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眼睛的一睁一闭中匆匆掠过,追赶着如闲庭散步的月亮。农家的日子总是从早上锅碗瓢勺的叮叮当当中开始。

70岁的老太太不敢有半分倦怠,每天早上6:00准时起床,洗把脸就下厨做饭。炒菜时要挨个叫三个孙儿起床。上学是大事,可不能迟到。刚把七八岁的孙子揪起来,十来岁的孙女又躺下了,只有老三儿——小孙女最乖,一叫翻个身就起了。两个大点的,每天早上不叫个三五次咋都不会下床,有时还要给他们穿衣服。饭前得挨个儿给孙女们梳头,必须是麻花辫——一辈子没给女儿们梳过头的老太太,现在竟会编四股五股的麻花了。老太太不厌其烦——这是亲孙儿啊,要搁自己的姑娘,早打到身上了。就这样还不行,饭都端上桌了,不是孙女嫌饭不好吃甩脸子,就是孙子嫌菜淡摔碗筷。老太太不做声,像犯了错的孩子站在一旁。斗胆批评几句,回头孙儿们打电话告给儿子两口,又少不了他们的指责。这带孙子果然跟养孩子不一样啊,伤不起!老太太感叹,自己生养了7个孩子都没这么累过!

老太太血压高,经常头晕,有时扛不住了床上躺会儿,硬撑着也得起来——三个孩子还等着她吃喝呢。每天八点前要把三个孩子送到学校后,回来洗碗刷锅,还有一大堆的衣服,还没等洗完,12点就又得去接了。儿子媳妇总嫌孩子们穿得脏,怪她不给孩子们洗衣服,可他们不知道十年前买的洗衣机早坏了——夏天还好,冬天的衣服几天才能干呢,而他们又总是过年的时候才回来,当然是看见孩子们的衣服不干净了。可他们谁又给孩子们洗过衣服呢?就连小两口的衣服不也都是她洗的嘛。谁让就养这么一个儿呢,出生时不够月份,总觉得对他不起,舍不得让受半点委屈。厨房里的两三个锅都是一个耳朵,炒锅的把也早就断了半截,她端锅时都是拿布垫的,凑合着还在用。即便如此,他们又有谁能看见呢!儿子是不进厨房的——饭桌上有饭,儿媳妇不知道吃饭是要在厨房里做的——老太太觉得媳妇应该是捧着的,不能像自己当年那般吃苦受罪。家里七八亩地,老太太还自己种着。浇水施肥除草,一样都不落下。老太太总想自己把家里照顾好,儿子媳妇才能专心打工挣钱。她是瞧不起那种不给媳妇带孩子的婆婆的,她觉得那样的婆婆不配当奶奶。

儿子两口子怀了就生,每次一过哺乳期,孩子撂给老太太就外边去了,一年到头才回来。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似乎也没挣到什么钱。家中的里里外外都是老太太一人扛着。夫妻俩在外边租了个房子,每天似乎都很忙——吃饭叫外卖,衣服掏钱洗。媳妇比儿子小三四岁,儿子不干(工作或家务),媳妇更不干——她认为既然嫁人就得男人养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儿子每天八小时的班,到家就躺床上。媳妇儿的班想上就上,不想上就玩儿。两个人更多的时候,除了无事生非地吵架,便是各自抱着手机玩游戏、聊天、刷视频。和孩子们通话太浪费时间,老太太是孩子的亲奶奶,总不至于虐待他们。别人家清明都要回去扫墓,而他们的祖宗是没有这个节日的。别人都在五一国庆寒暑假里带孩子们出去玩儿,他们两个说工作太忙没时间。大孩子都十多岁了,也就姑姑带着进过两次城,老二、老三也就老太太带着在镇上转过两圈,他们认为这就是进城——有商业街、游乐园、大学校和公园,去过北京上海的小伙伴们都这么说。

最近夫妻俩在闹离婚,据说女人掌管不住财政大权,一月两三千的零花不够独自开支,于是便在朋友的撺掇下网贷与人做生意。原本小学二年级都没读完出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女人张口就是两万(元),不过到账的只有2000。生意没做成,倒是欠了一屁股债。男人不断地收到讨债信息,没几天,连本带利就滚到了三万。男人问女人到底贷了多少,女人骂着不让男人管。男人愈发不安——放高利贷的都是混社会的,一旦沾上就难脱身。男人扬言说要告诉女人的妈妈,女人拿了一把刮眉刀架在自己手腕上堵着门——她不想让自己的母亲担惊受怕。男人再不敢多说什么。后来女人口袋里经常装着这把刀,与男人之间稍有不快,便拿出小刀来比划。男人害怕了,不敢提离婚,也不想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现在也许唯有回家才是出路,但又不知道回去后能干些什么,就算农民的老本行种地他也不会。不过他想也饿不着,毕竟他的母亲还能干着呢。自从十二年前他的父亲离世,母亲原本病了一二十年的腿再也没听她讲过疼了,68岁时居然还学会了开三轮,扛上百斤的粮食、打药除草,不输年轻小伙。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那都是老年人常有的病,也就无所谓好坏了。再说回家呆着母亲绝不会吵他,不但有现成的饭吃,还有人洗衣服。但女人站在门口,这次小刀直对脖颈——如果他走了,谁来给交房租啊?只要他在这儿,就有房住有饭吃有钱花。最后他还是屈服了女人,继续和女人过着没有烟火的日子。

老太太每天追着日出赶着日落,花白的头发似乎也脱落许多,面庞有些浮肿,两眼浑浊,总是一副没睡够的样子。女儿们心疼也没办法,谁家都是过日子,救急不救穷。女儿们尽可能地买些好吃好穿好用的来改善她的生活,塞给她的零花钱转身就给儿子存下了——能给儿子积攒一点是一点。女儿们都知道老太太的心思,但谁都不肯去点破。在老太太的眼里,哪个姑爷都不如他家儿子,不过哪个都比她儿会过日子。老太太觉得姑爷们能一个个天天向上,那都是因为她的女儿有能耐。事实上,姑娘家一般都三个孩子,最多的是四个,只有一家是独苗的。即便他们那么多的孩子,也都是想方设法地留在城里读书,接受好的教育资源。没婆婆的自不必说,即使有婆婆的,他们也没谁会把孩子丢给老人照看。他的儿子,恰恰因为有位能干的母亲而做甩手掌柜。孩子们享受的是奶奶八九十年代的教育观,作为三个孩子父亲的儿子不以为然——农村的孩子无法与城市的相比,能学多少是多少。姐姐们关于优质教育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例根本动摇不了只会相信自己的他。八岁的儿子三科成绩之和还是两位数,街坊都认为这孩子没有培养价值,嘲笑他们家养了个傻子。老太太虽然生气,但也不好多说,毕竟自己的孙子在那儿站着呢。

老太太的日子一眼望到头,除了忙不完的照管孩子,还有一年四季的庄稼活。无论如何她都要撑起这个家,不然哪天见着老伴也不好交代啊!街坊邻居谁都明白,老太太哪天走了,儿孙们的幸福也就到头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