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转来一条微信:其内容是检验本人能识别多少条老大连方言。接着,又传来一个视频,那场景真是热烈加上有趣:演示的是学说大连地方土语。我好奇、惊讶、且感叹:又土、又俗且又不怎么好听的大连话咋如此火爆起来了,一个个都成了经典名句了?尔后我也悟出来了——物以稀为贵,近些年来无论说的还是听说的,一些老大连话的确愈来愈少了,大连人说了许多年的老大连话渐渐成了“稀罕物”了。

  其实大连话不比北京话、上海话,说不上是一个正宗的地方方言,只不过是一个区域的习惯用语。形成于何时,很难考证。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期间,一位外地好友曾与我谈起大连话,他说:你们大连山美、水美、人也美,可就是语言……他顿了一顿,我接过话说:不好听,是不是,他笑了,说:用您们大连话说,不怎么受听。我接过话来,说:是不怎么受听,可,血实在。

  我们大连话,怎么个不受听?咋说好呢?打个比方吧:您到了我们大连,走进一家菜馆,上了一盘菜,那菜的主料是正宗的当地土产——新鲜的海蛎子,而且,再加上山东的特产——老地瓜干;那调料嘛,为日本的“料理”,然后,再切上几片俄罗斯的“列巴”;这道菜,可以说,色泽鲜亮、营养全面。可是您会说:这道菜是啥味道哇,我会说:俺们大连话的语感就如同这道菜的口感。

  俗话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有早先在这里耕耘捕鱼的、土生土长的老住户,还有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间,众多闯关东的民群,这些民群大都来自山东;再加上四十来年的日本殖民统治,还有,前苏联的十年军事驻防,使得大连这座城市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与语言文化。

  然而, 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得这个城市的语言文化又经历了一次变革。

  大连是一座移民城市,大连人从不排外,不大的区域却有着海一样的胸襟。在开放的浪潮中,她接纳了不同的外来的人群,也接受了不同的外来语言。

  外来语言与大连的方言相互兼容着、相互替代着、相互修正着,慢慢地融合,形成了新的大连话。

  所以如今走在大街小巷,很难听到正宗的大连话了,语言这个运用最广泛的人文思想交流载体,新大连人基本上不说了,就是正宗的老大连人,也“在乡随俗了”。我想语言也如同人的意志的随向,是少数服从多数吧——改革的大潮已使得外来人员远超大连本地的住户了。

  如今您也会偶尔听到:你真“老赶”,你怎么“彪呼呼”、“潮拉巴叽”的;俺昨个“赶海”,弄了些“刺锅子”、“虾爬子”、“扒搔鱼”……弄了一“委得罗”,俺那个外孙狗好一个“歹”;家里“掌柜”的“开饷”了,俺买了一件“挽霞子”,再配上一条“布拉吉”,穿上“血姿式”;都说俺乐意“浪摆”,俺浪俺地,该“腩们”什么事……那不是街景人群的对话,那是电视台和一些演艺场合的模仿秀。

  老大连话少了,似乎正在离开了我们大连。我想这或许是一件好事:思想意识的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科技通讯的进步;人际交流的增强;城际区域的变化……这一切的一切将会使得我们民族的语言渐渐地趋向一致。

  然而,我在猜想,一定会有这样的一天:若干年后、或若干年后的若干年,我们的后代、甚至后代的后代,在翻阅我们大连的历史画册,打开了文化的那一卷,读到了语言的那一章,一定会惊奇的说道:嘿,我们老祖宗的方言土语,说出来,还是蛮好听的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