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是滇东北一个偏僻落后的县级市,至今还有人在靠马车解决出行。但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它的大名,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因为一种美味食品——宣威火腿。在没有商标制度的封建小农经济社会,优质商品的质量和信誉大多与地名相联系,如江津米花糖、啤县豆瓣等。其实这种区分未免太过笼统,一地之内,同类商家济济,难免鱼龙杂混,参差不齐,还是用商标品牌来衡量比较科学。当然,彼一时,此一时。现在的人们,对商品质量的认识,早已从既以地名论高低,到更以商标论短长了。所以,走在如今宣威城的振兴路大街上,可见各种品牌的火腿林林总总,任你选购。不过,任何一种品牌的火腿,前面必缀上“宣威”二字,以示验明正身,出自正宗“大家族”之一枝。因为不少的人特别是不谙此“味”的外地人,还是只认“大名”不认“小名”。据说解放初,有人认为“宣威”之名由来封建色彩太重(宣扬朝廷之威德),决心彻底“反封建”的人士遂改“宣威县”为“榕峰县”。殊不知消费者不知“榕峰火腿”为何物,出口内销均断崖式下滑,当地经济惨遭重挫,于是不到两年,赶紧改回原名。可见上层建筑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宣威与火腿已然成为互相依存之活体。难怪乎为争“王老吉”这个名称所属,两家大公司花几年时间对簿公堂,官司打得头破血流。 

  在众多品牌的宣威火腿中,名称中大多带有一个“浦”字,诸如“老浦家”、“浦记”等等。经打听得知,原来这位浦姓商家十分了得,在上个世纪的宣威乃至整个云南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正是这位姓浦的大老板,把宣威火腿的声望推到极致。曾经获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不过据说老浦家后人大多从政,已经没有人从事这门祖业了。市场上如今这些个纷繁带“浦”字的宣威火腿品牌都只是商家的营销手段,除了“拉大旗作虎皮”的原因外,也许更多的还是一种纪念和自豪吧! 

  这位广受宣威人纪念和推崇的人叫浦在廷,他的纪念馆就设在他的故居——城中心一幢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古建筑。一楼一底回廊式的四合院,如今这里已经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用两小时可了解这位曾经的“火腿大王”演译了何等传奇的人生,他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响,早已超越了商业领域,可说在宣威、云南的人文和政治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老先生出生在清末一个书香之家,从小性格特立独行,思维与做事皆与众不同。说到他对自己人生的志向和安排令人匪夷所思,兄弟四人,三个皆秀才、贡生,唯其“另类”,不愿在“八股”中求功名,一心只对“马帮”情有独钟。放着现成公子哥儿的优裕日子不过,却宁愿长年混迹草莽,在丛山峻岭中奔波。所不同的是,别人赶马帮只是为了求生存,他却是为了事业求发展。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几年的劳苦奔波,丰富了阅历,开阔了眼界,积蓄了资本,发现了商机。于是转战火腿行业,生意果然风生水起,几年时间,把宣威火腿推向世界,享誉中华。人们常说“在商言商”是商人的本领。其实真正精明的商人,“在商言政”才是上乘,尤其是在法制环境和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时代。浦老先生虽然身在商场却志向高远,他不屑于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另辟蹊径,同样殊途同归。老先生捐巨资支持革命,不只是为了做一个胡雪岩那样的红顶商人,用三品花羽顶带,换取更多资源和便利。他接受孙中山授予的“少将”局长的军职,更多的还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考量。更使宣威人赞叹和骄傲的是,他早在共产党处境困难力量弱小的年代,就又一次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高瞻远瞩地支持出身豪门,生活富足的三个女儿投身革命,其中就有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浦琼英)。 

  浦老先生“在商言政”虽然不是为了个人投资获取经济回报,但也不能否认其借助政府和名人效应对推动地方经济和民族工商业发展保驾护航的良苦用心。事实也证明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宣威火腿能声名远扬、长盛不衰,必须承认孙中山先生“饮合食德”的亲笔题词产生了巨大的广告宣传效用。任何优秀企业或品牌的传播,大概都离不开名人代言广告。但一种产品能得到国家元首的充分肯定,且亲笔题词推广宣传的,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恐怕都是绝无仅有。当然总统先生能放下架子,愿为一种食品“代言”,除了对浦老功绩的肯定外,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至于其他当时民国的党政军显赫人物纷纷题词推赞,当然就更不在话下。这些妙笔生花的赞赏之题词,布满了纪念馆一整墙,反映了浦老先生独到成功的经营策略,以及特殊时代条件下政商关系的相互联系和依赖。 

  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地以物传,物以人传”的成功经验在宣威仍得到继续传承。人们努力把另一位同样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与宣威联系起来。联系的纽带仍然是浦家。小平同志不是宣威人,但他是宣威的女婿,“一婿当半子”,宣威人由此而骄傲也理所当然。如此这样说来,当地政府在宣传宣威及宣威火腿时,把它们与这位世纪伟人联系起来也不算牵强。何况邓家与浦家的关系也还在继续发展。浦老纪念馆院内有一株珍贵桢楠树,这是为纪念卓琳生日由小平故乡广安市赠送的礼物,不远千里移栽到此。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移栽时连培植所需的泥土和浇灌的水均来自广安。从中可看到两地政府为了维系和发展两家特殊关系,使之永葆“绿树长青、根深叶茂”的愿望和努力。小平虽未对宣威或宣威火腿作过任何口头或文字的推荐,但他的全家都与宣威血肉相连,爱屋及乌,想来他对宣威及宣威火腿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夫人及全家虽然不能代表他本人的意志,但“小平夫人”的题词也份量不轻,子女们也都是省、军级人物,借宣威县改市的契机,全体上阵,挥毫泼墨,既寄托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也表达了报效桑梓,推荐故乡的一片心意。馆内保存了这些珍贵的墨迹,还有众多与当地高层领导的合影,这些资料告诉人们,宣威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优势和机遇。 

  宣威火腿之所以声名远扬,当然不全是靠“物以人传”。清光绪时“宣威县志”说:“宣腿著名天下,气候使然”。宣威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才把宣威火腿推向一个高峰。但什么都会变化,只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市场铁律永远不变。“中国火腿看云南,云南火腿看宣威”,这样的结论也不会永远颠扑不破。前不久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云南大理诺邓火腿而对宣威火腿只字不提。宣威人对此虽愤愤不平却也无可奈何。毕竟消费者才是上帝。据说一只两公斤装的诺邓火腿卖价四、五百元还缺货。在此间,望着满街满店密麻悬挂,遍身绿毛,酷似琵琶的这些宣威火腿,顾客问多买少,风光不再。见此,我这个局外人也多少感到些许的沉重,从情感上讲我还是不希望这个一度代表中国在国际获大奖的金字招牌褪色。但如果能因此而引起当局的思考和改进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坐享老祖宗留下的“遗产”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宣威火腿如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主要原因大约与过于依赖“金牌”效应,盲目扩大规模,忽视品质创新不无关系。诺邓火腿热销,电视片的宣传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自身质量不好消费者也不是傻瓜。据内行介绍,该火腿除了当地一口千年盐井具有的特殊风味外,严格、规范的纯手工操作也是确保质量的重要原因。中国民间不少名优手工产品都有过“开创名牌、扩大规模、质量下降”这样的“周期律”。据说诺邓火腿供不应求,当地也正在大力引资建厂,扩大产量,但愿他们会打破这个“周期律”。也但愿宣威火腿能重振“雄威”,再创辉煌。这里我想起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店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我想这大概是这家百年老店(实际是三百多年)至今长盛不衰,始终享誉中华的根本原因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