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乃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地处湘江之滨,交通便利,风景秀美;石鼓书院位于湘江和蒸水交汇处形同半岛一般的石鼓山上,三面环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美景曾经多次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将我深深吸引,就有了这次去看看的念头。细雨中聆听鼓响震南天 细雨中碧绿的湘江之水缓缓流过,感觉有一丝清凉,书院外的文化广场很宽阔,中间塑有大型文人“七贤”群雕一座,而前方的石鼓书院却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当中,蒙蒙细雨中,琼楼玉宇般的古典建筑早已显山露水。

  进入正门,可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果然是别有洞天,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使我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石鼓书院坐落在衡阳城北有“湖南第一之胜地”美誉的石鼓山。三国时期,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军赋。因此,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 “武侯祠”。

  唐德宗贞元3年宰相齐映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顺宗永贞元年大文豪韩愈由广东至湖北,途径衡州,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写得气势磅礴,动人心魄。后人建“绿净阁”以此纪念韩愈。石鼓自此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朝圣”之地。

  唐元和五年衡阳隐士李宽被韩愈的《合江亭序》诗中描写的“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的美景打动,于是在衡阳城北蒸水与湘水交汇处的这座小山上筑庐读书,即为现在的石鼓山书院的雏形。李士真在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 宋仁宗景祐2年赐额“石鼓书院”,从此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至此讲学,如文学家苏轼、韩愈,理学鼻祖周敦颐等。

  石鼓书院“三绝”声名远播 “三绝”是指重建后的石鼓书院“有书翻不动,有字认不出,有鼓敲不响”。有书翻不动,是指石鼓广场上一本镌刻了朱熹《石鼓书院记》的石雕大书。

  有字认不得说的是书院入口处的禹王碑,上面的蝌蚪文无人能识,而有鼓擂不响,是指安放在书院内的一面石鼓。 历史上石鼓书院遭兵火摧毁和大规模的兴复工程就有八次。石鼓书院最终毁于日寇的炮火。那场劫难是1944年6月,长沙陷落,日军调集了十几万兵力,长驱南下,直逼衡阳。衡阳守军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国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最多、破坏最惨烈的城市争夺战。

  为了保卫衡阳城,国民政府军和日军激战了四十七个昼夜。日军不间断狂轰滥炸,城内军民死伤无数,整座城市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石鼓书院的楼、阁、亭、祠等悉数摧毁,文物被毁,藏书被烧,宋仁宗钦赐的匾额也不见了踪迹。千年湖湘文脉,从此断绝。

  新世纪之初,衡阳人重修石鼓书院,终于洗尽尘污,重新显露在世人面前。随后,荒废了六十余年的石鼓书院得到彻底重修。朱熹的《石鼓书院题记》被书法家镌刻在一本巨型石书上。青铜塑成的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周敦颐、张栻、黄斡七贤群像矗立在广场中央。

  合江亭、武侯祠、山门、书舍、碑廊等古代建筑一一得以仿建。唐代至清代的近30处石刻也被整理出来供游人参观。

  石鼓书院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震南天”。

  比甲骨文还早的“蝌蚪文”至今无人辨识 进门跨过一座石桥便是禹碑亭,亭中石碑上用所谓“蝌蚪文”叙事,字迹怪异,我才疏学浅,难以参透。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所以名为“蝌蚪文”。

  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晚年钻研3年仅只识得3字。传说77字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为一块功德碑。究竟禹王碑立于何时?碑文上究竟记载着什么内容?“寻找消失的禹王碑”成了文史界、考古学界孜孜以求破解的百年难题,更成了来衡阳的游客津津乐道的话题。

  到达石鼓书院的二道门,只见门上刻有篆书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以儒家思想为灵魂的石鼓书院,的确名副其实。继续往上,左右两边出现两个祠堂,左为李忠节公祠,右为武侯祠,再次烘托出这里历史的厚重。

  石鼓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是号称“惟楚有才”的湖湘文化的发源地,石鼓书院1000多年里,饱经战火烽烟,屡废屡建,而文脉却未曾间断,从这里走出或与之相关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别两堂,接往上行,举目仰望,一座孔圣人的雕像巍然屹立于眼前,他的背后是大观楼,楼内“书院七贤”的画像依次排列,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诗词点缀其间,一种大雅之感油然而生,透过岁月的沉淀,我仿佛看到书院曾经的辉煌。

  穿过大观楼,即是登高望远的合江亭,合江亭门柱上有一对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便是其得名的真实写照;蒸水湘江汇流处便在眼前,当年曾国藩、彭玉麟在衡州创建湘军水师曾在这一带的水面上练兵。

  江风徐徐吹来,飘过亭窗,轻拂我面亦拂我心,此时的我已气定神闲;驻足远眺,观湘江北去,览四周美景,品千年文化,一种强烈的历史情结又不自觉的涌上心头,真不知此刻的我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反正感觉心静了,气和了,江山果真如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