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祖国的地形图,从湖北省北部汉水河畔的襄樊市往西,便逐步进入我国地势的第二级台阶。这里,峭拔的武当,层峦叠嶂,巍峨的巴山,复岭万重。奔腾的汉江水,蜿蜒曲折的渠江,都以滩多流急著称。自古以来,人们视这里为畏途。如今,这关山险隘再也不是阻挡人们出行的天然屏障了。英雄的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和广大民工,在这万水千山中间修建了钢铁大道,这就是我国交通网中的一条重要干线——襄渝铁路。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到四川重庆。全程916公里。它所通过的地区,正是四川、陕西、湖北三省毗邻的地区。对于沟通我国大西南、华中、西北广大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建成又一次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把红军长征精神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就能够征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人间的奇迹。1.jpg

  让我们看看英雄的筑路大军。是怎样用红军长征的精神,在千山万水之间谱写了这首壮丽的史诗吧!


  毛主席擘划修建这条重要交通大动脉

  这条襄渝铁路是毛主席亲自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修建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1969年12月的一天夜里。周总理在中南海总理办公室接见了铁道兵副司令员、开国少将何辉燕。周总理手拿一支红蓝铅笔,指着桌上一幅中国地形图说,毛主席亲自确定了襄渝铁路的走向,这条铁路要快修修好,这条铁路修好,四川省就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局面,天府之国的交通就盘活了。总理审定了设计方案,紧握着何辉燕同志的手,再三的叮嘱说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铁道兵了。你要带领和团结广大指战员,把这条铁路早日修建起来。

  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周总理的殷切嘱托,激励着筑路大军奔向征途。一支支铁道兵部队从林海雪原,从东海之滨,日夜兼程赶来了。

  一支支铁道兵部队刚刚修建完成昆铁路的战士们没有顾上听一听火车的鸣笛,洗一洗军衣上的汗渍,也从金沙江畔、大渡河边、大小凉山赶来了。湖北、陕西、四川三省也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浩浩荡荡的筑路民工,投入了施工大会战。

  初到工地,没有房屋,筑路英雄们就蓝天当被,大地当床睡在了山路河滩上。粮食蔬菜运不来,他们就以面糊当饭,盐水当菜。大家说,我们没有赶上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那样艰苦的生活。今天参加祖国的铁路建设,为人民吃点儿苦,虽苦犹甜!山高路险,公路未通,战士们就用自己的肩膀把各种机器设备抬上山。

  在高耸的大巴山区,某团16连的战士们抬着一台2000多斤重的发电机,一步一步登上几百米高的“通天梯”。前面又出现了只容一个人手攀悬崖才能通过的险道。山路太窄,运不过去。班长扛起一根木杠,“嚯”地跳到路沿下的一块岩石上,大喊一声,“我来做路基!”几个战士也扛起木杠,跟着跳了下去。他们把木杠的一头插在路基上,另一头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再搭上木板,加宽了路面。战士们踏上“人桥”,胜利通过了“手扒崖”,把发电机抬到了工地。2.jpg

  开山的炮声响遍了崇山峻岭,抢修公路便道的战斗昼夜不停。战士们炸开顽石、填平沟壑,在昔日“善骑者下马而叹,步行者顿足而嗟!”的绝壁悬崖,开出了平展展的公路。从这以后,一辆辆满载器材、粮食的卡车向工地奔驰。一条一条保障通信联络的电线架设在高空。通讯连的战士们和电力部门在高山峡谷里竖起了铁塔,把巨大的电流输送到工地。铁道部第二第四设计院的同志们身背仪器、图筒,攀山越岭,复测线路。

  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毛主席、周总理交给他们任务。绵延千里的襄渝铁路工地上,千军万马在奔腾,在战斗。


  大山中的神秘战备路

  铁道兵自成立以来。无论是在解放战争、朝鲜战场,还是在后来修建的鹰厦铁路、嫩林铁路、青藏铁路等,都是艰苦而伟大的“国字号”工程。最重要的是,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抢,抢时间、抢速度,抢进度,抢着早日完成任务。

  铁道兵这次修建襄渝铁路,同样是抢,而且抢的比以往所有铁路工程都要急,都要狠。襄渝铁路从西段重庆开始往东修,本来中央计划是调动修完成昆线的铁道兵部队来修建。但当时成昆线还没有彻底完工,参战部队一时撤不下来。1968年中央军委电令驻扎在东北基本完成嫩林铁路修建的铁6师迅速入川,从成昆线撤下来的铁7师少量部队也开进工地。

  1970年,襄渝铁路中段开通。第一季度,中央军委又调铁道兵第10师进入陕南的旬阳。又将驻扎在福建的铁11师调到陕南安康。二季度从抗美援越战场上回国的铁2师被调入陕南的紫阳。1969年,成立了铁道兵西南建设指挥部,对襄渝铁路西段的铁道兵第6、第7、第8师进行统一领导。

  襄渝铁路中段、东段的铁1师、2师、11师、13师则由铁道兵司令部直接领导。指挥机关,常住在陕西安康。这八个铁道兵师都布在了襄渝线上。3.jpg

  经过紧张的施工前的准备,战斗在绵延千里的铁路线上打响了。看看襄渝铁路的路线吧。湘渝铁路从襄樊经莫家营、谷城。十堰、白河、旬阳、安康、紫阳、万源、达县到重庆,全长915公里。从地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些地点全部是高山大川连起,要想通火车,必须在山腹里穿行,在地底下掘进,硬生生地要从地质地貌极为复杂的大山里开凿出一条钢铁大道,连通大山与外界。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用现代化的大型机械要完成这样一段艰巨的工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何况是六七十年代普遍使用肩扛手提的原始施工方式。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在《蜀道难》写道“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的是,自有蜀国以后已过了四万八千年,但蜀地仍与秦地互相隔绝,不通人烟。尔来:指有古蜀国以来。四万八千岁:夸张地形容时间久远,非确指。秦塞:古代秦国多山塞,地势险要,故称。

  李白诗用以形容四川与其他地方交通闭塞,人烟稀少。而襄渝一线,从鄂西到陕南,峰峦重叠,自古交通闭塞。据历史记载,这一带“严谷峻绝,数里百折”,“峰有千盘之险,路无百尺之平”。然而,我们的革命老前辈,当年却在这里留下过战斗的足迹。

  襄渝铁路东段的武当山区,是贺龙元帅率领红三军英勇杀敌的战场;西段的一些地方,曾经是徐向前元帅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至今在山崖上,房墙上,石碑上还留有红军刻下的“列宁万岁”,“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开辟新世界”等革命标语。革命前辈的战斗业绩,今天仍是极大地鼓舞筑路大军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他们以“穿透千山万岭、牵来千里钢铁长龙”的英雄气概去凿通那几百座大山,排除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全线405座隧道当中,有12座长达三千余米的大隧道。全长6000米的地下长廊大巴山隧道,是全线的关键工程。隧道工地坐落在深山峡谷,道路不平,场地狭窄,兵力摆不开。部队党委决定派遣小分队穿插迂回,开展工作面。某团七连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战士们翻山越岭,来到了一个方圆不到30米的深谷,在河滩上安营扎寨。大家坐在河滩上,回忆起当年红军战斗在大巴山区的战斗情景,激动的说,“我们是红军的后代,险山恶水能改造,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第一天到工地,第二天就开工。隧道进口在悬崖陡壁上,没有立足之处,他们就把保险绳拴在了树上,吊在悬崖上打炮眼,硬是用大锤和钢钎凿开了隧道的洞门,随着向山腹里挺进。

  大山深处,地质十分复杂。岩石变化多端,战士们先攻下了刚硬铁青的“特坚石”,制服了有特殊收缩能力的“橡胶泥”。战胜了暴涌的地下水,又遇到了罕见的“泥沙流”。

  一阵排炮响后,从导坑内的几个溶洞里同时喷涌出大股的泥沙浆来,一昼夜流量达到十几万立方米,几百米长的隧道,很快就被淤积了一米多高。连长秦志发带领战士和民兵,迎着喷涌的泥沙冲向溶洞,在齐腰身的泥沙浆里筑墙堵沙。泥浆糊住了衣服,水靴被陷的拔不出来,他们就光着膀子,赤着脚干。

  眼看筑墙快封顶了溶洞内又突然涌出了大股的泥沙,把围墙冲得摇摇欲坠。在这危急关头,共产党员、副排长王子益用身体死死的顶住墙壁,几个战士也连忙扑了上去用手撑,用肩扛,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大墙。

  在穿山凿洞的日日夜夜里,指战员们在重峦叠嶂的武当山区战胜大小数百次塌方,开出一条十里长的大隧道。

  在华蓥山区的铁山隧道,战士们战胜了坚硬的岩石和一种含有硫酸的腐蚀水,创造了每月成洞700米的记录。在白云山,施工部队和民兵采用斜井、横洞分割围剿,短短七个月就凿通了一座近四千米的隧道导坑。在险峻的麻柳山,战士们挖空山腹,修筑了一座能同时停靠四列火车的车站。筑路英雄们,就是以这种坚韧的意志、超人的勇敢和集体的智慧,前仆后继,征服了千难万险。

  来自陕南山区的铁姑娘排,在隧道施工当中遇到了大塌方,排长王金英带领大家奋战塌方。洞顶上大水哗哗流下来,浇得她们浑身湿透,他们仍然坚持战斗。在一座名叫庞家嘴的隧道施工中,青年民兵吴光彩牺牲了,他的弟弟吴光灿、妹妹吴光珍,接过烈士哥哥生前使用的风枪,继续向大山腹中掘进。他们说,当年在红军前仆后继,跨过雪山草地,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征途当中,要向老红军学习,不完成任务决不下火线。

  襄渝渝铁路,三跨汉江,七过将军河,三十三次越后河,横跨嘉陵江,还要穿过数百条深涧和幽谷。在这大江大河和高山峡谷之间,架设起几百座铁桥,想想该要付出多少艰巨的劳动。

  铁道兵登高英雄杨连弟生前所在连,刚刚完成了成昆线的修桥任务,就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襄渝线。同来自桐柏山革命根据地的民兵连一起。接受了一年修建两座大桥的任务。隆冬的鄂西北山区,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军民们顶风冒雪,在没膝深的河水里日夜抢挖桥梁基础。

  夏天骄阳似火,灌注混凝土桥桥墩,模型板内的气温高达四五十度,在里边作业,好像进了蒸笼。战士们都乐呵呵的写诗道,“革命哪怕艰苦多,越是艰苦心越乐,我为祖国架彩虹,愿将汗水流成河”。他们提前建成了两座大桥之后。继续奋战,创造了一年修建三座大桥、三座中桥的最新记录。

  横跨汉江急流的紫阳大桥,桥高76米,是襄渝铁路上最高的一座大桥。参加修建的铁道兵战士立下了“团结战斗建大桥,定叫天堑变通途”的钢铁誓言。他们踏激流,攀上20多层楼高的钢塔架顶灌注混凝土桥墩,经过300多个昼夜的紧张战斗,完成了七墩二台的艰巨任务。4.jpg

  紧接着上级又要求他们在70天内架好全部钢梁。当架桥机伸出长臂,吊着一根根巨大的钢梁伸向江心的桥墩时,突然狂风大作,已拼接好的50多米长的钢轨高悬空中,不断地摇晃,如不采取紧急措施,钢梁就有变形甚至断裂的危险。久经考验的铁道兵老桥工们顶着大风上桥,用四根粗绳将钢梁稳固住。在军民共同努力下,这座大桥终于提前23天横跨在滔滔汉江之上。


  襄渝铁路英雄故事流传至今

  在陕南的崇山峻岭之间,在汉江、任河、月河等大河峡谷中,文革中有口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解放军!”曾经有一大群来自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城市、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大男娃、大女娃,来到襄渝铁路线,在铁道兵官兵的带领下,组成了141个‘’学兵连队”,夜以继日地开山放炮,修公路,凿隧道,筑大桥。为建设襄渝铁路,他们经历了苦难的磨砺,血与火的洗礼,用汗水为祖国铸就了上千公里的钢铁动脉,他们把灿烂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老兵们回想自己当年十八、九岁的年纪,仅凭一腔热情自愿参军来到襄渝线,从自己建房子、修公路、打隧道、筑大桥,无不是从零开始,干中学,学中干,凭着对祖国大三线事业的赤胆忠心,没有不肯干的活,也没有不敢干的活。

  凭着青春年少气盛,在一个又一个隧道“大会战”的日子里,满脑子只有进度,管它什么规则要求!炮声刚响过,不管毒烟弥漫,就冲了进去;支护坑木还没支好,为了抢进度,为了竞赛夺红旗,与民兵连比,与其他连队比,经常抱风枪凿山洞。掘进的风枪吼叫着,钻头冲击岩石,喷涌出阵阵白灰色粉尘,整个“掌子面”灰蒙蒙的,一个个战友脸上身上凝结着厚厚的石粉,谁也认不出谁。下班后从鼻孔里一抠一团粉尘出来,被吸进肺里的还不知有多少。

  隧道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测,哑炮爆炸、断层塌方、钻孔涌水、支护边墙倒塌、中层塌陷、斗车撞击、触电、火灾……另外还有各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汉江发大洪水、地震,山洪爆发、泥石流、滑坡飞石、坠崖、车祸、溺水、食物中毒……仅是100多个学兵连这一群体,就有119位年轻的男女学生被夺去了生命!

  从松潭沟到棕溪车站前这段铁路的桥隧线路,是由铁10师47团和50团的40个连队、学兵35个连队,咸阳民兵团,平利民兵团,白河民兵团及0247部队施工完成。在完成线路施工中,47团部队官兵牺牲27人,50团部队官兵牺牲20人,47团学兵牺牲30人,50团学兵牺牲4人,白河民兵牺牲18人,咸阳民兵牺牲18人,平利民兵牺牲52人。(不包括0247部队),全部埋葬在襄渝线老营烈士陵园。

  老兵们说,襄渝线是架在几十万铁道兵、民工、学兵脊梁上的铁路,几乎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英灵在为她站岗放哨。5.jpg

  这些年,不断有年已古稀的铁道兵的老战友,走上寻访老军营之路,重走襄渝线。战友们在当地受到了各级领导和铁路职工的热烈欢迎。

  铁七师31团和铁八师36团的战友来到自己亲手修建的大巴山隧道口看望时,向驻守在洞口的武警战士们讲述了当年鏖战大巴山隧道时的艰苦情景。年轻的武警战士们肃然起敬,激动的向当年英雄的铁道兵老兵们行庄严的军礼。

  随访的当地电视台女记者听到老兵们讲述当年往事,激动的一边流泪一边拍摄,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画面。在几处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武警战士和铁道兵老战友们哭声一片。他们采集了野花。向为国捐躯的老战友们献上自己的一份情感。

  一条铁路线有十几座烈士陵园。这就是中国铁道兵的英雄烈士们的归宿。让我们向远去的兵种铁道兵致敬!向牺牲的铁道兵老战友默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