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丙戌初秋,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年会在广东江门市召开,此次会议由广州科技报和江门市科技报共同承担会务接待任务。会间应新会县政府之邀,与会人员驱车参观梁启超先生故居。

  车子从江门市出发,沿着岭南整洁、幽静的乡间公路疾驰。虽时届仲秋,但这里仍然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远山呈赭红色,近树葱茏,红花绿草,青竹滴翠,清新的空气伴着花香不时飘入车内,扶疏的花木绿荫遮掩着奔跑的汽车……

  行不多时,车子停在茶坑村口,这是个湖涵秋水、山舒黛眉,房舍参差,古朴恬淡的小村。中国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133年前就诞生在这里。

  梁启超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故居是一处高宅深院,院门上书“梁启超先生故居”,已成为当地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再往前走,可见“梁启超读书处”。这是一座耸立的祠堂,如同北方的戏台,可容十余名学生就读私塾。

故居有一正厅、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清光绪十八年夏天,梁启超携同新婚妻子李蕙仙回乡,就居住在书室的偏房,长女梁思顺也出生于此。

  为缅怀任公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以及在教育、学术上的卓越贡献,2001年又建成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现了任公爱国图强、毕生奋斗的事迹,陈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有《饮冰室合集》、《欧游心影集》和《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等珍贵典籍,再现了任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使人们对梁启超先生有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210828113507.jpg

  当地朋友介绍到,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故又称梁新会。

  梁启超从小受祖父悉心教育,八岁学诗文,九岁缀千言,有神童之称。十一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次年入京会试未中,此后始注意西学。1894年再次入京会试中,适逢清廷割地赔款,与康有为一起联合1300余名来京会试的“举子”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法,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时任《时务报》总编撰。第二年发表《变法通议》,力主民主,“振殇整顿,斟酌通变,则日趋于善”,文章一出,名声噪起。其后戊戌变法,参与“百日维新”,政变失败逃往日本。

  清亡后曾出任北洋政府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晚年著书立说,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平生著述约在1400余万字之多,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56岁。

  梁启超晚年从事教育工作并出任京师图书馆长,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1915年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斥袁世凯称帝、袁遣人赠十万银元,求不发表此文,但梁启超拒不受。遂间关现下,从事倒袁运动。

  谈起这些,新会县的同志掩饰不住自豪的感情。我们边谒梁启超故宅,边听梁启超后人介绍那百年前的轶闻趣事。

  宣统三年,梁怀揣爱国之心,考察沦亡十七年后的台湾。“闻台湾农政之修,冠于全球”,如果把农桑种植经验带回大陆,何愁不能改变祖国贫穷面貌?

微信图片_20210901080813.jpg  参观中乡亲介绍梁启超的两任妻子。原配李蕙仙乃名门望族大家闺秀,和梁启超成婚17年,生下二女一男,这唯一的男丁便是梁思成,可是自小身子孱弱,家里人瞧着,并不像能长大成人的样。李蕙仙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唯恐不能维系梁家香火,而她自己因多次生产身子受损无法生育,于是,李蕙仙便想到,按封建社会那一套,让自己的陪嫁丫头王桂荃,为梁启超做妾。

  那时的王桂荃,早就在多年颠沛流离中,被磨练的聪明勤快。李蕙仙体弱,梁家里里外外都是王桂荃操持,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都是王桂荃一力支撑。所以在李蕙仙的安排下,王桂荃和梁启超有了夫妻之实,并且,她为梁启超接连生下了6个儿女。但,她一直未能得到梁启超的承认。

  因为,梁启超不能违背他倡议的“一夫一妻”,一直不肯将王桂荃纳为妾室。多少年里,王桂荃不光不能得到妾室名分,梁启超还要求孩子们,只能喊王桂荃为“王姨”,包括王桂荃生养的6个孩子。

  多年勤勤恳恳为梁家却不能有名分,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是最大的隐痛。自己亲生的孩子,却不能叫自己一声“娘”,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这是最大的残忍。做女人,她命苦,当母亲,同样苦。

  可不管自己如何苦,王桂荃不会苦家人,更不会苦孩子!她未曾提及过一句要名分的事,对此毫无怨言,孩子不叫自己娘,她以一个“保姆”的身份存在着,却不辞劳苦,伺候梁启超双亲、妻子,还有全部的9个孩子。

  梁启超14年流亡时期,梁家最凄凉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家务,无一不是她咬着牙扛下来。在艰难的境地里,她的坚强独立,深深地影响了梁家每一个孩子。

微信图片_20210828190141.jpg

  梁启超不让孩子叫王桂荃母亲,可因为她对儿女们太好,孩子们们总是偷偷地叫王桂荃“娘”,叫李惠仙“妈”。梁思成是李惠仙的亲生儿子,可他小时候对生母感情不深,对王桂荃这个“娘”却是十分尊重关心。

  他常常说:“娘是个很不寻常的女人。”小时候,梁思成考试成绩不好,李蕙仙气急了,要抽他。一旁的王桂荃急坏了,一把将梁思成搂到怀里,正在气头上的李惠仙挥起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一下下狠狠抽到王桂荃瘦弱的身上。

  这番“护子情深”,让梁思成记住一辈子,更让他铭记的是“娘”的谆谆教诲。王桂荃虽然没有读过书,却深知学问品性对一个人的重要。这件事后,她拉着梁思成,用很温暖的话循循善诱:“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你看哪样好?不怕笨,就怕懒,人家学一遍,我学十遍,马马虎虎不刻苦读书,将来一事无成,看你爹已经足够有学问,一有时间,还不停地读书。”

  在梁家,李蕙仙的儿女,是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王桂荃的儿女,则是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无论是否亲生,王桂荃对每个孩子视如己出地爱,看梁家子女回忆录,最让人动容的,就是对“娘”的温情。

  梁思成讲到“娘”在这个家里不容易:“她对我妈和我爹的照顾无微不至,对我妈更是处处委曲求全,娘总是小心翼翼地周旋其间。她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见地、有才能,既富有感情又十分理智的善良的人。”

  李惠仙逝世后,1929年梁家遭逢巨大变故:梁启超也病重逝世。临终前,梁启超拉着王桂荃的手:“对不起,这辈子,我让你受苦了,孩子们就拜托你了。”王桂荃坚定地说:“先生放心,孩子们有我呢!”

  梁启超这一走,梁家所有人的生计,全都压在王桂荃一人肩头,因为他没有给王桂荃留下多少财产,却给她留下了9个需要照顾的儿女,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最小的梁思礼才4岁,生活费学费都需要依赖王桂荃,她是梁家所有人的唯一后盾。(下图:中国最成功的伟大母亲王桂荃)

微信图片_20210828190218.jpg

  这个“陪嫁丫头”的女人,把把梁家9个子女的大家庭承担下来,她给中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梁家六子三女,个个成龙成凤,思顺,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长;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思永,中央研究院院士;思忠,抗日英烈;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思达,著名经济学家;思懿,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思宁,革命家;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大概是中国最精英的家庭,这大概是中国最成功的母亲,因为古往今来,世间仅此一家!

为中国贡献9位栋梁,而她却苦了一辈子,直到生命的终点。1968年,已经82岁的她,迎来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验,因为是“梁启超的小老婆”,风烛残年的她受到无数批斗和羞辱,82岁高龄被驱赶在阴暗小屋,每天出来扫街,没有医护,只有谩骂和折磨。

  这一年的某一天,这位饱尝世间疾苦的伟大母亲,孤零零离开了人世,因为全家被分离的原因,她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孩子最后一眼。后来据邻居回忆,老太太不管扫大街还是干脏活,她始终平静,祥和。这是一个踏过无数风霜雨雪,走来的女人啊,这俗世的苦难和折磨,早就没什么是她不能承受!

微信图片_20210828190127.jpg

  一切都平息后,孩子们在梁启超和李蕙仙陵墓旁,给“娘”王桂荃立了卧碑,并种下一棵“母亲树”,来纪念这位培养出了多位国之栋梁的伟大母亲,梁思成之女梁再冰写下碑文:愿夫人精神风貌长留此园,与树同在,待到枝繁叶茂之日,后人见树,如见其人。

  “余生饮泪尽杯酒,面对长歌哭古人”。落日余晖,短暂的参观结束了,我凝视着圭峰妩媚、玉湖勃涌,构想着前年此时,港澳同胞来此纪念梁启超诞生130周年的盛事。是的,凡是历史留名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