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休至今,转眼28年了。这么长时间虽然一直被严重眼病困扰,但我却觉得日子过得很快,很充实,很快乐,很阳光。原因之一,因为有个提高生活质量,充满乐趣的好秘方,两个字:“学习”!请不要以为这是老生常谈,而是我的切身体验,它确实可以使人改善心态,使退休生活过得精彩、甘甜。我退休以后学了什么?有什么效果?


  一、增强斗志,改善心态

  1994年,也是我退休的第一年。春天,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生团队来到解放军报社,帮助我们体检。一位两鬓染霜的女医生,用仪器反复观察我的眼底好长时间,轻轻叹了一口气,说,你的眼睛不容乐观。我说,怎么了?不疼不痒。她说,问题就在不疼不痒上,没有及时发现。右眼还行,左眼,眼?出血,静脉拴塞,白内障,特别是视神经萎缩很重,快去医院看看。听了医生的话,我下午就去了301医院。果然左眼视力已经0.1,还发现患青光眼,眼压高,压迫视神经。西医认为视神经萎缩是不可逆的。

  刚退休就遇上这麻烦,一种倒霉感压上心头。因为我知道这种眼病意味着什么。我们一位老记者患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五十多岁就双目失明了。每天戴着墨镜,拄着手杖,由老伴搀着在大院花园艰难散步。我想,如果自己也变成这样,那就完了,退休生活还有什么精彩可言?

  关键时刻,学习帮助了我。这时右眼还能看书读报。就有针对性地读有关怎样战胜眼病的书。学习真是神奇。它给我以榜样、知识、信心和力量。

  首先,我读了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传》。人家双目失明,还写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哩!影响和教育无数人。何况我还有大半只好眼!

  我又读了美国海伦女士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从小就既盲又聋又哑。靠家庭女教师帮助,借肌肤的感觉,靠触摸与嗅觉,顽强学文化,学知识,是唯一允许在博物馆触摸展品的参观者。靠顽强学习,竟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一个学院,成为社会学家。还能著书。享年八十八岁。她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誉为十九世纪世界两大奇人之一,与拿破仑齐名。以她碰到的困难为镜,我的眼病实在不足为虑。心情豁然开朗。

  我又读了抗美援朝战友们的回忆录《烽烟人生》。其中写的我们军后勤部女护士张道华,在转运伤员时,被弹片炸瞎双眼。她无怨无悔,笑对人生。出席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的接见。在成都荣军疗养院,结婚生儿育女。多次向学生作报告,宣传抗美援朝精神。这位女战友的亲历,更使我感动不已,强化我战胜病魔的意志与决心。

  得知中医未向视神经萎缩投降,认为可治。我就求助于中医。吃药、针灸,寻读中医书。曾经由周恩来总理介绍给傅作义将军针灸,并被傅作义誉为“马神针”的老中医马礼堂写了一本书叫《马礼堂正宗养气功》。其中讲述用“六字诀”治愈许多病,包括眼底病。我如获至宝,几乎把这本书翻烂了。边读边练,还跑到老中医家。老中医虽已过世,他女儿马栩周专门研究有治眼病的保健操和敲打穴位治眼术。我学习后一直坚持练习,二十多年,从未间断。至今眼病虽然也有发展,但保持没有失眀,守住了0.3的底线,并暂离“三高”。现在虽已满八十有八,还可以自己在花园散步,去食堂就餐,在iPad上写诗作文。前两年,在家人陪同下到欧洲、日本旅游。今年上半年还去过海南和丹东。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不感谢学习的功劳。


  二、短板修补,致力科普

  眼病这个敌人虽然顽固,后来又加了老花眼,但没有挡住我学习求知的脚步。

  我选学的课程之一就是科技与兵器,因为这是我的知识短板。在职时也曾想看些军事科技书,没有时间。退休之后还接受反聘,继续办《中国国防报》和担任中央电视台《和平树下》节目主编。还担任中国科普作协理事和国防科普委员会副主任,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军事科技知识。

  不懂就学。视力不好,我利用放大镜和老花镜,双镜齐用,抓紧退休后比较充裕的时间,先后读了一大批国防科技方面的书籍,包括枪、炮、地雷、坦克、飞机、舰艇、导弹、雷达等陆、海、空、天、电、核、生、化等兵器知识书。了解这些兵器发明发展史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怎样引起部队编制体制的变革,引起战争样式的变化,引起战略战术军事理论的发展。读了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战争等方面论著,读了一些科学家传记。

  通过读书,办报和搞电视约稿、选稿、撰稿、编稿、审稿不那么外行了。自己也可以写点科普文章,有的得了全国征文一等奖。央视举办电视国防知识竞赛,我可以参加出题与担任首席裁判。在上世纪末,参加了兵器部门组织的大型国防科技系列电视片《世纪兵戈》创作活动,担任总撰稿,与各方面专家合作,较好完成了任务。此片在央视一频道播出后,反响热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颁奖那年,我刚好七十五岁。当我接过国务院颁发的鲜红获奖证书时,心想,老有所学,才会老有所乐啊。

  通过这段读书学习,更使自己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深深体会到世上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互相联系制约的。有矛就有盾,矛越利,盾越坚。科学发明无止境。深感我们党中央、毛主席抓科技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对我国科学家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科研,由衷敬佩。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加充满信心。


  三、批驳讹传,维护英雄

  有段时间,社会上刮起否定抗美援朝歪风。说中国不该出兵,志愿军没有打赢,邱少云是假的,志愿军180师全军覆没,等等。听到这些讹传,我憋了一肚子气。为了批驳这些谬论,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我读了彭徳怀元帅《我的自述》、杨得志等将军的回忆录、抗美援朝战争史、《一八〇师实战录》,参加编辑《屡创奇迹的六十军》、《不落的将星》(回忆我们军长张祖谅)等书。这两本书中抗美援朝占很大份量。

  通过读书编书使我对这场抗美援朝战争了解更丰富,更全面,使自己感性知识更理性,更深化,于是我也写书作文。

  由于视力障碍,笔尖没准头。写作时常常第二行跑到第一行上面,结果,密密麻麻,自己也看不清写的是什么。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写作一行就用镇纸钢条盖住,这样第二行就不去第一行串门了。就这样,我写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回忆录《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本书用自己在朝鲜战场两年零六个月的经历见闻,叙述一条感悟:抗美援朝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书中歌颂了我们部队涌现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式的英雄,讲述了一八〇师孤军殿后、浴血突围、漂亮打翻身仗的真实故事。针对某些媒体以讹传讹,向浴血勇士泼脏水,写了两篇文章讲述一八〇师殿后、突围、受挫真相,驳斥了所谓全军覆没的讹传。文章在《百年潮》和《国防参考》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均被《作家文摘》转载。网上数万人点击收视。

  由于有对抗美援朝历史长期研究成果作后盾,在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日子里,这些学习成果充分发挥了作用。先后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网、北京市融媒体等传媒的专访,他们都作了专题节目播出。应邀向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学院、环境研究院、武警新兵训练营、军休所等单位作报告多场。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开播第三天,我满怀激情写了观后感,央视网立即用《一封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来信》标题全文播出。央视网发布新闻说,“《跨过鸭绿江》掀起收视热潮,一封来信令人印象深刻”。消息中又摘述了我看电视剧的诸多激动感受。银河悅读网开展影评征文,我撰稿四篇,两篇获金星奖。退休之年,能为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尽微薄之力,觉得对长眠于异国的战友,是一种告慰。 


  四、研读诗词,歌颂辉煌

  从本世纪初,我开始走进古体诗词的艺术宫殿。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尤其是毛主席诗词,让人壮骨气,净灵魂,強精神。

  在室内,借助电脑、音箱,听专家们对诗词的解析和鉴赏。出门或散步,或游泳,就背诵古诗词。背诵的过程,就是理解欣赏的过程。好多诗词,百读不厌。日积月累,《千家诗》,能背诵多半。毛主席诗词可背三十几首。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都可背下来。

  读诗词,逐渐让我懂得了诗词创作特点,弄清平仄格律,也学着写诗填词。歌唱我党、我军、我国的伟大成就和辉煌。十几年,写作千余首。编印一本《咏芳集》,有十几首被收入《中华诗词》和《志愿军诗选》。建党九十周年时,写作的《珠峰颂》,老友王志強写成楷书,军报选送新闻出版总署展览,获得一等奖。建党百年大庆,我创作的四言诗《共产党,像太阳》,920个字。分别在银河悦读网《军休之友》杂志上发表。并在我们军休所庆祝大会上,配字幕和图片,我脱稿背诵,效果甚好。能够用诗歌表达自己对党的热爱之情,感到十分高兴。

  近些年,研读毛主席诗词,从中学习诗人的胸怀、骨气和精神,研究探索诗人的创作艺术。写下心得笔记十多万字。建党百年,我以《走进伟大领袖的诗词世界》为题,读诗词,学党史,强精神。著文一万余字,获得银河悅读网建党百年征文特别奖。


  五、补修文学,笔耕不辍

  感谢儿女们送我几件小玩具:袖珍收音机,智能手机,小度音箱,iPad。使我既可节省用眼,用耳“充电”,又可在字号较大、黑白分明的屏幕上写作。近些年来,我收听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和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系列长篇报告文学。读了《背影》和《古文观止》中许多优秀散文。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写作水平。于是我也习作了几十篇散文。其中有回忆奶奶的慈祥和刚强,父亲的艰辛,母亲的遗训,故乡的美好,人民军队的战友深情。

  也参加了多次征文活动。去年写的《志愿军老兵疫情中的特殊寿宴》在《军休天地》报和网上发布后,反响热烈。今年写的《志愿军女兵永远的春天》、《信仰的力量》、《篆刻在世界屋脊上的青春记忆》都获银河悅读金星奖。


  结束语

  归结多年体会:学习,对于退休者,确实像阳光、空气和水,不可离弃。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可以使人保持活力和良好心态,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对健康有益。

  如果说,退休是人生第二个春天,读书学习,好比是春风春雨。让人长智慧,添乐趣。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补充一句,学到老,活得好。愿与退休朋友共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