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道?何为理?见仁见智。你赞成,他反对,人之常理。大千世界,芸芸种种,难求同一,哪堪一致?文学评论也好,时政感悟也罢,有人认同,莫大幸焉!

  《当代网络文学评论的集大成者 ————评阿明<落英缤纷。亲密阅读>的文学价值》

  缘分二月【编者按】这是一篇评中之评,更是一篇评中的研究:评论的文学价值(文学和批评都是相伴而生相携而长的。没有文学,批评自不会有,而文学离开了批评就一定踯躅不前),发展前景(现在二者发展不平衡,文学批评落后于文学创作。而没有中介者,纯粹独立的艺术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存在必需(我们的社会需要文学,我们的文学需要批评,我们的批评需要真诚。),从而让我们了解文学评论的重要性。文章也通过阿明的评论集,详细介绍了“雀之巢”这一块净土存在的理由和必需,值得学习!

  《观察和思考是杂文家的两把利剑 ——读林奇杂文有感》

  清格勒【编者按】邵魁先生,嗯,我特别喜欢这个名字——邵魁先生,总令我想向您拜师学艺!这篇文章写得巧妙,也颇费功夫,把读者对林奇老师作品的感悟揉在一起,林奇老师的杂文特性也一目了然了。但这不是信手拈来的,得知道林奇老师的作品特质与核,再去分析文友的评,才可以去揉,所以颇费周章。“大凡写杂文者,多是乐于观察而又善于观察者,是观察之后肯于思考而又深于思考者”,林奇老师好此,你也如此。

  聆听花香评论: 这篇写的真好,从理论到人物间转换,从引文到刻画人物性格、秉性(哈哈这点我和阿明大哥稍有不同,我觉得这篇引文都有点点睛的作用),我觉得没那么了解林奇写不出来,没挖掘过林奇性格特点写不出来,没点杂文的研究写不出来,所以这篇文字让我今天评论半天有点愚钝的小脑筋哇哇地闪亮了一下下。我个人严重推荐。嗯,我又看了下,要是按阿明大哥的说法,把评论林奇文字那段再略微规整下会更好。

  《读毛泽东的<贺新郎>》

  梁争【编者按】读毛泽东诗词《贺新郎》,从这首词写就时的历史背景写起,到绵绵诗情的抒发,作者可见用心用力。我们读惯了毛氏气宇轩昂声夺天地的豪放诗词,而这类纯粹抒情的儿女之音在毛氏诗词里确实少见。这首词经邵魁老师细致入微的解读,细到每句每字,让这对革命伉俪的缠绵爱情如诗如画般展现在文字面前。革命尚未成功,不拘泥于昵昵儿女情长是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匆匆一别竟是从此永诀!邵魁老师广征博引,把一代伟人“绵绵亘远的感情世界”写得入情至深。让读者把目光投放到诗词更远意境中去,在七夕之日,重温一代伟人的脉脉深情更是别具深意。推荐阅读。

  《诗为情生——读安泽民先生<随即吟咏集>》

  苏庸平【编者按】这是篇关于一本诗集的赏析之作。更确切地说,是一篇读后感。与其它读后感不同的是,本文紧紧抓住了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脉络,着重以作者写诗的动机与思想根源入手,赏读作者诗词的内涵,感悟出原作者的诗作充满阳光,充满淡定,充满作者的人生态度,全书都围绕着一个“情”字,诗行里洋溢着山水情,朋友情,夫妻情,怀古情,生活情;在赏析诗作的创作手段中,可以看出安先生本身绝非诗人,而所创作的诗作大都随心所欲又不乏真情真意,发自心底。赏析的过程中引用了诸多原作的词句,依次来透析原作者的思想根源。透过这篇赏析,读者显而易见,原作者安先生安于乐道的生活观念,身为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却有着一腔柔肠,这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坦然,对友谊的珍重和豁达的思想心境。 

  《寄情山水 超逸出尘》

  星点【编者按】暖阳普照,大地披绿,正是结伴踏春郊游好时节。万般复苏的灵动引发诗友高敏赋诗四首,春的情怀,春的意境,春的陶醉,春的抒发,把读者带进这梦幻般的诗画仙境之中。四首五绝,大山、白云、峡谷、泉涌、翠绿、鸟鸣的景色尽收眼底,主题连贯,抒发巧妙。春的遐想,春的感悟,读来大气磅礴。不失古风韵律,以景状物,契合时代节拍,正如此赏析所言:凡人都游离不了时代,所以,观赏景物,感悟时代,也是文人之必然。此篇赏析亦如同诗文赏心悦目,分章一一述评,解读透彻有序,主题提练分析恰到好处,正如标题“亦诗亦画亦真情”。上乘之作。

  燕飞评论:此篇诗文赏析,展现和为读者解读了几首古诗的内容:山翠鸟鸣,白云峡谷,一派风光,春意盎然,景色迷人;让人感受到如诗如画,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赏析诗文也为读者解读了描述春的万象美景,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读来让人有心胸开阔,登高望远的感觉,不觉也是心旷神怡。这篇诗文赏析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因为作者的精妙解析,让我们能读懂和欣赏到这些诗文的赞誉春天,抒己情怀的古韵,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欣赏。

  《文学批评之我见》

  老树老树【编者按】文学批评是什么? 所谓的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下,以文学欣赏为基础,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科学活动。”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他对文学批评的二个观点:一是要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批评。提出了要从材料、主旨、情感上下手; 二是批评者要明确从哪些角度评论作品。其中的“观位体、观事义、观置辞、观宫商、观奇正、观通变”,这刘勰的六观说,是我们评论好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作者因长期在教育战线上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想必对这些体会更深,所以写起来,文章观点更明确,论点论据更准确。这对于我们每一名编辑,对于抓好巢中的评论工作,都十分有益。

  《教师节时话教师》

  柴英【编者按】本文的亮点在于,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作者身为从教大半生的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多角度,多方位的记述了教师这个令人尊重的职业各个不同时期的变化,道出了教师的伟大、平凡、艰辛、无奈,坚守和桃李满天下的骄傲。从当年的乡村教师,到打倒、游斗、臭老九的特殊年代,从兢兢业业的坚守这一崇高的职业,做出骄人的成绩,到当今教师队伍也不能幸免的拜金主义,作者以他的亲身感受,歌颂教师,抒发情感,呼唤师德、师表、师尊,是一篇很有社会意义的杂文。

  金锁评论:教师,太阳底下最最圣洁的人。43年教龄,会经历些什么?邵魁先生告诉我们了许多许多。时代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位移,教师的内心世界经受着砺练、挑战和考验。“七匹狼”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我们迷茫、愤怒,但无须指责教师本身,因为里面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毕竟我们的成长里渗透着他们太多太多的心血。

  但愿,教师的职业骄傲成为永远,邵魁先生汗颜的现象不再成为教育改革的尴尬。向老教师邵魁致敬!

  《信仰种种》

  夏日清荷【编者按】作者开篇就直接用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从信仰与政治、信仰与宗教的大处着眼,直奔文章主题。接下来作者从自己接受什么样的信仰教育为背景,续而引出信仰缺失这一深刻的现实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层忧虑,给下边的论据做了很好的铺垫。信仰可以惩恶扬善,但是也有其虚伪的一面。作者用自己身边几个信仰人的生活小事做例子,也借用了《巴黎圣母院》《十日谈个》等世界名著中那些披着信仰的华丽外衣,背后做一些卑鄙龌龊事情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为佐证,深刻的揭示了不良信仰背后的那些愚钝愚昧甚至愚蠢,读来令人在啼笑皆非中得以启迪。文章最后用一则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作为结尾,很顺畅地再次归结到“现在,社会进步了,生活提高了,信仰却危机了,令人堪忧。”这个发人深省的结语中,从而得出:“但是信仰不是迷信,不能盲信。我们既要信进去,也要信出来。修善修德,立身立本,做好自我。”这个结论。文章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观点明确。

  苏庸平评论: 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万分。这次回几千里之外的故乡去为我的姐夫送人生的最后一程,深有感触,人们信仰缺失都在寻找心灵的寄托,我的这位姐夫在我青年时期带着我到外面闯荡过一年多,那时候他是个远近有名的工匠,也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晚年身体遭受多种疾病的袭击,由于我姐信上了基督,也天天用三轮电动车带着他去主那里祈祷,我见到他最后一面仅仅一小时他就离我而去了,我来不及与他谈离别后这么多年的离情别恨,更没有问他是否真的信主,但是在他走后,基督教的人却来了一帮说是为他祈祷升天,因为姐是基督教的忠实信徒。等到教徒们都走了,我跟我姐说,基督教也仅仅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而已,不能把它当做真事来办的。几个儿孙及其儿媳妇孙媳妇都对她信主有看法,出于孝敬,都对她没办法,我回去,晚辈们都纷纷向我诉苦(劝不住我姐信主的那种劲头)要我劝劝她,我苦口婆心地说我姐,大道理小道理都说个遍,我姐尽管不和我争辩但依然是默不作声。我知道姐已经被基督教人洗脑了。就全国看,人们的信仰缺失,追求心灵寄托的都被一些宗教甚至封建迷信的人收拢和利用,这是很让人纠结的事。我要说,什么是信仰?用自己的双手和自己的智慧获取生活的幸福,信仰就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的智慧里。外甥媳妇还跟我讲了一个事实,有个信基督的信徒信基督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自己家失火了,她不允许别人救火,自己也不出来,更不让别人救她,跪在基督的圣经前祈祷,说自己祈祷基督就会来把火扑灭,如果大火继续燃烧,那就是基督让她去了。其结果是当人们把火扑灭以后,她已经活活地被大火烧焦在屋里。我是彻底的的唯物主义者,不信鬼神不信任何不可捉摸的外物世界,只信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信大自然,风雨雷暴,洪水地震,天灾人祸都是有根源的,倘若基督也好佛祖也罢能够拯救人类,那么它为什么不制止战争,不遏制地震和一切自然灾害?难道被自然灾害以及战争夺去生命的人都是他们所说的有罪的人?大哥能用简练的文字讲了很深刻的道理,足见大哥文笔厉害,也看得出你是个唯物主义者!

  《轶事四则》

  水悠然【编者按】《佚事四则》由《一字之灾》、《涂鸦获狱》、《顷刻间天上地下》和《打倒我爹!》四篇文章组成。《一字之灾》因标语上漏写了一个“无”字,而使得一个油印小报刻印者获罪;《涂鸦获狱》中的主人公张君在报纸上涂鸦,让人断章取义而下狱。读完这两篇有关文革期间反标案的文字,不由得想起一句话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以看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认得几个字的“文人墨客”们,是怎样战战兢兢的生活着。而《顷刻间天上地下》跟《打倒我爹!》中两件事,就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没有任何真凭实据,仅凭一张字条就可以打倒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为了惩罚一“罪人”,弄了个火烧连营,对一个所谓的罪人的亲属进行人格的侮辱,读来让人沉痛。虽然那个特殊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可这历史的教训犹在。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所有人性的弱点,人性中的丑恶面暴露无遗。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在读完这几个历史中的小故事之后,我想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思考这人性中暗存的丑陋的灵魂。作者用沉重的笔调夹叙夹议地叙述了文革中几个佚事,引导人们去反省历史,去认识和深思人性中隐藏的丑陋的一面。

  水悠然评论: 感谢邵魁老师为我们这年轻的一代精彩地叙述了发生在文革中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故事片段,引导人们去反省历史,更深层次地去剖析人性。因为是用手机编辑的,编者按里面出现了几个错别字,敬请作者老师和读者朋友们原谅了!问好邵魁老师,期待更多精彩!

  都说,理愈辩愈明。其实,事有事理,物有物理,人有人理,鬼有鬼理。所谓真理,所谓谬误,都是人们主观判断的。只要你的道理有人赞同,有人认可,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絮絮叨叨,完成了“碎语”十则。碎者,零零碎碎;语者,按语评语。吾为他人按,他人为吾按;他人评吾文,吾亦评他人。互相相互,同欣赏,共提高。叽叽喳喳的鸟鸣,真真切切的心声,沁心脾,暖心窝。兄弟扼腕,姐妹共襟。似血脉相通,实情趣相同。阿明有语:我们是一群精神DNA相同的人。十四年来,这相同的精神DNA,书写着我们的人生,凝聚着我们的友情,延续着我们的追求。老鸟不减当年,新鸟热情澎湃。这正是雀之巢生命力的所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