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意味着你已远离家乡,故乡是自己记忆中最深切最美好的一部分,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乡愁。乡愁,是一种浓烈的酒,随着时间越长,越能散发出浓浓的醇香。乡愁犹如一缕烟,一缕萦绕在我脑际的烟,令我难以忘怀。乡愁犹如一片云,一片片飘荡在我脑海上的云,随着我的思维变化成长我所思念的亲人们。乡愁犹如一阵风,一阵于佳节前刮起的风,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无限挚爱与向往。我多想随着这缕烟,驾着这片云,顺着这阵风回到故乡,我多想亲眼见证一下家乡在振兴乡村经济中的变化,我更想再吃上一顿原汁原味的农家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朝贺知章的这首著名的诗,相信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它。它是古人对乡愁的理解,是古人对久离家乡的无奈与叹息。我读着它,深感这首诗也是我乡愁的部分写照。我虽然在各级政府和党组织的栽培下,经上学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由一个农村的穷孩子成为了一位军事外交官,由落后的农村转入北京大都市生活,今日家庭美满,生活幸福,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可是我的乡情始终没有淡漠,家乡一直是我重要的精神寄托!我离开老家虽有50多年,但我仍会操一口老家土话,与乡亲们促膝长谈,感情相融,乡亲们对我的评价说:“小英(我的乳名)还是那个小英,一点没有变,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话,穿着和我们一样的衣服,不像有的人,当了几年兵,回来说话拿腔拿调”。现在有些人哪里有钱,哪里就是我的家!他们疯狂地向大城市、国外发展,并在那里扎根,不再想回去,乡愁也自然没有,对家乡甚至国家的情感也自然消失了,这些人与我是格格不入。

  说到乡愁,这几天我读了我两位高中老同学写的乡愁小文,文章内容叙述真实,情感真切,勾起了我许多追忆。我们都出身在上海青浦区乡下农村,那时虽是我们家境都较穷,但我们生活的自然条件好,享受着鱼米之乡这一富饶优势,自然的馈赠既丰且厚,如鱼虾、鳝鱼、田螺、螺丝等都可以从纵横交错的河流、河浜、水稻田中获取,不需花一分钱。我们经常可以吃到无汚染的原生态食品,餐桌上常常较丰富,尤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之前,我们的生活比较好的,至今使我们流连忘返。

  家乡小河纵横,池塘密布,稻田无垠。大江小河鱼类众多,自己做个鱼网也能抓到鱼虾。黄梅季节,水田也有鱼,一下雨,水田中的水流下江河,鱼顺着水流游进不同的水田里,一般多是巴掌大小的鲫鱼。父母亲下田干活,还带上一个竹罩子,见到鱼就用竹罩子把它罩住,不让它游走,然用手捞上来放到竹笼子。1629682186757058.jpg

  尤其是家乡稻田池塘里黄鳝很多,它们栖息在泥窟中,白天藏穴蛰伏,夜晚出洞觅食。每年一到插秧季节,成片的稻田中灌满着水,稻田里的黄鳝很多,一到夜晚,黄鳝就从洞穴中出来覓食,往往爬在离田梗不远的地方,那时农村种植农作物不用杀虫剂,不施化肥,用的是农家肥,稻田池塘里的黃黄鳝特别多。村上的孩子大多会捉黄鳝,各有各的方法,但我捉鱼摸虾这行能力不行,读书还行。一到那季节,夜晚有时我家往往全家出动,父亲、大哥、姐姐都去捉黄鳝。我和二哥夜晚出去捉黄鳝次数多,我只是跟在二哥后面,提个煤油灯和装黄鳝的竹娄子,有时碰巧了,一个晚上能捉到好多斤黄鳝,我们收获满满时,非常高兴,拿回家,我妈给我们做红烧鳝段、有时还炒鳝丝等,黄鳝也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全家人吃得欢欢喜喜,我爸还喜欢喝上口小酒。捉黄鳝之际,我还特别喜欢农村的夜晚,乡村的夜是很热闹的,各类昆虫的鸣叫,群蛙的欢唱,都很动听,至今我很留恋。只可惜,因为这些年农村中耕作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秧田里大量施化肥、丢石灰、撒农药,使生态环境产生了变迁,从而让千百年来稻田里土生土长的黄鳝,逐渐成为乡间罕见之物。我家乡把种水稻变为种草莓,稻田极少,更见不到黄鳝了。过去在家乡捉黄鳝吃黄鳝只能成为自己的追忆了。

  除了黄鳝外,我们还可从稻田里拾田螺,田螺也喜欢在稻田里和龙沟里觅食,当它们出来时,我们就在田梗上捡田螺,田螺肉很厚实,鲜美细嫩,是可口的下酒菜。田螺不仅是我们喜欢的鲜味菜肴,而且我特别爱听它的民间传说,同时我也讲给乡亲们听,他们听得津津乐道。民间传说是这样的:

  田螺原先并不叫田螺,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来历呢!

  相传很久以前,靠东海的一条河湾里,住着一位绝顶聪明,漂亮的姑娘,名叫金螺姑娘。

  这一年,好色的老河神不顾自己已有成群姬妾,托龟丞相做媒,硬要娶金螺姑娘为妾。

  金螺姑娘不从,便只身一人逃出水府, 落脚在附近的隆庆寺里。

  金螺姑娘落脚在隆庆寺的这一年,凑巧碰上百年未遇的大旱,田干得裂开了缝,禾苗快枯萎死了。

  金螺看到每天一早, 隆庆寺周围村子里的老老小小、 男男女女,全扶老携幼去龙王庙焚香跪祷,祈求龙王爷恩降甘霖,为百姓消除灾情。

  每天龙王庙里磬鼓齐鸣、香烟缭绕,可老天就是不降一星半点的雨滴,仍是晴空万里,不见一线云丝。1629682264824747.jpg

  附近村民去龙王庙求雨的情景,金螺姑娘都知道,她也心里急如火烧。

  金螺姑娘想呼风唤雨,下一场透雨给乡亲们,又怕触犯天庭禁律,惹怒玉皇大帝;可是如不这样做,看着乡亲们遭旱灾,她又心疼难忍。

  思前想后,金螺姑娘最后拿定主意:纵然自己粉身碎骨,也要帮助乡亲们渡过难关。

  于是金螺姑娘凭着千年的修炼功夫,呼风唤雨,遣来雷公雷婆,一场透雨,着着实实下了个欢。

  这下庄稼有救了,人们看着“咕噜咕噜”冒着水泡的庄稼田,笑意爬上了眉梢。但金螺姑娘私自逃出水府一事,被河神知道了。河神便命玉蟹公子前往凡间访踪觅迹,玉蟹公子最后在隆庆寺里找到了金螺姑娘。

  玉蟹公子早已听到金螺姑娘甘冒风险,差遣雷公雷婆,向人间下场透雨的美谈佳话,对金螺姑娘很是崇敬,但河神之命难以违抗。

  于是玉蟹公子劝导她说:“ 金螺姑娘,还是回水府去吧!”

  “不!我不愿回水府陪伴这老淫神,我也不慕水府的荣华富贵,只愿在凡间享过平淡的日子。”

  金螺姑娘毫不动心地说。

  “听说东海龙王知道你恩泽百姓一事后, 龙心大悦,正开恩为你奏本禀明玉帝,说不定玉帝能赦你无罪呢!”

  “我主意已定! ”金螺姑娘说道。玉蟹公子虽然劝着金螺姑娘,但他已被金螺姑娘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也暗自打消了回水府的念头。于是,他索性跟金螺姑娘以兄妹相称,在隆庆寺里定居下来。

  玉蟹公子违抗河神之命的消息很快让河神知道了。河神好不恼火,他恨不得活吞了金螺姑娘和玉蟹公子。河神当下呼风唤雨发作起来,霎时,滂沱大雨,河水暴涨,浪头呼呼地叫着漫过了堤岸,直向隆庆寺冲去。玉蟹公子从睡梦中惊醒,急急唤醒金螺姑娘。金螺姑娘招呼乡亲们到隆庆寺避水。玉蟹公子念着避水诀,大水总算没有漫上隆庆寺的台阶。狡诈的河神见一计未成,又生一计。

  一天,河神扮成一个八十老翁来到隆庆寺,装着笑脸,谎称奉了龙王旨意,假意应允,让金螺姑娘和玉蟹公子长居人间。但金螺姑娘必须服苦役,以罚她私自逃出水府、挽留玉蟹公子的罪过,否则龙王旨意,要将他俩打入天牢问罪。信以为真的玉蟹公子为了不让金螺姑娘再遭受不幸,愿代金螺姑娘服苦役,河神一口答应。

  就在玉蟹公子回水府之际,河神立刻威逼金螺姑娘与他成亲。金螺姑娘说出了她和玉蟹公子已经相爱。河神听了恼羞成怒,把金螺姑娘镇于寺下的田中,河神看着一片金光中,金螺姑娘洁白的身子渐渐化作一枚青色泥螺时,恶狠狠地说:“你不愿修炼,甘做田妇,就让你在人间享尽天伦之乐吧!今后别想再出来了!”说罢盖上红金箔片,扬长而去。

  水府里,玉蟹公子闻讯,五内俱焚,好久才苏醒过来。醒来见自己变作了河蟹模样了,便用八足二螯使劲儿挖被河神施了法术的河堤,想去见田中的金螺姑娘。后来,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文人秀才,把“妇”字改作了“螺”字,从此,“田螺”便叫开了。

  乡亲们说:多么有趣,既有好吃的田螺,又有好听的故事,下次你给我们经常讲故事吧。

  说完田螺我还想讲讲摸螺蛳

  大家想吃螺蛳时,农村妇女就会去河边浅滩和龙沟(灌溉水渠)里摸,有些内行的人,很知道哪里有螺蛳,不一会就能摸上许多。还有一种获取的办法,在河泥坑上捞螺蛳。说到这里,我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农家积肥的方法,它叫罱(读音捻)河泥,否则无法理解怎么在河泥坑上捞螺蛳。北方人和年轻人都不会看到过,不知道啥叫罱河泥。1629682288117846.jpg

  农耕时代,在广大的农村中,河泥是最好的肥料,特别是开春的季节,河底下的积泥经过一个冬季的沉淀,更是种植庄稼最为理想的肥料。

  在上世纪六十与七十年代,罱河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农活,评定一个强男劳动力的主要标准就是看罱河泥的水平,一看河泥的浓度,二看罱泥的速度。所以当时的男劳动力都是罱河泥的一把好手,获得的工分最高。

  我们村上的人多数自己不干这个活,往往都是雇苏北打工者,他们有船和罱河泥的工具。我当时看到的罱河泥场景是这样的:

  罱河泥一般两人搭档,一个船头,一个船尾,站在船尾一人用手摇橹。风平浪静天气,摇到宽阔大河,搁起橹,两人拿起船舱中的河泥篰,两手各抓一根竹竿,张开双臂,使劲往下往内用力,一下、二下、三下……然后把双竿并拢,双手交替,提起两根竹竿,像河马大口的两只河泥篰中黑糊糊的河泥带水拖入船舱的中间,罱河泥的工具很科学的,在江浙一带之所以叫罱河泥,主要原因是其揽河泥的工具“罱子”是“网”制的。它是在两根平行的短竹竿上张一个网,再装两根交叉的长竹篙而做成的,使用时双手紧握竹篙使网自然张合,两个河蚌形的罱头随着罱篙的夹紧和放松起到张合的功能,把河底的淤泥夹住取出水面,卸入船舱。待船舱装满后,他们靠到事前指定好的岸边泥坑,将船舱中的河泥用工具翻运到这个河边的泥坑里。泥坑里的河泥静止一夜后,河泥上面爬满了一层螺蛳,农村人就用一种网袋捞螺蛳,往往是满载而归。

  回忆童年和少年时的乡愁故事很多,这些故事至今还影响着我,使我念念不忘。我深深地感到,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故乡,记住我们永远的家。记住乡愁,就是记住家园,记住我们共同的根。我们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祖国,爱我们身边的每一草每一木,每一山每一河,每一石每一土,找回那还未完全远去的乡思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