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与妻子来燕又要驾车出行,去寻访元代元曲大家马致远在西山西落坡村的故居。这是“蓄谋已久”的寻访,这注定是一次向伟大致敬的寻访!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仅仅28个汉字的组成的精短小令,竟然刻画出那么精妙的画境和心境,怦然触动过多少代中国人的心灵!

  这首让我第一次吟诵就喜欢不得了的小令,魔力如此之大,隔着时空,就将我和700多年前的文学大师马致远的心灵,猝然搭接电通!

  我要西行,乘着习习的西风,沿着著名的京西古道,走进马致远28字勾勒出的画境和心境。不同的是,今天的我已经没有了马,驾驭的是一辆红旗车!

  这是一条从京师通往中原的古路。几千年来,不知多少驮马牛车、人力脚夫和镖旗招展的队伍,挥汗如雨地走在这蜿蜒曲折的古道上。这沿途,曾是沽酒叫卖不绝、茶棚客栈总总的景象,今天却静得只有风吹鸟叫,只有我们这孤零零的一只现代小车,伏于窄窄古道上“滑行”……马1.jpg

  忽然,路边上有一群梳着辫发的清代赶路人走累了,正在路边歇息喝茶、聊天侃大山。我忙停车凑过去,想听听这数百年前古人说话,是否真得像书上写的那样“之乎者也”。结果这些另一时空的人,无视我的出现,只顾自娱自乐,根本不理我这一茬。妻子觉得有趣,给夹在“古人群”里的我,抢拍了个合影,于是接着赶路。

  接近西落坡村时,看见古道有座石桥,旁有一古亭和石碑,碑文已模糊不可考,但却有今人另树了一座高大石碑,正面大字书写着“京西古道”,碑后书写着“马致远故居”,是在昭示我们,大师家不远了。瞧瞧这石碑造型挺有创意:一匹瘦马驮着货物,从碑身探出来,却凝固在石碑中,成为永恒……

马2.jpg  我们的车驶进了这座被称为“西落坡村”的小山村。这里是那样地古朴、整洁、安静,连狗儿也那么矜持,一声不叫卧在那里,善意地看着前来探访马致远的我们。或许这里的狗狗,也都熏染上了温良恭俭让的儒雅气息?

  停好车,我和来燕拿起自拍架,循着村中小路,打听着马致远家在哪儿,好像我们就是来走亲访友的,只是相隔了700多年,我们来晚啦!

  还好,按照一位善良的婆婆指点,我们只拐了两个弯,就来到一座精巧的小石桥前。古桥架在一条潺潺流水的壕沟上,当然被围栏保护着,不得踩踏通过。我们踏着今人另搭的木板桥过沟,一堵古代四合院门口前典型的影壁,横梗眼前,上书有“马致远故居”,还摆放着一尊马老先生半身的塑像。塑像基座上刻着铭文:马3.jpg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大都(北京)人。‘四大元曲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名极一时。曾任浙江省务官。仕途不得志,隐居于此,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晚年则淡薄名利,以清风为伴,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闲适生活。其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成为千古绝唱。”

  绕过影壁,就是坐西朝东的一个古朴、秘静、整洁的山村四合院。这就是马致远700多年前的家。你看,“小桥、流水、人家”都在,这就是那首小令描写的真实景象!联想到刚才走过的那段京西古道,可以肯定地说,700年前马致远就描写的景物都是真实的,这,就是一处真实的历史现场!我,一个仰慕马致远大师的后生,今天携带妻子,来到先生家,要做时隔700余年的叩门拜访!

马4.jpg  一穿过门房、跨进院子,好像闯进了700年前的元代。静静的院落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门房、正房、东西厢房、厨房、马厩一应俱全。据说这首“古今第一小令”,就是在这里写就!这里是元曲的故乡,也是中国人心灵情感的一个发源地。来到这里,有一种找到情感归宿的感觉、心灵回家的感觉!

  心里似乎有点小紧张,平气静心肃穆整装,我先来到院左手边先生的书房。轻脚进屋,果然看见马致远先生正在抚弹一架古琴。我在心里无比恭敬地说,“东篱先生在上,后生燕飞,携妻子来看望您啦!”先生并不答话,仍在专注抚琴。我知道,我和先生虽在同一地点,却有着700年之隔,故近在眼前,并不相知,只能心与心作着跨越时空的交流。马5.jpg

  不打扰先生的雅兴了。我们自顾参观。先生书房里摆设有文案、书架等那个时代的用具,四周悬挂着众多书法作品。其中就有伟大的毛泽东挥毫书写的这首“天净沙”小令。看来这摄人心魄的小令,是以最精简的字数,撼动了这世上最大民族的心灵,它成了中华民族上到领袖、下至平民终其一生也难以忘怀的景象和情感!

  离开书房,我们来到了马致远先生的正房。正房门前,马致远老先生化作了一尊雕像,坐在高高的基座上,左手握书枕着腿,右手扣住膝盖,闲散地、微笑着迎候700年后的我们。

马6.jpg

  走进正房,首先看见的是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的泥塑造像。好家伙,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四位院曲杂剧大师都齐了,分明是约好到东篱先生家小聚的?但愿我们没有打扰到大师们的会面。

  在中国文学史上,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这些都是大师给我们留下的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由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组成的古代传统中国文学序列里,马致远,无疑是璀璨的在列明星。

  这首被称为一绝的“天净沙”小令,只是马致远众多元曲作品中最著名、最为家喻户晓的一首。正是这些历代文化大师们的辉煌作品,滋养和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气质,不断提升着我们民族的文明程度。他们用方块汉字码起的精神长城,黏联起的是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不论你流落在异邦何处,只要一听到这幽远苍凉、荡气回肠的“天净沙”小令,咱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最柔软的部分,就会被触动,就会涌动起压抑不住的思乡泪。“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只要你是中国人,都会产生同样强烈的乡愁,进而转化出的是,一股股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爱国情!马7.jpg

  正房旁侧悬挂有“东篱馆”门额的厢房,是东篱先生马致远的起居室。走进这里,就回到了700年前元代的生活氛围。古老的床榻、衣柜、桌椅、瓶罐、器具,真实地展现在那儿,好像东篱先生刚刚用过。

  干净的院落,有一眼古井,述说着多少“背井离乡”的故事。德国哲学家赫德曾说:“乡愁是最高贵的痛苦。”而“天净沙”小令中一声“断肠人在天涯”的长叹,勾起的是中国人多少抻动心肺的离苦情怀!去看看马厩里的那匹瘦马吧,还有院中那组表现马致远牵着瘦马即将离去的雕像——

  你看,那瘦瘦的马儿正低首向地,鼻孔冲出团气,似乎要亲吻熟悉的乡土;苍老的马致远则抬头向天,眉头紧锁一脸凝重,似乎正看着枯藤老树昏鸦。有太多的不舍,有太多的离愁,但是,还得走,夕阳西下前,他们必须走,古道西风在等他们,巨大的未知和希望在召唤着他们。正是这种浓稠的家国情怀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游子,出去闯荡,出去打拼,出去建功立业……

马8.jpg

  1910年初秋的毛泽东就曾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然后挑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他的“小桥流水人家”韶山冲。他吟唱着“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沉月”,牵着他的“瘦马”,带着他“红星八角帽”的队伍,走着他长达两万五千里的“西风古道”,终于把整个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中拯救出来,带向了复兴和辉煌。他特别喜欢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经常书写。由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引申出的家国情怀,始终在他心头萦绕……

  站在这700多年前的家院,吟诵这千古绝唱的小令,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回味。人生就是这样一次次地离别,一次次地上路。回望故乡,总是有太多的滋味在心头。这里有遗憾、有悔恨,有思念、有醒悟,更有升华和成熟。在我们大步走向未来,走向成功时,回望,就是梳理;回望,就是总结。今天,我走过了京西古道,回到了心灵的原乡,感受到了从历史深处传导出来的心灵滋养。这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探亲和文化之旅……马9.jpg

  看,马致远牵着瘦马就要离开家门了,夕阳已然西下,我们也该走了。穿过门房,绕过影壁,走过小桥流水,马致远已经翻身上马幻化而去,我呢,又回到了2015年的现在……

  告别了故居,又回到西落坡村广场停车处。忽然看见一棵“枯藤老树”下,怡然坐着一位谢顶的老者在乘凉。攀谈中,让我意外惊喜,原来这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姓马,竟然就是马致远第24代子孙,而且正是那座故居四合院的主人!我真的很幸运,也是很感慨!

  我离开了,但是朋友,有空都去走走这京西古道吧,走进马致远的古道画境,回到咱中国人“小桥流水人家”的心灵故居,体味一下那割舍不掉、萦绕千古的家国情怀,升华我们的文化品味,接续我们流传不断的精神血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