有将孝庄立为皇后,但是孝庄的儿子福临做了皇帝,她就被追封为皇后,有资格和皇太极同寝一陵。

然而,孝庄皇太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无憾矣。”和皇帝合葬,别的嫔妃视为荣耀的事,孝庄却不愿意,按她的说法,是不想打扰已经下葬多年的皇太极,而且想要陪伴在儿子孙子身边,所以不愿和皇太极合葬。意思也就是说,我不想和皇太极葬在一起,我希望能被葬在东陵,这样以后便可以与你和你父亲顺治住得近一点。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孝庄太后对这个孙子十分依恋,对儿子也是满怀愧疚。由于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去世,让被他拉扯长大的康熙帝十分伤心。所以在孝庄太皇太后死后,康熙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孝庄对康熙的意义非同寻常,祖母的遗愿,他自然不愿意违背,却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好,他没有将她和皇太极合葬。而将她的梓官停放在宫中十七天,尊溢旋上旋停,但至于怎么下葬,康熙还是没有头绪。于是在整个康熙朝,一直没有启用,梓宫安放在奉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孝庄的陵寝一直没有着落,直到雍正三年才造建了昭西陵,成为了孝庄的长眠之所。

康熙皇帝在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后,原本想要按照当时儒家的思想,为孝庄太皇太后服丧三年。要知道,当时的服丧可不是穿穿孝服,吃吃斋菜就可以的,必须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全心全意地来服丧。康熙帝毕竟是一朝天子,大臣们怎么会同意自己的主子三年不理朝政呢!如果真的破丧三年,估计大清朝都可能会保不住了。最后,在权衡利弊之后,康熙帝想出了一个好法子,那就是以日代月,这样服丧期就大大缩小了。康熙帝这样的做法,不仅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而且不会耽误朝政,可谓是一举两得。

因为康熙帝玄烨对祖母的敬爱与思念,他在悲痛欲绝之时给祖母大办丧事,甚至不惜违背祖制。一是割发辫。在清朝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可玄烨毅然割了发辫。二是孝服用布。满洲旧制:国有大丧,皇帝及宗室公以上,孝服俱用素帛。而这次孝庄太皇太后丧事,玄烨一改旧制,谕令“今孝服俱改用布”。 命撤太后所居宫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号“暂安奉殿”。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奉太后梓宫诣昌瑞山。自是,岁必诣谒。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至圣祖以云南平,奏捷,定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初奉安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孝庄一生智慧,就连死去之后的安身之所,也闪烁着她的智慧,她是一个奇女子,生前不邀宠夺爱,亦不像别的嫔妃那样委曲求全,死后她也不愿意,再去因为长眠之所掉入这争宠之地,以求得死后的安宁。或许,与其死后纷纷扰扰,确实不如自己独居一墓,来的清净。

尾声

孝庄皇太后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调和了宫中内部矛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纵观古今中外后宫的三千佳丽中,只有皇后是皇帝的正配。皇后是后宫之主,但并非都是母仪天下的典范。千百年来,这些高贵的女人可谓百花齐放:她们有的可助君治国,有的阴险毒辣,有的和顺懦弱。孝庄太后的功绩却是历代任何一位皇后都无与伦比的。孝庄太后完全有能力成为中国第二个吕后、武则天或者是慈禧太后,但孝庄太后却没有那样做,她的一生,只是为了辅佐自己的丈夫、儿子和孙子,是人们代代称颂的“清代国母”,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皇太后,也是清朝初期最为杰出的女政治家。着实是最让人敬佩的。有人评价说:这个来自科尔沁大草原的传奇女子,先后辅佐了三位旷古帝王——她的丈夫、儿子和最伟大的一位帝王康熙。对于清王朝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孝庄文太后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她冠绝满蒙的俏丽,她一生的智慧和气度,她的政治胆略和人格魅力,就像一个谜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不禁深深地敬佩还有着迷。

格桑花—一朵奇特的花朵,必将以其特有的芬芳,香溢在历史的时空中,呼之欲出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