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我的心疼,寄给一个在中国乡间等着终老的村妪。

   

   二

   她叫赵秋云,生日在农历八月十八。在乡下人看来很吉利的一个日子。年龄?八十七或者八十八,谁也搞不清,她自己也搞不清,反正就那么老了。

   她是我的外祖母。小小的个子,温柔的性情,眉清目秀的面貌。基于她的糊涂身世,我总一厢情愿把她设想成江南水乡来的女子。

   外祖母老了,她是个找不到娘家的老人。娘家血脉上没有一个亲人,一辈子没尝过“回娘家”的滋味。

   

   三

   骨骼和皮肤之间没有哪怕一丁点肉。血管不再平直地顺着经络运行,而是无序地扭曲着,严重的地方鼓得像蚯蚓;表皮白白的脆脆的,透明得像张玻璃纸,勉为其难地覆着“蚯蚓”和瘦骨。“纸”上麻麻点点的,是曾经的色斑寿斑。手是不敢伸上去的,似乎一触到这“纸”,就会碎成粉末。壮起胆子捏了捏她的四肢,四肢像葡萄根一样枯硬。牙齿几近落光,由于咀嚼受伤,牙龈发炎,下巴变得肥厚光亮,与铜菊般的脸异常不协调。头发大约是在二十年前就白了的,只是没了当年那银子般的清凉光芒。现在它们像一把希拉的枯草,散落在她头颅的后半部---她的前颅倒是有些光亮的,只是头发早已不知不觉间弃它而去。还有那从前温良的眼神,现在也看不到了。现在她的眼珠像木鱼,盯着一个地方不得转动——由于上眼窝的塌陷干枯,和眼角的内收缩,其实她的眼睛比黄豆大不了多少。

   这双眼睛收拢了一世风雨沧桑。现在它累了,不想再看了,造物主展给它的人生画轴已经收尾了。之所以睁着似乎只为一个终点,它知道那个终点近了。若是它偶尔动一动,那是因为它的主人突然心里有点点烦了,那个点到底在哪里呢?

   

   四

   不是亲眼所见,我是断不敢相信,一具血肉丰满的肉体会被岁月烟火整成这幅样子。一副躯壳,一具木乃伊。

   我蹲跪在外祖母面前,外祖母坐在一张发红的竹靠椅上,屁股下是颜色暖昧的青色棉毡,脏旧得已经分不清年月。阳历八月的暑热,正肆无忌惮地侵袭着外祖母的村庄,舅舅家那条同样不出屋的老狗,软怠地趴在屋门口,正热得扯长了脖子,舌头一伸一缩哈哈喘着粗气。屋前不远处池塘边的野树上,知了有一声没一声地叫唤得像断了气。午觉的村民,空调或者电风扇呼呼地响着;不午觉的,则坐在屋巷的通风口上纳凉。暑热涂炭生灵,拿外祖母却是没有办法的。我小心牵起她的衣角数了数,三件,单衣。偏襟盘口的。我摸摸她的手,凉的,居然是。

   我心里一酸,微微一叹,放下。放下温度全无的一双老手、爪子。这双手给过我们多少温暖啊。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全是这双手抱大的。

   这双接纳又送出过蓬勃生机的手,怎么就可以毫无生机了?怎么可以呢?

   

   五

   我犯了一个大错,我忘了眼前这具形容枯槁,状如朽木的肉体还有清醒的神智——我这一放一叹竟是伤着了她。以她心思的细密,她一定敏感地捕捉到了这叹息声里的悲悯——近些年来,她最担心的正是这来自亲人的悲悯。她并不晓得也不承认自己的老,但别人的一个眼神,就足以提醒她的老,她不要这个!

   我悲伤地看见外祖母黄豆大的眼窝窝里,闪过的点点泪花。

   生命力随自然运行,并不畏惧枯萎,如果躯体和灵魂同样老去的话。若是不能呢?若是枯萎的躯体盛不下丰满的灵魂,那种无处安放的受挤压的痛,与谁言说?怎么言说?

   难怪大画家吴冠中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痛彻心扉地谈及“人老心不老”的生命大痛。想想,眼见枯骨衰败零落,骸骨无存,雄心犹在,那是多么的悲壮痛楚。这样的悲楚于生命本身,原是无解药的,刻骨铭心啊。总是有太多的生之痛,我们于天地间找不到解药。

   在大自然的铁律面前,我们不得不低头,承认人的渺小。再伟大的灵魂,终了也斗不过那肉造的居所。没人找得到永远的居所,冰冷的石头造的屋子,居然比温润的血肉造的屋子在大地上待得更久。

   我扭过头去,看外祖母左边的狗,看她右边长长的杉木条子,就是不看她。就是装作没看到她那浊重的泪花。狗已经透够了凉,已经睡着了。杉木条子很粗糙,上面有很多的小木刺,我想象自己的手捏着它会被扎伤,但这是无所谓的,反正它扎伤不了外祖母的手。那双手已经无知无觉了,使劲捏它也不晓得痛了。

   杉木条子比人高,比外祖母高。说不清哪一天开始,它成了她须臾不离的随身之物——外祖母总是拄着它,在屋里一步步打着转转,消磨这人生余下的可有可无的时光。

   我记得在很多年里,外祖母总是把姨娘从井冈山买下来的拐棍扔在一边,而情愿净手打着颤颤,迈着粽子般的小脚走过她自己的日子。那拐棍曾经让她有些不快,我又不老。买这干吗?她怏怏地说。后来,她不得不要有所倚仗了,拐棍却找不到了。

   也罢,实话说,在乡下,老人用拐棍也是众人眼里的奢侈,不合适的。老人们用的是竹棍子。笔直笔直的,一根小竹子,在手里操久了,竟也光滑可人,看着顺眼舒服。

   但外祖母居然连小竹棍也没有,居然用粗糙的杉木条子。想是她烘火做饭时,自己在柴火堆里留心捡出来的。

   我的手里没有杉木条子,杉木条子在外祖母手上,但我总是免不了被它扎着,我,疼得不得了。

   

   六

   外祖母轰然老去,我不得不有所警醒。

   仔细观察自己的肌体,真的很好。饱满、光泽、有弹性。没有一点多余。青色的血管布在雪白的皮肤下,清晰又透明,热血在那里汩汩地流。体温不高不低,摸上去自然美好。头发浓密,不是想象中的黑,但绝对闪着光泽。眼神不够亮,但蓄着些知性的力量。

   我就住在这具肌体里面,我的外祖母也有一部分住在这具肌体里面,但因了其他部分的掺融,外祖母不可能是我,我也不再是外祖母。

   我轻轻一叹,叹过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事实就是,那具制造过我生命之源的肌体,也曾经如此这般饱满过,光亮过,有弹性过。那头发甚至比我的还黑亮过,那眼神曾经比我美丽过。就是那具肌体,在我未曾留意的时光里轰然老去。等我终于留意到了时,一切,已经不再。只有那黄豆眼里的泪花,千斤万斤重地提醒说,看看吧,记住吧,我的现在就是你的将来。

   是的,由不得我愿是不愿,我的将来就是那个样子。确切地说,我的灵魂居所,将来就是那个样子——外祖母现在的样子。

   那么,在当下,此刻,我的居所真的完好无损吗?当然不是,我再仔细观察,肌肤的确不错,但裸露的部分已经有了色斑。额头不经意间看到皱纹,岁月在上面留下画痕。头上长发早已不再,多年来总是短发示人,原因是嫌它长得太慢。眼神不再单纯,除了知性和自信,还有经过一些世事后的沧桑。口腔里有一颗牙,一年前出现了一个洞。

   漏风漏雨了吧,这居所已经开始?

   那么灵魂呢?她还年轻着吧,是的,她年轻。认识她的人说她比她的居所年轻有五岁。她也认可这种说法,但这又怎样呢?我写小说,写到修车,就羞羞答答问人家。小汽车有几个轮子?写到月亮,就漫不经心问同事,月亮是从东边升起还是从西边升起?笨透了不是?我已经,灵光不再。

   哦,一个人的老去,原来不是轰然一声的。它是慢慢的,寂无声息的,连贯的,不由自主的,点点滴滴的。须得暂时停下往前的步子,才能看得到。心思再细密些的,甚至于听得到。

   天,我们从岁月那头揣过来的青春肌体,我们东奔西忙,喂吃喂喝,伺候着的亮丽居所却总是自顾地一步步弃我们而去,能甘心吗,我们?

   

   七

   外祖母是不甘心的,这从她最初对待拐杖的态度可见一斑。她不愿看到更不愿听到自己的老去。

   那次,她八十岁生日,祖孙四代围了两桌。她心情爽透了。吹生日蜡烛时,她朗朗地、半是期待半是叮嘱地说,我还年轻着呐。九十岁时我要更大的蛋糕。一百岁时,我还要自己吹生日蜡烛。

   如果你由此认定我外祖母是个多言的村妪,错了!她从来都是一个寡言女子。但在自己的寿命问题上,她必须郑重发言。那是一种生命态度,含糊不得。

   她很清楚这一点。

   我也很清楚这一点。我记得那回在外祖母的乐观期许下,我很不人道地想的是:九十岁时,您老还能在吗?请原谅我这豁达的悲观。

   后来的日子,外祖母在这种生命态度指导下,尴尬地活在了等待终老的门槛内外。

   一方面,她加紧了对身后事的操办。“老屋”(乡下对寿棺的俗称)是五十几岁就弄好了的。但“灯心草”(乡下老人过世后用来垫棺用)现在不好弄了。姨娘好不容易弄了几次。她总是嫌少,怕到那边去“困不舒服”。那寿衣寿被也是有讲究的,只能单数不能双数。和村里的老太太坐一块儿,这些都是聊天的重要内容。哪个置办好了,全了。那是真让人羡慕得紧。终于有一天,外祖母对这些都满意了,每回母亲和姨娘回去,她就装作不经意地小声说,在我床边第二个箱子里头哈。问什么在箱子里?她含糊地答,那些东西嘛。

   另一方面,外祖母本能地抗拒着终老的到来。她总是抱怨自己腿脚不便,很奇怪为什么现在力气没早几年够用了,手脚总是打软,说完她就说自己是生什么病了,希望儿女们能送自己去治病。她说这些的时候,可是轻言细语的,一辈子,她极少大声说话,这点,她没变。变的是唠叨了。唠叨的主题是自己的健康。日子久了,儿女们不胜其烦,皱着眉说,你哪有咋个病嗦,是老得这个样子,老了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嘛。外祖母听不得老,一听就炸开了嗓门,突兀地叫,老老老,什么老,我比隔壁秋生他娘还年轻几岁的,咋个人家就比我好呢?咋个人家就吃得行得歇得呢?叫完了,嘎然而止,回到沉默。

   儿女们回报她的是更大的沉默。

   外祖母眼里头只有比她岁数大却不显老的。她看不到那些比她小,却早已死去骨头在土里都打了鼓的。

   我的亲人们都在背后这样说。

   我却心疼得紧,我晓得这是一个风烛残年的生命对人世的必然留恋。我晓得外祖母其实是怕死,谁不怕死呢?

   我安慰不了她,安慰不了一颗孤独的将要终老的灵魂,我甚至,听着她突兀的喊叫而疼得安慰不了自己。最要命的是,我知道,从此,我更不能期望来自外祖母的慰籍。

   

   八

   但是,在我的生命旅途上,外祖母给予我的慰籍却是岁月不湮灭的。

   我小时候大概是调皮得过分的。以致我的父亲总是难以容忍——他免不了有要把我拎到水塘里淹死的行为。被父亲拎在手上的恐惧这真是很难启齿的感受——我想世界末日不过如此吧。而这样的惊惧总是由我的外祖母,一个小脚女人来抚平。她总是在我落水前及时赶到。难得的耍一次丈母娘的威风---她尖叫着冲过来抢下我,然后对着女婿喊,你要浸死她不如先浸死我好了。

   我当时是那么小,小到根本不晓得外祖母意味着什么,我甚至搞不清她和母亲的关系,但这有什么要紧呢。反正我犯事后,总是于世间有了一个呵护吧?平日里外祖母并不住我家的,所以我眼里的“外婆”是个陌生人。我总是糊里糊涂地琢磨,怎么生命里凭空就有了个“外婆”?总之,我对于她在情感上是怯怯的,我连她递过来的米果子都不敢吃。一定要塞过来,我就哇哇大哭。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反正我被拎着往水塘里去的时候,唯一盼望听到的就是这个陌生的她的大呼小叫。也只有她能这样失态地呼叫而来。

   太奇怪了,为什么全村只有这个女人敢来救我呢?我太小,不解世事。不能掂出血亲生命关联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太过强大,以至于我们要在人世间花太长的时间,走太长的路才称量得出来。

   我恋爱了,遭遇到强大的阻力。我愁眉苦脸,以泪洗面,想找个地方哭泣。想来想去只有外祖母家,我背起包去了。

   我无助地望着外祖母,不说话,只流泪。外祖母慈爱地望着我,抚着我的手,也不说话。好半天一声轻喊“好崽”温温暖暖地,就把我心中积郁的冰霜全化了。她没文化,不会讲太多的话,只会喊“好崽”两个字,那热力却胜过太阳。

   那段日子,外祖母的亲唤成了我恋爱胜利的动力源泉。

   我就这么跌跌撞撞地在外祖母的呵护下成人了。终于,我的生命强大起来,不再有需要外祖母慰籍的时候。由于文化的差异,成人后的我不自觉地把寻求慰藉转向了其他生命。我总是籍着别的生命来依恋这个世界,父母、男人、孩子、朋友。没有外祖母。

   我在精神上,把外祖母开除了。一个生命强大起来,另一个生命衰零下去。这就是代谢,外祖母在我的世界里渐行渐远,只留下一个寂然的背影让我偶尔回望……

   现在,当我反过来想给外祖母慰籍却无法给予时,(死神的力量是那样蛮横无敌,以至于生命相互间束手无策只能茫然相对)却悲哀的发现,其实我后来得到过的任何慰籍,都不曾有外祖母给予过的那样温暖强大,刻骨铭心。这个世界,有些体验原是无法重复的。

  看着在屋门前木然枯坐,打发一天又一天残余光景的外祖母,宿命般的,一种薄凉渐渐弥漫周身。从前那像冰雪中火炉般的慰籍,今生今世,我是无法再拥有了。而且我的生命注定也会有一段慰籍不再,寂然走过的日子。

   我们谁也逃不过那段日子。

   好在,我有幸得到过。

   

   九

   终于有一天,秋天,一个太阳缱绻的日子,外祖母承认自己是怕死的了。

   没人注意到,外祖母是何时起不再唠叨了。她总是沉沉默默的,沉在一种谁也猜不透的安静里。这是一种独立遗世的状态,屈日及于躯体衰败的外祖母无可奈何地退出了俗常的生活,猪草垛不动了,衣服洗不动了,扫帚拿不稳了,屋门也出不去了。她的时光因为空无内容而显得漫长空虚。她颠颠倒倒总是搞不清早饭和晚饭的时间。她存在着,但她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周围其他生命的空间里已经没有她的位置,谁也不再有需要她的时候,就连她的女儿,也麻木地说,她是过一天是一天了。每一个后代来到跟前,她照样喃喃地喊得出名字,她从不会像有些老人一样会搞错他们。但喊完名字后,她期许中的天伦之乐没有出现,他们望着她,怜悯地喊一声“外婆”就离开了。他们都有自己的世界,只把一个老人抛在时光的角落里,任由死神在她耳边呢喃不断。

   外祖母就在这安静中获得了大智慧,她的躯壳是安静的,但她的心神却总是在忙于考虑死神的提问,不曾安静。

   她找到了答案。

   有一天,外祖母把我母亲喊到身边,喃喃地说,早几年里,我的确对那个事是有怕的,但而今,我不怕了,而今我想通了,这就好比是来做了一回客,迟早是要回去的。这样动不得了,还不如早回去好了,省得给你们添麻烦。

   面对躯体的困扰,外祖母不想再折腾了,她平和下来,无奈地道出这样的话。我听来如释重负,我不怕外祖母的放弃,我最怕的是外祖母的不甘心。心甘不了就是苦的,我不忍她末了揣着苦涩离世。

   谁都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谁都担心这一天真的会到来。去年冬天奇冷,我的亲人担心她熬不过去,她挺过来了。今年夏天奇热,我的亲人又担心她熬不过去,她又挺过来了。但秋天来到的时候,外祖母突然说她想通了。

   外祖母心平气和让我想要流泪,无力守住亲人生命的哀伤在我心头萦绕不散,为什么我们深爱着的人,同时也就是离去的人?想回老家拥住外祖母大哭一场,却又生怕吓着老人,做梦最怕梦见她,因为有说法,梦都是反着来做的。

   外祖母已经连起床都很困难了,每天早上要在床上来回滚动,挣几个回合才能攒劲起来,身上没了血肉,没有热量,怕冷。穿了很多衣服,偏襟盘扣根本扣不上,手上没力气,够不过去。舅舅承担了给她睡前醒后脱衣穿衣的任务。村里人都说,这个老人最后就是老死去的,她太老了。

   母亲跑去说,你起不得床早上就多睡一会儿,外祖母不答应,嘟嘟囔囔还嘴说,不行,我一定要每天下力坚持起来,不然的话,也许就瘫在铺上起不得了,那多麻烦,害你们呢。

   澡还是要洗的,这个活儿,由我母亲承当。把她抱到澡盆子里,然后回避。因为当娘的怕羞,死活不让女儿看到油尽灯枯的躯体,不,是躯壳。

   也许这是一个老女人能够守住的最后一点尊严了?外祖母为这点尊严付出了代价,她在澡盆子里滑了一跤,额上跌出一个大包,腰部也挫伤了。

   这样,她可怜巴巴地躺在床上几十天都动弹不得,她喃喃细语问旁人,咋个搞得,还真是不经摔了?

   

   十

   罗丹有具泥塑《丑之美》《美丽的老宫女》,把衰老表现得哀艳,惨痛而残酷。罗丹说:“在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对此说法,当我用写作者的眼睛看世界时,我认同。把视野收小来,当我用外孙女的眼睛看外祖母时,我无法认同。

   活生生面对一个亲人的老丑零落,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毫不客气地说,我最怕看到外祖母傻木木地坐在屋门口的样子了,那副样子总容易让我生出声讨人生意义的莫名哀伤,看多了,就连哀伤也没了,空惆怅……

   我必须分身出来,以一个作者的姿态追问外祖母的人生意义。若于外祖母的不善言谈,我的追问也是寂然无声的。我总是坐在她的对面,一言不发,她总是坐在我的对面,一言不发。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与一个寂然衰零的女子。就那么坐着,没有一句对话,像一株花树上次第排列的两朵花儿,一朵开着,一朵谢了。这开着的看到那落红的凄艳,悲切地想,有什么意义呢?她把谢幕的时间拉得太长了,长到人生舞台上的春欢秋悲,竟已在时间的卷帘后模糊一片。

   

   十一

   不知出于怎样的机缘,外祖母其实系统地跟我提说过自己的悲欢。那可能是她对后人绝无仅有的一次长谈。也许冥冥中她是知道,我迟早有一天会为她写些什么吧?

   我依稀记得当年倚在竹床边聊天的情景。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乡下的房子窗户又高又小,房间里阴凉薄暗。太阳兀自在屋外走动,酷热吞没了一切声息。我因为恋爱不顺又一次去撒娇于她。没有任何预兆地,素来少言少语的她拉开了话闸。我不明白,她出于什么动机要说那么多话。但显然那番长谈打动了我,当时我没想过为她写一些字,只是没想到这些字来得这么晚。它们在路上慢慢腾腾走了十五年,但总算是来了。

   我找到了,1988年8月8日,晴,周一。我有一篇六百来字的日记是为外祖母写的。从她三岁做丫头记起,笼统地记了她的一生。在外祖母不可靠的记忆中,她三岁左右从上海一带卖到江西腹地一大户人家当丫头。后来她出嫁了,碰到了一个恶婆婆,接下来闹分家,除了一对水桶什么也没有得到。那对水桶,桶箍是松的,有多少水漏多少水。家里徒有四壁,她整天对着这对水桶哭得泪水涟涟。她一生连产带流怀过十五个孩子。但千辛万苦救活下来的只有三个。她老公忠厚老实,却在中年头上撒手西去,她的三个孩子都是高中毕业,在乡下十分难得,读书的钱是她起早贪黑流血流汗种菜卖油果换来的。她万不得已再嫁了,结了十来多年的老伴又先她而去,素来胆小怕事的她顶住种种乡俗压力,力主厚葬,只因为“他这十多年为我们家出了多少力哟!”……再后来,她就寂寥地坐在屋门前,看太阳出了又落了,看风雨来了又走了。

   有意义吗?这吃苦受累的一生?

   我不敢回答,生命的意义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涵括的,我只知道,我,就是外祖母的意义之一。除此,我不能再去追问那些恒古至今经不得问的问题。

   只是,外祖母在时光的边边角角之中那落寞的坐姿,似乎坐穿了个体生命的人生底蕴,所谓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个漏洞里点点滴滴跑冒滴漏着……

   我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用积极的心态来兜补这个洞。我要意义和价值,我要让它们能够托起我,像外祖母曾经那般和现在这般,顽强地活下去……

   有一天我也会老,你也会,我们都会。

   这些字,不是写给外祖母看的,只写给不小心碰到的你看。别想太多,我们只管活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