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关工委倡导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活动。为促进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动笔编著《木兰骄子王梓木》一书。书中记载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木兰籍第一名共产党员王梓木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救国救民、投身革命、历经坎坷,无怨无悔的感人事迹。

2011年4月,书稿部分内容以简报形式下发基层关工委工供“五老”宣讲使用。用家乡革命前辈的事迹教育家乡的后来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听到“五老”宣讲之后,许多中小学生都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而感到自豪。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学习王梓木忠于党、忠于祖国、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立志作21世纪的有志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2011年5月,黑龙江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姜鹏和哈尔滨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运来率省、市关工委调研组莅临木兰检查指导工作。两位领导对木兰关工委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黑龙江省关工委在给中国关工委的工作汇报中还将其作为典型事例。2011年12月,原黑龙江省委书记、时任中国关工委顾问李力安同志阅示黑龙江省关工委工作汇报,得知此事后,给黑龙江省关工委打电话要阅读这本“书”。


网搜史料得神助

当时,书稿来源于木兰地方党史、文史资料和木兰县志,内容局限于抗日战争时期。要在书籍中客观、准确和完整地反映木兰出生的革命前辈王梓木光荣的奋斗的一生,我必须下功夫完善相关史料。于是,我起早贪晚在网上搜寻。然而、半个多月过去,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一天时近子夜。身心疲惫的我在心里对王梓木老前辈说:“请革命老前辈显灵吧,保佑晚辈今晚搜寻到这些史料吧。”心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个念头刚在头脑里闪过,我的手指就按下了鼠标。电脑显示屏即时显示的画面一下子把我给惊呆了。因为这竟然是辽宁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辽宁党史人物传》刘义轩撰写的《王梓木》那一章。

这真是想啥来啥!莫道阴阳隔两界,心有灵犀一点通啊!莫非是老前辈九天显灵了吧?也许是恰巧碰上的吧。可是怎么会碰的这么巧呢?


网上求援成佳话

由于当时木兰县博物馆馆藏的王梓木革命生平的图片资料十分有限,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历史图片又成为一个大难题。

情急之下,我突然想起通过网络向重庆市关工委求援的办法。于是,一封求援信从我电子信箱发出:

重庆市关工委办公室负责同志:

您们好!在这即将辞旧迎新之际,请首先接受一位同行在祖国东北冰天雪地的木兰县向位于祖国大西南的同行们表示诚挚的祝福,祝您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木兰县是革命老区县。王梓木同志是从我县走出的我党最高职级的领导干部。他曾在重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担任过军事组副组长。1999年,我到重庆公出时,曾专门到周公馆参观,还拍摄了王梓木夫妇居住地的照片。这张照片和底片当时交给博物馆负责同志,以便在博物馆展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没有重新布展。现在,为加强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县里已启动博物馆重新布展的工作。然而,由于时间间隔较长,这幅照片和底片均无法找到。

为此,特此求助远在祖国大西南的关工委同行们费心派员赴周公馆用数码相机将这幅照片拍下来,然后用大文件传给我们,以弥补重新布展的缺憾。先谢谢啦!我的邮箱是:57087671@163.com。

从贵委网站看到召开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表彰大会的消息,很受启发。今年,我撰写了木兰县吉兴乡明德小学办好寄宿学校,精心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文章。该文已被中国关工委网站转载。现将此文传去,请予指教。

关山千万里,两地心相系。关心下一代,红旗代代举。

    此致

敬礼

                                           黑龙江省木兰县关工委 周铭德

2011年12月7日

半个月之后,笔者邮箱收到重庆市关工委办公室吴南同志发来的电子邮件:

铭德主任,你好!

来信收到后,我及时跟领导反映了情况,领导也很重视,安排让我跟红岩联线联系沟通,让他们提供了王梓木同志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住所照片6张,现将照片发送给您,如有不妥请再联系。

                                             重庆市关工委办公室 吴南

                       2011年12月22日

1631975105739286.jpg欣喜之际,我急忙复信致谢。我与重庆市关工委办公室吴南同志的往来网信遂成为中国关工委网站的一段佳话。在中国关工委网站,我看到重庆市关工委就此事撰写的那篇工作简讯。


邀请画家画照片

重庆市关工委同仁的援手相助。编著《木兰骄子王梓木》一书的准备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笔者将这些照片复印转交县博物馆丰富馆藏。

这时又一道难题横在我得面前。什么难题?就是无法找到革命前辈王梓木的标准像。“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木兰县关工委驻会的三位老同志老同志们终于想个应急办法——请省内知名画家黄文石老师依据重庆市关工委提供的合影照片画出一张王梓木标准像。


初撰序言出意外

原木兰县政协主席、时任木兰县老干部局退休党支部书记陈青山曾于1978年3月18日,作为家乡代表出席了辽宁省委为原辽宁省副省长王梓木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初稿完成,我邀请陈青山主席作序。陈青山主席先是推辞一番,后答应下来。

一个月之后,陈青山主席从书名、著述方式、内容结构和历史人物语言风格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有多年新闻写作经验的陈青山主席的建议很有见地,被我一一采纳。不久,我将修改后的书稿呈他再审阅。

2011年12月26日,在老干部局退休党支部年终活动。那天,陈青山主席对我说:“写序言要涉及对王梓木的历史评价,这需要认真推敲,每个字都得有根有据。在王梓木骨灰安放仪式上,辽宁省委领导同志致了悼词。你把这篇悼词找来,这篇序言就好写了。”

2012年春节前,我从木兰县文史资料上找到这份资料。但考虑春节将近,往陈主席家送这样资料不妥当,遂推延到春节之后。然而,万万没有想到,陈青山主席竟然于2012年3月13日于睡梦之中溘然长辞。陈老作序虽成憾事,但他老人家对编著《木兰骄子王梓木》一书的支持与指教,对写作工作的认真与严谨,我将永远感念在心。

人之身后如有雄魂飞腾,我想陈青山主席一定会与革命老前辈王梓木相会于九天之上。他们一定会感叹人生之苦短、无悔此生之奉献,祝福祖国之强大、护佑乡亲之安康。 


再撰序言获成功 

2012年4月初,我续邀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副主席、时任黑龙江省地志办研究室主任柳成栋先生为《木兰骄子王梓木》作序。成栋兄欣然应之。4月20日,他将这篇题为《木兰骄子众人传》的序言给我发来:

王梓木,1895年出生于木兰县刘家粉坊屯。孩童时代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他不负父母厚望,在兄长的帮助下发奋读书,终有所成。在黑龙江省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沈阳高师,入新民大学、燕京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北方局联络局情报部长、八路军办事处军事组长、延安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嫩江省政府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府副主席、鞍山市副市长、辽宁省副省长。

铭德从政协领导岗位退下后,发挥余热,一边担任了木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边又应聘参加《木兰县志》的续修工作,并担任县志副主编。出于对广大干部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革命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木兰的骄子王梓木便重新走出了史志的记载,出现在铭德的视野,涌出了铭德的笔端。通过查阅史志、搜寻网略、实地调查,编著成这部6万馀字的《木兰骄子王梓木》。

全书分为军校学员、雾都尖兵、延安高参、黑土赤子、辽沈公仆5章。全面地记述了王梓木由一个旧军人成长为中共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过程。读后给人很多人生的思索,无疑它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

党内整风,一位年轻同志给王梓木提意见,说他是“西北军阀的余孽,有严重的军阀习气”,王梓木一气之下离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投向西北军高级将领冯玉祥。在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帮助下,他经过艰苦思想斗争又重新回到党的怀抱。

本书语言朴实流畅,情景曲折动人。在记述王梓木思想激烈斗争时,多处采用倒叙的笔法记录了王梓木为党、为人民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同时也记述了他因怄气从八路军办事处出走,险些给党的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感到十分内疚。为此,他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写了一封深刻剖析自己错误思想根源,恳求组织给予批评和处分的《反省笔记》。

毛泽东在给他的回信写道:“来信看到了。欢迎你回来。你过去做了许多有益于党与人民的工作,今后望你继续做下去。一时的错误你已改正了,了解了,也就过去了,不要时时记在心里。也许你经过这个挫折会要大进一步的,那么,错误也就转变为有益了。”

1631975308485054.jpg

王梓木在1931年中原大战时失去了右腿,从此他便拖着一只假腿艰辛地跋涉在革命的人生路上,36载矢志不渝,从未掉队。1937年6月,王梓木为了寻求革命理想,被批准到革命圣地延安工作,这使他兴奋不已,彻夜不眠。但这要经过痛苦的割舍。

为不给组织和革命工作带来不便和麻烦,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王梓木利用很短的时间,处理了家中的事务;毅然决然地与跟随自己十几年的贤惠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将天真可爱的两个幼小孩子寄托到香山慈幼院。一切家事处理妥当后,他怀着对北平的无限依恋和对未来革命征程美好的向往,登上西行的火车。

哪个为人夫的不珍爱自己的妻子?那个为人父的不心爱自己的儿女?可是大敌当前,民族危亡在即,为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和和美美,为了万万千千孩子的平平安安,他不得不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离妻别子的苦痛。

这段文字,读之令人涕下。

王梓木在黑辽两省工作,更是有口皆碑,成绩斐然。然而,几个革命领导干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遭到迫害。1967年6月12日,王梓木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帮”以后,王梓木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对于王梓木的一生,书中这样评价:

“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南征北战,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白色恐怖的隐蔽战线,大智大勇、镇定自若地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巩固壮大新生政权,为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美好幸福,他拄着拐杖,拖着一条假肢,不顾劳累地勤奋工作,呕心沥血,勇于开拓创新。

他生活朴素,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时刻把人民群众冷暖、疾苦挂在心上。他经常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竭尽全力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他一生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为人正派、开朗、耿直。他党性观念强,坚持真理,敢于说真话,勇于向一切违反组织原则的行为作斗争。无论是在白色恐怖下,还是“文革”的动乱日子里,他都不失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和坚贞的革命气节。

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甘于奉献。虽然官居高位,资格老,战争中流过血、负过重伤,但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张扬自己,从没在工作、职位等个人问题上与组织、领导讨价还价,一切都服从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在生活待遇和亲属等一些个人问题上,从没有向组织提 过任何特殊要求。”

这是对王梓木高尚品德的真实写照和党与人民对王梓木的高度评价。铭德编著此书的目的,就是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以王梓木为榜样,向王梓木学习。 

王梓木是人民永远怀念的功臣,他革命的,光辉的一生将永远激励后人。 

辞家报国赴幽燕,西北军中励志坚。  

气怄渝州离八路,心回中共做高参。 

神朝宝塔抛妻子,情系关东创地天。 

只腿何忧途万里,木兰骄子众人传。


出书传播正能量

《木兰骄子王梓木》一书于2012年5月5日出版。该书作为党课教材和学校乡土教材下发全县基层党支部和中小学。于是,离开家乡将近百年的老一辈革命家王梓木的事迹从尘封的史料中走出来,鲜活在家乡广大共产党员和青少年的面前,在家乡父老面前展现出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光彩形象。木兰人民在以王梓木为荣的同时,也以革命老前辈为榜样,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以高昂的斗志和加快发展的步伐向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挺进。

《木兰骄子王梓木》一书出版后,木兰县关工委呈送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委关工委若干册,同时还委托省关工委领导赴京与会时将此书转呈李立安老书记。


前辈后人寻根来

木兰人民近年来缅怀、敬仰和学习王革命前辈王梓木的情况,王梓木后人从网络上得知后,心中难以平静。他们觉得前辈王梓木少年离开家乡到现在将近百年。这期间,不但其本人没有回家乡,其后人,也没有人回去过,更谈不上帮助家乡做点事情。可是,家乡父老还是这样牵挂和缅怀这位游子,这实在让他们即深感不安又感动不已。在感恩和寻根访祖双重思绪驱使下,2013年,四位王梓木的后人利用“五·一”假期,踏上回乡之旅。


红色基因代代传

5月1日,春风拂煦,岸柳摇曳。向英雄塑像敬献花篮仪式于上午9时在木兰县英雄纪念广场正式举行。仪式由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郭本刚主持。

首先,少先队员为王梓木后人及陪同的县领导佩戴红领巾。当互敬队礼时,广场上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在红领巾的映衬下,回乡探访的四位乡亲的脸上都泛起了红晕。

接下来,郭本刚部长将王梓木的四位后人次子王渝生、外甥张晓明、张晓亮和外孙程军一一介绍给大家。广场上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王梓木的后人代表王渝生、张晓明和县委副书记宋柏林、宣传部长郭本钢一起向英雄塑像敬献花篮。花篮的飘带上都写着:革命先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落款分别是王梓木后人敬献和木兰县委、县政府敬献。

1631975496921697.jpg

当庄严的国际歌乐曲响起时,出席仪式的全体人员面向英雄塑像肃立默哀。

在热烈的掌声中,人民小学校5年3班李欣潼同学代表全县万名少先队员上前致辞。一个清脆、甜润的女孩声音通过扩音器在广场回响起来:

尊敬的回乡探访的乡亲们、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走进了草长莺飞的五月。当七彩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时,王梓木老爷爷的后人们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与缅怀的崇高感情和对乡亲的思念与牵挂的殷殷乡情,莅临秀美和谐的江城---木兰。

革命老前辈王梓木于1895年出生于我县吉兴乡刘家粉房屯。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横行、劳苦大众身陷水深火热之中。老前辈为救国于危难,解民于倒悬,少年壮志离乡求学,一生追随中国共产党矢志奋斗,在四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百年风雨过,家乡换新颜。如今老前辈的家乡,到处飘扬着党的旗帜,到处显现着改革开放,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到处传播着老人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敬爱的王梓木老爷爷,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儿童,虽然远离了战争和苦难,远离了屈辱和熬煎,但是饮水思源,我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像您那样的革命前辈们流血牺牲,用宝贵的生命和毕生的无私奉献换来的。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有幸详细了解了您忠实于党、忠实于祖国、忠实于人民的可歌可泣的人生历程。我们为家乡有您这样的优秀前辈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今天,在您的亲人荣归故里之际,我代表全县万名少先队员向您和您的亲人致以少先队员的崇高敬礼!

敬爱的王梓木老爷爷,在倾听您的故事时,我们无不心潮澎拜,热血沸腾。您早年投身革命虽历经坎坷,但无怨无悔的感人事迹至今仍在木兰大地和黑辽两省人民中间传颂。1931年中原大战时,您失去了右腿,从此,您便拖着一只假肢,艰辛跋涉在革命征程上,36载矢志不渝,身残志坚从未掉队。抗战时期,您在雾都隐蔽战线上战斗镇定自若,大智大勇,为党和人民传递了一份又一份重要的战略情报;您挥笔做刀枪在舆论阵地跃马扬刀,撰檄文声讨侵华日寇,发祭文悼念殉国英烈,写文章教诲爱国青年。抗战胜利,您响应党的号召回老家工作,万里迢迢不畏关山险阻,敌军重重不怕流血牺牲。               

1951年夏季发大水,您抗洪前线亲自指挥,直到战胜洪水保住了江城。由于过度劳累,您病倒在办公室。还有一次,您带领同志们在农场蹲点,由于天气阴雨连绵,工作过度劳累,您截断的右腿残留部分发炎,豆大的汗珠不时地从额上一颗颗滚落下来,同志们劝您看病,您连连摇头,忍着剧痛一直坚强着……坚强的忍着,最后坚持完成任务。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示了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现了人民公仆的时代风采。您的高风亮节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敬爱的王梓木老爷爷,在倾听您感人的故事时,我们也在探索您的内心世界。是何种力量使您能够始终如一地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的事业服务,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在您的日记里终于寻找到了答案。您曾在日记中写道:“人不能像鸟儿一样,想飞就飞,想走就走。想,有一定的范围,走有一定的方向。”

百年中国,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想的都是强国之梦,走的都是强国之路。王梓木老爷爷就是如此,并为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是王梓木老爷爷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敬爱的王梓木老爷爷,您在日记中留下的这段至理名言,就是我们毕生的座右铭。我们现在想的就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之梦,我们走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一句话,就是要薪火传承中国梦,做顶天立地中国人!

亲爱的同学们:

老前辈王梓木老爷爷的英灵在九天之上注视着我们,王梓木老爷爷的亲人们在身边关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亲爱的党在期待着我们,让我们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做中国梦的可靠接班人。现在努力学习,修养品行,将来努力工作、辛勤劳动,把我们可爱的家乡建设好,把我伟大的祖国建设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少先队员致辞时,所有人都静静地倾听着,思绪也都在翻腾着,一个革命老前辈的高大形象也都在脑海里闪现着,所有的人的内心全都被感动着、思索着。

致辞结束,广场再次响起热烈掌声。此刻,无论是回乡探访的革命老前辈王梓木的后人、陪同的县领导,还是在场的师生们的眼里都浸满了热泪。

1631975607114800.jpg

在热烈的掌声中,王梓木后人代表张晓明用浓浓的辽宁口音发表讲话:

亲爱的家乡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了不断的情,断不了的根,即使是打断了骨头,也永远的连着筋。今天,我们作为木兰的革命前辈王梓木的后人回归故里,来参加木兰爱国主义基地——英雄纪念广场的启动仪式,感到非常的荣幸。同时,也深受感动和倍加感激。感谢大家没有忘却为民族复兴、祖国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辈们,感谢你们为这些英烈而树立的这座永久的丰碑。

王梓木老前辈118年前出生在这里,是这片蓝天,这块沃土和乡亲们养育和哺育了他的成长。在他求学最困难的时候,是热心的乡亲们慷慨解囊,凑足费用,共同资助了这位品学兼优的求知者进京深造,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为党的事业、祖国的解放、民族的复兴奋斗了一生。与此同时,作为木兰人的他也没有辜负父老乡亲的厚望,通过一生的艰苦奋斗,为木兰人民赢得骄傲,也赢得了自豪。他是无数革命英雄先烈的一员,他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缩影。

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英雄、弘扬精神、追忆过去,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现在,更加激发我们的热情和干劲,坚定信念去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之梦。

革命精神需要代代相传,中国之梦需要共同创造。木兰发展需要凝聚力量,人民幸福需要努力奋斗。

乡亲们,我们共同流淌着木兰的血,共同继承着先烈的志,共同去实现伟大的梦。我们真心祝福,我们热切期盼,我们也深深相信,老家木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家园一定会建设得越来越美好,我们的乡亲们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幸福。

谢谢!谢谢乡亲们。

1631975678105901.jpg

这番充满殷殷乡情的发言,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乡亲们用热烈的掌声加以回敬。

在热烈的掌声中,木兰县委副书记宋柏林为向英雄塑像敬献花篮仪式作总结:

远道而归的乡亲们、各位同志、同学们:

春江初开景色新,杨柳依依迎嘉宾。

在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革命老前辈王梓木的后人组团回乡探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王梓木是深受黑龙江和辽宁两省,特别是家乡人民敬仰的革命老前辈。老前辈至亲荣归故里探访寻根,更令家乡亲人喜悦万分。

当前,举国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想而奋发图强。此时此刻,我们来到位于松花江畔的英雄广场,向英雄塑像敬献花篮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是缅怀先烈。百年前的中国积弱积贫,满清朝庭腐败无能,世界列强瓜分横行,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从那时起,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幸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百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此前赴后继,奋斗不息。没有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没有今天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尊严,就没有我们每个人现在的幸福生活。饮水思源,不忘前贤。此时此刻,我们在这里庄严集会,悼念先烈、缅怀英雄。先烈同山河永在,英雄与日月同辉,!

二是高举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就要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奋勇前进。

三是献身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当今伟大的中国梦。我们21世纪20年代的青少年,就要向革命老前辈王梓木当年那样义不容辞地投身到为实现中国梦而献身的时代潮流中来。为实现中国梦而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锤炼。

四是埋头苦干。2011年12月,县第十二届党代会确定了未来五年把木兰建成“绿色产业基地、低碳工业新区、山水旅游胜地、江畔宜居名城”的战略发展目标。两年多来,全县人民同心同德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全县干部群众精神更加振奋、斗志更加昂扬,正以超越自我、跨越发展的姿态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向发展的快车道挺进。眼下,黑龙江省飞行员培训中心、航空物流中心正在县内选址;松花江跨江大桥即将动工兴建。“银鹰翱翔万里关山成咫尺,金桥飞架千载天堑变通途。”两大项目的建成,必将为木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注入强大的活力,增添巨大的后劲。

对于木兰县近年来的发展进步,全县人民无不拍手称快、无不喜形于色,无不充满期待。革命老前辈王梓木英灵九天有知,也一定会为家乡的发展而欣慰,一定会为乡亲们的安康而祈福。

乡亲们、同志们、同学们:

祖国美好的未来,家乡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让我们以振奋的精神、优良的作风和勤奋的劳动,共同迎接祖国和家乡更加美好的明天吧!

谢谢大家!

宋柏林的话音刚落,一阵热烈的掌声再次在江畔响起。

县委宣传部长郭本刚用铿锵有力的语言结束了仪式的主持用语:

同志们、同学们:

2012年,县委、县政府在扩建江畔滨水公园时,采纳各方意见在这里修建了英雄广场。英雄广场遂成为我县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天在这里举行的向英雄塑像敬献花篮仪式就是一次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我们学习老前辈王梓木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把革命老前辈王梓木的故乡,我们可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仪式结束后,木兰县博物馆解说员为标题为“革命先辈德高望重,家乡人民引以为荣”和“继承先辈光荣传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快展览版作解说。革命前辈王梓木的四位后人被少先队员簇拥着站在展板前倾听解说员讲解。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凝重,听的是那样的认真,恐怕落掉一个字眼,看的那样用心,生怕遗漏一幅图片。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王渝生的母亲郑德芳于八大会议期间亲切握手的大幅照片前,王渝生的神情愈发激动了。因为,这张照片他是第一次看到,而且是在家乡的土地上看到的。

1631975816510959.jpg

沿松花江畔游览滨水公园时,王梓木的外甥张晓亮悄悄对我说:“周主任,麻烦你一件事行不行?”

“什么事用得着这样客气,直说无妨。”

“我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轻易不落泪。可是,刚才举行仪式时,我实在忍不住,几次激动的落下泪来。乡亲们的这分情意太让我感动了。电视台的录像,能不能为我们复制一份。我们带回去让我们孩子们也受到这份感动,让子子孙孙不要忘记他们的根在木兰,木兰有他们的亲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定要为家乡和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我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你的这个要求一定会得到满足。”

五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江畔垂柳的枝头已经泛出鹅黄色叶蕾,公园的绿地恰好“草色远看近却无”。王梓木的外甥张晓亮和外孙程军举着数码相机拍的不停,不时落在后面。宋柏林和郭本刚陪着王渝生和张晓明走在前面,不时停下脚步等一等。

“徜徉在家乡的土地上的感觉和在别处就是不一样。看不够,也拍不够。”程军边往前赶,边大声说着。

 一行人闻听都开心地笑了。

在宽阔壮观的抗洪胜利纪念广场,宋柏林提议,在这里合个影吧。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赞成。

背靠高耸云天的98抗洪胜利纪念碑,面对滚滚东去的松花江水,王梓木的四位后人与陪同的几位乡亲排成一行,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1631975874925269.jpg

此时此刻,远道而来的四位乡亲一定在内心深处呼唤九天之上的前辈王梓木的英灵,和他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尊敬的老前辈:

今天,您的四位后人替你圆了百年回乡之梦。百年风雨过,家乡几代人。尽管您少小离家老未归,但是高风亮节传故里。木兰乡亲并没有忘记您,您是乡亲永恒的自豪与骄傲。这里是您的根,我们的根也在这里。从今往后,作为您的后人,我们会把木兰时刻牵挂在心上。我们一定会为家乡的发展进步尽力操心。我们共同的家乡——木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王梓木四位后人借这次回乡访友之机,向木兰县博物馆赠送了王梓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延安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部的任命证书、任辽宁省副省长的工作证、邓颖超和康克清写给王梓木亲笔信的影印件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将被木兰县博物馆永久珍藏。

花甲编书抖精神,传承前贤红基因。

十载关心下一代,古稀乐见树成林。

寻根游子泪纷纷,乡土乡音亲又亲。

以书为媒学梓木,两地圆梦报佳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