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淅淅,夜读《诗经》,偶得佳句:“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在一个露珠未干的早晨,有个小伙在长满蔓草的牧野里,与一位漂亮姑娘不期而遇,正合心愿,格外欢喜。这是《诗经》对男女邂逅之情的描写,突出了不期而遇和意外惊喜,正解了邂逅一词的由来。

  我要说的邂逅,是在旅途中与各种善良人的不期而遇,所进行的短暂交流,所得到的热情帮助,使他们成为难忘的“有美一人”。

  在华夏大地上行走,既能游山逛水也能阅人察世,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还会感受到人间温暖、人性之美。最近,翻阅旅行照片,再次与他们邂逅。时间、地点和形象都有据可查,种种意外惊喜又浮现在眼前。

  2014年9月27日上午10点11分,在浙江省台州市参观戚继光纪念馆,解说员在讲解中提到东山公园里有“抗倭烽火台”的遗址。我正在寻访戚继光在东南沿海的抗倭遗迹,意外之得,岂能放过。从纪念馆的后门出去就是东山公园,山下是椒江入海口,东山是防守台州城的制高点。公园里树木蔽日,曲径通幽。山虽不高,但天气很热,不一会儿便气喘吁吁、汗水长流。来到一个岔路口,一时不知如何选择。

  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精干小伙,双眼微凹,看长相是当地人,便上前询问。他用手一指:“沿这条路上去就是。”我在道谢中与他擦身而过,正欲按他所指奋力向前,他忽然回身对话。他说:“我带你们去!”这——这太让人意外啦!看见我们满头大汗,他说,先到凉亭里歇一会儿。1630062719578777.jpg 

  在凉亭里的石凳上落坐,递上一支烟,告诉他我们的寻访目的。他笑着说:“我是浙江宁海人,从小就听老人讲戚继光抗倭的故事,非常崇拜这位民族英雄,常去凭吊他战斗过的地方,昨天还去看了那个烽火台。”

  这使我不仅有知音之感,更为民族英雄戚继光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而高兴。于是,我俩比着讲戚继光的战斗故事。我的故事带着刚采集来的新鲜露珠,他的故事则有陈年老酒的味道。我讲戚继光在桃渚古城巧用火器杀得倭寇鬼哭狼嚎。他讲戚继光在台州地区连打了13仗,不仅仗仗取胜还零伤亡!特别是在台州城附近那一仗,告诉当地官员先做饭,等打完仗再吃饭,结果饭菜没做好,仗打完了。这与关羽温酒斩华雄有一比,精彩至极啊!

  我俩越讲越来劲儿,竟忘了来干啥的。老伴儿几次想打断我们,欲言又止。11点多了,再聊下去就没完了。他赶紧陪我们去了烽火台,然后在东山公园大门口互留姓名和手机号码,相见恨晚,依依惜别。他叫蒋来健,是一名来台州参加业务集训的警察。至今与他时有信息相通,他是我们《游记中国》一书的第一个读者。

  有人说,这种邂逅纯属巧合,巧得犹如电视电视剧中的人设桥段。其实不是巧合,而是缘分。如果说与小蒋相遇是巧合,那与老郭相识则是惊险。

  2015年3月12日下午,正在北京六环上驾车奔跑,忽听邦地一声大响,从倒车镜中看到车后升起一片烟尘。在高速上爆胎是最可怕的事情,幸亏小车没有跑偏方向。赶紧收油门,把住方向盘,靠边停住。下车检查,发现是左后轮爆胎,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大冬天的,换备胎时竟出了一身汗,有热汗也有冷汗。原定当天到达河北省的涿鹿县城,换了备胎后只能跑到怀来县城。

  去涿鹿是寻访中原古战场的第一站,还没到达就惨遭不幸。出师未捷先爆胎,对这次寻访能否按计划实现,忧心忡忡,寝食不安。第二天吃过早饭,看到有个固特异轮胎的广告牌,便开了过去。是个不太大的修车点,门口站着一个50多岁的男人。他个头不高,身板挺直,嗓门宏亮,河北口音。前轮胎是负重轮,与他商量换两个前轮胎,再把原来好一点的前胎倒到后边去。他问我们去涿鹿干啥?我答去寻访古战场。他说,那里荒山野岭的,有啥看头,还没咱县城好看。我说,我是军人就喜欢看古战场。他一听乐了,说他也当过兵。他叫郭跃进,曾经是给首长开车的志愿兵,退伍回来开了这个修车点。

  部队中不是常唱这样一首歌嘛:“战友啊战友,亲如兄弟!”我们虽然不是一个部队的,也立即有了亲切感。他说,我把车况详细检查一遍,都给你拾掇好,保你一路平安。他的检修安排,让我们立即散去了一脸愁容,顿感浑身轻松。老伴的老家是河北的,她翘起大姆指说,咱河北人就是实诚!我说,咱当兵的人就是认亲!1630062885115751.jpg

  老郭向修理工交代了检修要求后,看还得等一阵子,便要用车拉我们游览怀来县城的街容。他说,怀来出长城红葡萄酒,还有温泉,请你们品尝和体验一下。他边说边拔出手机就要定酒店。这就让我们过意不去了,在人家这修车,还要人家请客,岂不是颠倒了。我们一再婉拒,商定只在县城里转上一圈。

  怀来县城真漂亮,高楼林立,街道整洁,花草遍地。洒水车都是我们没见过的,好像车载的大炮,向空中喷洒着水雾,使怀来县城更清新、更靓丽。老郭听我们夸他的家乡美,乐得脸上开花,嘴都闭不上了,执意要留我们住下。我说,今天一定要赶到涿鹿,把车修好了那是对我的最大爱护和帮助。老郭说,你把心放到肚子里,小事一桩!

  回到修车点,车已经检修好了。我要付钱,老郭不收。我说,那可不行,那有白修车之理。反复推让之后,老郭只收了工本费。我一再感谢他,老郭却搓着手说,没跟首长喝上酒,有点可惜啊!我说,说不定还得来找你修车。他笑着说,再来别找我修车,找我喝酒!从怀来起始,在中原大地上跑了5千多公里,我的东风标致“小狮子”没出任何毛病。这正是战友老郭保驾护航的功劳。

  有人说,你们真有运气,竟赶上了这等美事!但,也有不美的,差点被当作盗墓贼给抓起来。

  2015年3月18日下午1点36分,来到了山西省沁县的乌苏村,寻访秦赵阏与之战的遗址。村东头有个小学校,大门口站着几位妇女。向她们询问阏与故城的重点文物保护石碑立在哪里,都摇头说不知,而且态度十分冷淡。这让我们莫名其妙,但也没太在意。

  一路寻到村西头,终于看到了那块石碑,上书“阏与故城及墓地”。这让我惊喜万分,举起相机就是一阵狂拍。而后,就去寻找古城遗址。看见村头有3个农民模样的人,便上前递烟搭话。可是,没人伸手接,也不吭声,直楞楞地看着我。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不仅是尴尬,更觉蹊跷。

  突然,一个坐在摩托车上的中年男子大声地质问我:“你们找它干甚?”我答:“寻访古战场!”他又问:“寻访古战场干甚?”这两问一声比一声严厉,分明是审问。这把我们当成什么人啦!我生气地掏出自己的军官证,展示给他们看。那人长出了一口气,说:“看你们开着外地牌照的小车,还以为是来盗墓踩点的。如果你不拿出证件,我就向派出所报警,几分钟后警车就到。”

  原来当地有不少战国古墓,墓中有价值连城的青铜器。近年来,常有盗墓贼白天踩点,晚上盗墓。因此,全村人都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时刻警惕盗墓行为。遇有外地人来村里,绝不告诉古墓的所在位置,并随时准备报警。向我们发问的人,就是县文物管理所委托的文物保护责任人。这真是虚惊一场,我们差点被当作盗墓贼给抓起来!

  既然是这种情况,此地就不便久留了,我转身要走。那人却说:“别走,我带你去看看!”说完,他骑上摩托,向山里驶去。这个变化来的也太突然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开车追上。来到一条小溪边,车不过去了。他支起摩托,又徒步涉水带我上山。他告诉我,当年的赵奢率领赵军从邯郸长途奔袭而来,就是从那里的山坡上冲向阏与城,打败秦军的。

  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战国风云疾驰而来,满坡古墓齐声呐喊。我为此行的意外收获而兴奋,更为因军人身份得到村民的信任而自豪!然而,我至今不知那村民的姓名,只记得他那黑红的脸庞和憨厚的笑容。

  有人说,这不算意外之喜,军人在国内到处都能受到信任与优待,山西人更有拥军的传统!这话确实不假,但在山西不亮出军人身份,照样也能得到帮助。1630063030107106.jpg 

  2015年3月19日上午9点50分,我们来到山西省高平市的箭头村、永录村寻访秦赵长平之战的战场遗址。遗憾的是,在将军岭下新发现的那个赵军尸骨坑(上有专门修建的保护性建筑“长平之战纪念馆”),闭馆不能参观。正在惋惜之中,有个手拿斜口剪刀的老人从山下走了上来。我问他,除了这个尸骨坑,还有什么可看的?他答,山里还有条古道,车辙这老深!他边说边用手比划,还告诉我们很少有人知道的。我们一听兴奋起来了,马上问他怎么走?他说,从这里得爬山,可开车走大路再走小路绕过去。可他那浓重的山西口音,把我们绕迷糊了。

  老人看了一下我们的车牌,问辽A的车是不是辽宁的?我答,是辽宁沈阳的。他说,可老远哩!我答,到这儿有1300多公里。他看我们发动车要走,便说:“我今天上山去给自家的梨树剪枝,你们来一趟不容易,又不认识道,我领你们去吧!”说完,他直接上车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素不相识的老人主动提出给我们带路,这让我们深受感动,麻溜儿发动车下山。

  跑了一段柏油路后,转入一条沟槽型的土路。两旁的树枝刮得车身哗哗地响,车底盘还不时拖地。老人用不好意思的眼神看着我,我说没事儿,有路走就好!突然有手扶拖拉机迎面开来,老人下车拦住,急吼:“赶快让开,人家要去看古道!”那村民急忙驾车拐进了田地里,并用奇怪的眼神打量我们。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喊快停下,再往前车就不能调头了。步行爬坡,终于看到在一面石质的山坡上,出现了两道深深的车辙,曲曲弯弯,高高低低,坚硬无比,光滑发亮,大约有一千多米长,保存得相当完好。文保部门已经用绿色的铁丝网圈了起来,说明正在考古和保护之中。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古道呀!想当年,40万赵卒大概就是从这条古道上走过来的,后来却在长平之战被秦军坑杀,只有数百人再从这条古道返回家乡。有风吹得树上的枯枝草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赵卒的冤魂在哭泣。老人看见我们在古道上兴奋地跑来跑去,站在一边抿嘴着笑,不时还指指点点。我们把老人送回到将军岭下,来回用了两个多小时,耽误了他上山干活儿。我感到过意不去,拿出两盒好烟和4瓶矿泉水向他表示感谢。他坚决不要,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只拿了一瓶矿泉水。我们开车离去,他还在远远地挥手。1630063086898589.jpg

  回首十多年的行走,还有数不清的邂逅。

  比如,在一个小山村,向一位在家门口劈木柴的壮年男子问路。他不仅详细指路,还热情地拉住我的手说:“哥,家去上点开水,吃了饭再走。”这绝非客套而是真诚。那里地处偏僻,没有可供就餐的饭店,这使我们有了家的温暖。为此,我把与他的合影作为第一张插图。

  比如,寻找白马山神庙时,山路崎岖,开进了一个小村。从几幢民居里闯出几个婆姨,她们大喊大叫拦住车不让走,以为遇上了路霸。下车一问才知道,前面是悬崖峭壁。幸亏有她们及时提醒,不然再往前开就掉下去了。

  比如,在启封故城遗址,一位正在干农活儿的老汉,不仅详细为我们介绍了故城的神秘传说,后来的人为破坏,还急忙跑进麦子地采来一把野菜让我们带上。他说,出门在外容易上火,用它泡水喝能败火。他怕我们不要,竟拉开车门,把装在塑料袋里的野菜扔到后座上。我们无以回报,提出合影留念。老汉整装出镜,满脸笑意。

  还有,还有……

  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我们的旅程中没有诸多的事事难,反而时时体验到人世间的善良、真诚和质朴。这种旅途中的邂逅,真美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