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位于遵义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距桐梓县城十五公里,因为红军长征在此取得娄山关大捷而载入史册,更因为毛泽东那首豪迈诗篇《忆秦娥·娄山关》而蜚声中外。退休前曾多次经过该景区顺道参观,印象是公路边三个孤寂的红漆大字,草丛中一个凋零的纪念碑。一派冷清,参观者很少,说不上一个景区。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埋没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辜负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没想到十多年后这次再到娄山关参观,关山依旧,面貌一新,高端、大气、上档次。真正领略了一个与娄山关大捷相匹配,与伟人诗词意境相辉映的现代红色旅游景区。 


  娄山关虽有剑门关之险,也有山海关之雄,但其实并无一个与之同样人工修建的“关”。而是指大娄山主脉上两座高峰——大尖山和小尖山相对锁峙形成的一个自然隘口,一个联通川黔两地的重要孔道,人称“万峰插天,中通一线”,说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毫不为过。当年红军长征有一条从两山之间穿隘口而过的川黔公路,现在叫210国道。要一定说有“关”,那就是80多年前修建川黔公路时贵州省民政厅长黄道彬题写的“娄山关”石碑,算是一个地标。“关口”处一座横跨在210国道上的石拱桥,算有点“关门”的味道,但那是2004年才由茅台酒厂捐建。 

  当地政府这次真是花了本钱,下了功夫,根据《忆秦娥·娄山关》诗词意境,绘景描神,状物写意,打造出“娄山十景”,雅名曰:落虹梯霞、词林硕望、长空云扬、鸣雁塔影、娄山雄关、晓雾晨霜、光风霁月、西风怀古、观海听涛、残阳夕照。将主席诗词意蕴美与当地自然景观相互寓情寄意。诗中有景,景中有诗,诗景交融,相得益彰。不过这些名字记起来比较麻烦,还是通俗一点比较好记,俗名:百仗梯、雁鸣塔、长空桥、娄山关口、诗词碑、西风台、观海楼、夕照亭、赏月轩、晨霜阁。原来就有的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不在新十景之内。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就建在公路边,方便游客参观。展览馆是整个景区的资料库,包括文字、影像、图片、文物资料等。展示资料十分详细完整。展厅分序厅、娄山关简介、鏖战娄山关、主战部队简史五部分。讲解员绘声绘色,慷慨激昂,辅之声光电高科技,让参观者印象深刻。不过多数游客在此停留时间不多,毕竟来此的主要目还是为了身临其“景”,到此一“游”。 

  第一“景”是百仗梯。从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出来就是百仗梯。寓意“而今漫步从头越”。365级台阶,恰好是一年之天数,大约是激励人们不懈怠,莫停留,天天坚持走好长征路。石阶两侧石墙雕刻的人物浮雕栩栩如生,表现了娄山关战役的战斗场面。 诗墙石刻景点在娄山关关口附近,毛泽东的那首著名的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放大镌刻于大理石上。诗墙大理石来自云南,高15米、宽25米,最大的一块大理石有3米见方,整幅词墙十分醒目,蔚为壮观。书法字体豪迈奔放、挥洒飘逸、苍劲有力、气势非凡,可谓“毛体”书法作品中的精品力作。主席独标一帜、自成一体的行草手书体,专家说与唐代书法家怀素狂草书体有一定渊源。离诗墙不远处,还有一幅书法杰作,同样出自书法大师之手:一处大型摩岩石刻之上,“娄山关”三个硕大字体,笔力雄浑遒劲,阴刻描红,是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摩岩全长11米,字径2.3米。舒同是亲历长征的红军高级干部,首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人称马背上的书法家。诗墙和摩崖石刻这两处耀眼的书法作品,并蒂花开,为娄山关增辉扬名,来此合影留念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是景区最早修建,也是最主要的核心景点。是这个红色景区的主要标志,承载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教育功能。纪念碑位于娄山关口西侧小尖山山腰。正面碑座横刻张爱萍将军手书“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15个行草大字。碑座背面雕刻娄山关战斗中红军战士的战斗场面。纪念碑碑体由两根尖顶形巨柱组成,顶为斜尖,有介绍说象征两把红军刺刀,刺破苍穹;又象征娄山关群峰冲天,中通一线;还蕴含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的重大胜利。碑座东侧有“娄山关战斗简介”碑文。碑体二柱上方分别嵌黑色大理石,南侧雕刻着五角星和镰刀斧头,据说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图案。北侧镌刻张爱萍将军《西江月·遵义大捷》手迹:“ 抢夺娄山天险,直下遵义月明 。鏖战竟日老鸦岭,援敌两师丧尽。长征首获大胜,转战历数艰辛。欢声动地如雷鸣,远望万山横亘。”张爱萍将军是娄山关战斗的指挥者之一,纪念碑雕刻他题写的碑词和碑诗理所当然,不过碑词和诗都只说遵义战役而不提娄山关战役。对此,我有些惑然不解。其实张爱萍将军还有一首直接描写娄山关大捷的《渔家傲·抢夺娄山关》词作:“回首征程赤水远,铁流北上复南转。万仞插天中一线,依地险,小猴剪径双枪杆。山路崎岖残夜暗,滂沱哪顾泥泞溅。天降飞兵板桥畔,惊破胆,娄山关上红旗展。”用这一首作碑诗不更适合更贴切吗?为什么不用呢?后来查资料才明白,红军长征中真正带有战略性质的首次大胜利是遵义战役而不是娄山关咸役,这是党史的结论,也是专家学者的共识。娄山关大捷只是遵义战役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这里用遵义战役包含和代表娄山关战役更能突出娄山关大捷的重大意义,也更能彰显牺牲红军烈士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 

  离开纪念碑, 按标志循栈道而上,参观当年的战场遗址。通往小尖山顶的路开始变得险要、陡峭,不过路修得不错,有台阶、铁链、石柱相助,虽然感到有些吃力但并不难走。小尖山是当年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争夺的主战场。在一处战斗掩体边立有一巨石,镌刻“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在巨石旁边还残存总长度约80米的石垒战壕。当年红军就是在这里占领了敌人修筑的这些工事,从而控制了关口,扭转了战局。据说战壕大体保持了当年原貌。从这里往下看,可以对山下川黔公路上的情况一览无余。敌军占据这样的有利地形,的确易守难攻。查了当年娄山关战斗资料,红军虽然英勇无畏,但从正面进攻因天险难渡,屡屡受阻,后来是因为张爱萍将军率领一支部队迂回到板桥镇,从敌人背后发起进攻,前后夹击,最后才终于歼敌夺关。正如张将军上述诗中所说:“天降飞兵板桥畔,惊破胆,娄山关上红旗展。”在战壕附近建有一些红军战士雕像。望着眼前这些“永恒的战士”,他们正仿佛要跃入这些壕堑里与敌人拼杀。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参观时,那位年轻的讲解员滔滔不绝地介绍当年攻占娄山关战斗前后的经过。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战场惊心动魄,战士英勇顽强,但具体细节所记不多,只有那位“独腿将军”钟赤兵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这位开国中将,时年仅21岁即担任红三军团十二团政委。在娄山关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身负重伤,半个月经历3次截肢,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一声不吭。彻底失去了右腿,但保住了性命。要知道,部队在扎西整编后,红三军团撤销军师级建制,缩编为三个团,团政委相当于军师级领导。这一级的领导直接冲锋陷阵,战斗之惨烈可想而知。坊间有传,1954年,钟赤兵调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那年举行各界人士春节茶话会,钟赤兵与曾经在娄山关的对手王家烈“冤家路窄”。王家烈握着钟赤兵的手问道:“请问将军尊姓?右腿何故造成?” “敝人姓钟名赤兵,腿嘛,乃被贵军在娄山关借走了,也不知先生何时送还”?“相逢一笑泯恩仇”,可谓大度。 

  在娄山关战斗遗址附近,还借用主席诗词意境“打造”了许多景点设施。如在大尖山与小尖山之间,架起了“长空桥”,大尖山上建有“雁鸣塔”,皆出自“长空雁叫霜晨月”词句。大尖山建有“西风台”,源于“西风烈”词句,是娄山关的最高点。西风台西侧是“观海楼”。源于主席词“苍山如海”,是听林涛观山海的绝佳之地。这些景点虽然没有多少纪念意义,但都是值得一游的不错景观。

  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群峰竞翠,莽莽苍苍。眼前只见气势磅礴“如海的苍山”,看不见硝烟中那“似血的残阳”。这里的每一个景点都与那首词相联系,到此参观的人恐怕没有人不会在心里吟诵几句并产生联想。由景及词,由词及人,揣度当年诗人的心情、心态和心路,领略诗人的智慧、灵感和才华。读懂作品内容易,读懂作者内心难,特别是读懂大人物内心更难。对主席这首词的解释,就连诗界泰斗的郭沫若也不着边际,他的解释被作者全盘否定。 

  《忆秦娥·娄山关》是主席的得意之作,特别是最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视为自己“神来”之笔。他说:“‘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一句“颇为成功”!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言表。而这两句恰恰是全词最精深难读之处。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面对那如血的残阳和如海的苍山,此时此地,他的心情是喜?是忧?是兴奋还是是沉重?毛泽东在这首词的自注中写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他曾这样回忆:“……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南方有好多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堪寒。” 西风、雁叫、寒霜,小而碎的马蹄声,哭咽一般喇叭声。一幅苍凉而悲壮的行军画面。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返红军领导核心,但受命于危难,挽狂澜于既倒,心情并不轻松。土城初战受挫,无奈一渡赤水。北渡长江受阻,被迫二渡赤水。此时终于取得娄山关大捷,但前方还有多少艰难险阻实难预料,其“心情沉郁”可想而知。但意外的是该词下阕风格陡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且不管“从头越”是斩关夺隘的“跨越”,还是重新开始的“起越”。总之信心满满,催人奋进。更意外的是紧接而来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个“血”字,让人浮想联翩:是血染山河?血战到底?血债血还?还是杀出一条血路?总之是豪气干云,义无返顾,视死如归,满满的都是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气魄和豪情,一扫上阕之“沉郁”,读之令人振奋!

  无独有偶,“诗仙”李白也有一首《忆秦娥》,最后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也是点睛之笔。此两句尤其受到王国维赞赏:“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意思是说,李白这八个字,就足以堵住古今所有登高赋词者之口。换言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毛词与李词,曲牌相同,韵脚一 致,同为登临之词,而且最妙处也在最后两句。主席有意重蹈李“辙”,显有挑战权威,“华山论剑”之势。主席对名人诗词往往有独到的见解,爱“反其意而用之”,作《咏梅》,在词前题小序云:“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用之。”郭沫若作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主席步原韵和其诗,又与郭沫若唱反调,郭只好全盘推倒重写。王国维评诗无人不服,但老人家一生服过谁?“诗仙”算什么?“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从来就不信神仙皇帝。毛、李二词相交辉映,同“以气象胜”,其艺术性不敢妄议,但风格迥异,思想性前者显胜一筹。 

  这正是:

  娄山关大显英豪,“忆秦娥”又胜风骚,二万里残阳血照,七十年月圆花好! 

  娄山关,“忆秦娥”,同为一体,互为因果。“关”因“词”立威扬名,“词”因“关”光辉闪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