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有幸陪同恩师来到四川眉山市走访当地的农家女姐妹,忙里偷闲拜谒了三苏祠。

  恩师做编辑文字工作几十年,对大文豪苏轼一直心心向往,虽出差四川多次,但每次都完美错过与三苏祠的一面之缘。得知七旬恩师的这个心愿,当地姐妹马上安排,虽然挤占了午饭时间,但能够祭拜前贤、与“唐宋八大家”苏轼父子进行时空对话,这又算得了什么?现在的眉山市就是历史上眉州。两宋期间,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而三苏父子是当之无愧的标杆人物。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纱彀行内。这个地方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苏轼、苏辙即出生于此。元代以后才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我不留恋于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也不忘情于祠内的古朴典雅的亭台楼榭,词意隽永的匾额对联,独独对成就一门三父子的程夫人颇感兴趣。而一进主厅,我就寻到了答案。程夫人出身当地名门,18岁嫁给了苏洵。当时“程氏富而苏氏极贫”,而程氏“执妇职、孝恭勤俭”,而且没有富家大小姐的骄娇二气,赢得了族人的一致好评。但时年19岁的苏洵放荡不羁,虽然已结婚成家,当时却没有尽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还是随心而欲,游山玩水。直到苏洵27那年,一天,他回到家,看到程夫人正在教孩子读书,幡然醒悟,他想通过读书走仕途之路。但考虑到如果自己闭门读书求学,家庭和抚养孩子的重担都要落在夫人身上。“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程夫人一席话打消了苏洵的顾虑。从此开始发奋读书,加上他天资聪慧,才智超人,最终和二个儿子入列唐宋八大家。丈夫全身心投入考取功名。家里操持家务、抚养孩子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程夫人肩上。她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亲自教育孩子读书。从小就对苏轼、苏辙俩兄弟谆谆教诲:“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她还拿范滂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一颗正义的火种深深地埋在苏轼兄弟心中。这也使得苏轼一生虽官宦沉浮,从京城一贬再贬,最终来到蛮夷之地的儋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给惠州荔枝做了千年代言。他一路走,留下一路诗词。虽然历经颠沛流离、命运前途未卜,但从一首首诗词中依然看出苏轼始终不离不弃的家国情怀。这和母亲的从小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了解了程夫人的故事,我对苏氏父子的文学造诣和文学史举足轻重的地位完全释然了。参观三苏祠让我对苏氏父子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不愧为中华历史文学星空中最璀璨的星光,中国古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修身正行、淡泊名利在他们身上也完全体现出来。参观三苏祠更让我认识了一位杰出、优秀的母亲。只有良好的家风,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人才。这也再次印证了习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的家庭建设重要论述。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有人说历史上最有名的三位母亲是孟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还有一位就是苏轼、苏辙的母亲,我感觉她当之无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