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曰:

“除去青杠无好火,除去娘亲无好亲”。青杠树,普通灌木。其貌不秀,无杨柳之姿;其干不伟,非栋梁之材。可烧碳、作农俱。俱品上乘,坚韧不朽,碳质一流,火烈耐燃,冬天燃烧自己,温心送暖,故被农民视作至亲。

 ――题记 

 

“青杠坡战场遗址”位于贵州习水县土城镇东北四公里处。白马山与莲花山对峙,形成一个巨大的葫芦状地形,周围满山遍野的青杠树,故名青杠坡。1935年1月28日至29日,一场关系长征红军甚至中国革命命运的惨烈战斗在这里发生。战斗发生前一周,遵义会议刚刚为中央红军确立了新的领导,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会议决定在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进入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创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会议同时批判了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决定积极寻找战机,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于是三万中央红军集中在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中与国民党川军进行了一场的殊死的鏖战。三千多年轻的红军战士象青杠树一样,在火焰中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八十六载光阴荏苒,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山还是那座山,“坡”还是那面“坡”,历史可以被岁月冲淡模糊,但不会被遗忘,更不会泯灭。青杠坡血战的印迹镌刻在山上,红军战士的鲜血浸染于“坡”上。每个山头都曾经用鲜血和生命浇灌。身临其境,触境生“景”,无需声光电设备即可再现,当年血战景象一“触”即生:耳边枪炮声隆隆,喊杀声阵阵,冲锋号此起彼伏。战场上尸横遍野,硝烟弥漫,厮杀场面震心动魄,让人久久难以平静,激动之余感慨无限。“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昔日的血腥战场,如今成为靓丽的红色旅游景点。站在青杠坡山顶远眺,山下旅游公路蜿蜒而去,近旁山上一座高速公路大桥凌空飞架,整个“战场遗址”被一望无际的秀色笼罩,掩映在苍翠的群山之中。四周青山萦绕,松柏葱郁,山峦苍翠,田野葱绿。“装点”其间的是缅怀广场、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墓区、《铁血忠魂》雕塑、永安寺。

 从山脚下广场拾级而上,168步台阶,一条陡峭笔直的石梯直通山顶,两旁松柏夹道,三角梅红绿相衬,芬芳盛放。迎面是一座“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碑顶上是镰刀斧头的党徽,碑文由当年战场勇士、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纪念碑高大雄伟、庄严肃穆。碑体四周是青杠坡战役经过的文字介绍。碑高19.35米,意在通过时光隧道将参观者带回1935年那个峥嵘岁月。

 参观的人群一波接一波,举着红旗,打着横幅,充满虔敬,多数人一身戎装。讲解员绘声绘色,如数家珍地讲解:纪念碑下我们站立的地方叫银盘顶,就是当年青杠坡战役中敌我双方殊死争夺的制高点。1月28日凌晨,战斗打响。红三军团和五军团向青杠坡北端营盘顶的川军发起冲锋,在营盘顶这个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山顶阵地上,激烈搏杀。红军经过数十次冲锋,终于攻下营盘顶,向永安寺推进。永安寺的战斗更加激烈。川军潘佐旅早已赶到增援,郭勋祺率川军开始发动反扑,在夺得几个阵地后,迅速突破了红五军团的阵地,直逼红军军委指挥部,局面十分凶险,万分危急。此时毛泽东和朱德就在附近指挥。朱德要亲自上前线,毛泽东没有答应。朱德把帽子一脱,大声说:“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幸好此时,陈赓率领的干部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拼死阻击,打退了川军的进攻,指挥部才转危为安。毛主席手持望远镜,看到陈赓的英勇表现后,大为欣赏,兴奋地对身边人员说:“打得好!打得好!陈赓行,可以当军长。”后来的陈赓不仅做了军长,还成了兵团司令、志愿军代司令员,1955年授衔大将。陈赓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毫发未损,东征时救过蒋介石,这次又救了毛泽东,难怪有人说陈赓是员福将。 

从讲解中还得知,青杠坡战役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大仗,也是一场硬仗、恶仗、血仗。这次战役是我党有史以来参战人员“级别“最高的一场战斗。中国共产党后来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七位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以及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共和国元勋和200余位将军悉数参战。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和红军中实际领导地位。主席需要一个胜利来证明自己,当时红军上下也都迫切希望一次大胜来提振长征以来低落的士气和信心。青杠坡这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葫芦形山谷,又确是一个打伏击的理想之地。但人算不如天算,青杠坡之战最终打成“一场败仗”。在战后召开的扎西会议上,老人家诚恳检讨:“没有打好啊,变成了拉锯战、消耗战。没有消灭川军,反而受到了一些损失,不划算啦,因此啊,这场战役可以说是一场败仗,我毛泽东要负主要的责任。”态度诚恳,毫不掩饰。他总结原因有三:一是求胜心切,二是轻敌,三是轻信。关键就在于求胜心切。心一急,就容易轻敌、轻信。博古曾讥讽说,“山寨马列主义也不过如此”。 

土城之战的功过得失,80多年来给党史军史研究者留下许多话题。其中许多观点相去甚远。“见好就收”也好,“一败涂地”也罢,坐而论道容易,事后诸葛亮好当。孰是孰非不论,还是听当事人怎样说。毛泽东生前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土城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笨重物资),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游击战了。这又为后来三次渡赤水打胜仗,创造了有利条件。”老人家能对失败坦然面对,其胸襟、气度可佳;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升华理论,其智慧、谋略非常人可比。可谓输得起,才能赢得起。土城之战后,红军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巧渡金沙江,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军事战略伟大转折。没有土城之败就没有“四渡赤水”之胜。有人说土城之战,是“战役上有失,战略上有得”,此论较为公允。

 青杠坡战役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运动战、游击战的军事思想。“避强攻弱,避实击虚,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是为了更好的打。在运动中调动敌人、歼灭敌人。”有此精辟之论,方有“四渡赤水”之战神来之笔。毛泽东没有上过军校,他的军事理论、军事著作都来自实战经验,都是敌人“教”的。他曾说过:“王明是教员,王明用嘴上课。蒋介石是中国最大的教员,他用机关枪上课。”因为“学费”昂贵,所以学得深透,“悟道”迅速。李克勤评论,这就叫“道器变通”。军事家往往也是哲学家。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在失败和逆境中能保持清醒和理智,并带领大家一起达到胜利的彼岸!

 离青杠坡主战场不远处,有一座两三百年历史的古刹,叫永安寺。这里当年是敌军一个重要据点,被红军攻占后,依托永安寺开设了战地医院,永安寺的僧徒与红军医护人员一起担当起了救护红军任务。听这里的人们说,当年战斗十分激烈,殿内、殿外全是伤员。曾经的永安寺早已毁损,如今修复后更加雄伟。在殿外一棵古树下塑着一位僧人和一位红军指点说话的塑像。大雄宝殿门前梁柱上有一副楹联:“一代宗师指点江山留谶语,数千英烈血染青杠铸忠魂”。当地传闻,说张震将军在青杠坡战斗时负伤曾在永安寺养伤,当时庙里的主持和尚对张震说,你要是能追上你的部队,你此生福寿不可限量。张震伤未痊愈便毅然追寻部队,后任职为中央军委副主席,90高龄依然精神矍铄,可谓福寿同享。当时张震还是红军中一名营长。张震将军这个故事大概就是楹联中“留谶语”的注解。 

下联“数千英烈血染青杠铸忠魂”的注解在红军烈士墓区。墓区包括集墓和散墓。集墓为一大圆球形,没有文字说明。散墓为一大片排列整齐的坟茔墓碑,只有姓名,无年龄籍贯。前面分立着两组《铁血忠魂》大型雕塑。三千余名红军战士在此长眠,但他们并不寂寞,有无数的鲜花、花圈和络绎不绝的敬仰者陪伴。此时又有一支“队伍”正面对烈士墓区在举手宣誓,向他们顶礼朝拜。石质墓碑横成排,纵成列,一排排、一座座,紧挨在一起,整齐划一,就像活着的时候站着雄赳赳的队列。刻在碑上有名有姓的有200多位,其余皆为无名烈士,他们共同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这尊《铁血忠魂》雕塑,化作了永恒。看着那一块块墓碑上红军战士的姓名,还有那无法数清不知姓名的红军战士墓碑,没有人不会怀着崇敬的心情,低头向烈士们默哀致敬。 

想起这样一首小诗: 

“当我们站在没有名字的纪念碑下,仍然坚信, 

他们的生命没有终结, 

他们的呼吸没有停止…… 

他们交织成一面猎猎招展的旗帜,成为一个民族灵魂的象征, 

他们将自己熔进这光焰烁烁的纪念碑一起雄碑耸立,

 他们的名字我们没有忘记, 

——红军、烈士、英雄!” 

为了天下苍生解放而英勇无畏的红军烈士,

您们安息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