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祥云城西农贸市场的小巷道里,有一排居中的巷子每天都格外的热闹,似乎所有来到城西农贸市场的人,都要到这里打卡签到过后才算真的在菜市场走了一趟。探其原因后发现,这条巷子聚集了祥云大部分卖豌豆黄的摊点,每一个摊主从事豌豆黄的加工制作和销售都在10年以上,有的摊主甚至是父母辈就开始从事,像豆瓣酱、油辣子、花椒油、腌菜、锅巴等辅料都是各摊主自己做的,尤其是作为豌豆黄“灵魂佐料”的木瓜醋,更是各摊主亲手制作,严格把关每一个发酵环节,争取展现出自己的最佳手艺,以区别于其他摊主,用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豌豆黄作为深入民间的小食,在云南有很多种吃法,米线饵丝拌豌豆黄、油条豌豆黄、饵块豌豆黄、凉拌豌豆黄、油炸豌豆黄、锅巴豌豆黄等,而在祥云县的城西,最受欢迎的吃法是油条豌豆黄和凉拌豌豆黄。在清晨,来农贸市场买新鲜蔬果的同时,顺便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条豌豆黄,再开始一天的日常,小城的时光在香气氤氲中徐徐展开。在午后,一碗或原味或油浸的豌豆黄,调制或酸辣、或酸甜、或麻辣的口感,或邀三五伙伴、或独自前往,不分男女、老幼咸宜,及时补充能量,安抚一天的奔劳,温暖疲乏的味蕾。在好友自远方来,或去小摊上一坐,或买回家登堂入室,一碗地道的豌豆黄一定是打开话匣子,拉近彼此距离的最佳选择。

       梅姐传统小吃店的负责人说:“我家做豌豆黄生意快15年了,每天早上4点左右就起来过滤豆粉、熬浆、冷却和切芫荽,如果起晚了豌豆黄不能很好的凝固,在拿来的路上就散开了,所以要早早的就起来。这几年我家也学了弥渡凉粉、下关凉米线、漾濞卷粉等这些小食的做法,所以生意还是好的”。话语间夹杂着疲累和压力,但也有欣慰和幸福,因为就是这样的一个小食摊子,维系了一家人的营生,虽然辛苦,但也值得。正如过去的民谣中所传唱的那样:“小云南,三年两季荒,半夜挑水钩担响,火把节里插黄秧”, “好个小云南,三年两季荒,遇上干旱年,水也喝不上;穷走夷方饿奔厂,多少白骨抛远方,只有奶奶坟,没有爷爷坟”,“人间处处有人烟,有人烟处就有小云南人”。祥云坐落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支流的分水岭上,形如覆碗,难以蓄水,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盆地。历史上每遇旱灾,外出逃荒的人很多,“穷走夷方”是去边境和境外少数民族聚居区谋生,“饿奔厂”是去缅甸银厂、玉石厂等地方打工,“只有奶奶坟,没有爷爷坟”,是因为爷爷逃荒,客死他乡。正是因为自然环境少水,缺乏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天然环境,因此也培养和锻造了一代代祥云人吃苦耐劳、善于学习,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在任何拙劣的环境下都不会失去生存的能力和意志。

       一碗在徜徉于市井中的豌豆黄,普通且平凡,简单且质朴,却在微小处维系了从业者的衣食住行,让在家乡就能为稻粱谋的愿望得以实现。一碗在徜徉于市井中的豌豆黄,丰富且纯粹,多元且传统,让食客在入口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感受到手作的传承和人间的温暖。一碗在徜徉于市井中的豌豆黄,生动且写实,传神且醇厚,让每天经历它、陪伴它、依靠它的人事物,在精耕细作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奔向更灿烂的未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