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离开母校已有53个年头了,这53个春秋不仅跨越了两个世纪,也使我完成了从青春到老年的人生转折。头发白了,皱纹深了,眼睛花了……许多经历在记忆中模糊了。然而,无论何时何地,抹不去的是我青春时代的记忆,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期,而这个最美好的时期,恰恰是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646班度过的!

  今天,在这里我用看平常人的心态来写恩师的平常事,旨在彰显在恩师的诸多光环中,看到他亲切的、平易近人的一面。


  一   初识张老师

  岁月洗去了我青春的年华,但洗不去我心中对恩师深深的思念。

  我1964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编64届6班,全班30名同学。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走进教室第一眼看到黑板上写着几个清晰的楷书字:北大毕业生张锦池, 同学们互相望了望,不知谁说了句:哇,北大的,高材生吧?也就在这时,走进来一位有些清瘦的青年老师,他好像听到了同学们议论,走上讲坛,目光瞟了一下全班同学,微笑着说:我不是高材生,我是北大毕业生……他转身看着黑板,念到:

  北大毕业生张锦池,回过头来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由我给你们讲【文选与写作】课。

  我考上大学中文系,充满了美丽的幻想。觉得,大学教师一定是仪表威严,自有风度,神情稳重,知识渊博的先生;眼前这位好像还是北大学生的样子,并且说着一口带有浓重上海音韵的普通话。——原来他毕业就分到哈尔滨师范大学。

  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同学们觉得这位班主任老师好像我们班30名同学的大哥哥,是我们班的“头”。作为班主任,他和我们一起开班会,一起过团的组织生活,课间操还一起跳集体舞。他喜欢我们的单纯,原谅我们的任性。一句话,他不仅理解我们,而且读懂了我们!他对我们班30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并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如果谁有个头痛感冒,他更是跑前跑后,一直到康复上课为止。30名同学的生日,他都牢记在心。哪个同学饭票不够用了,他都自掏腰包相助。每逢班会,他都是和大家说:我这个班主任哪里做的不好,你们提出来,也可以批评我……

  但是,上课,他是一脸严肃,要求大家做到的,决不允许懈怠和马虎。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正是处在风云年代的开始阶段,张老师不止一次和我们说:年轻人是团火,激进、易燃,但缺乏冷静和思考……现在想起他的话,觉得一生受益。那时,那种疯狂,那种激昂,貌似从北京传到哈尔滨。那种过激的狂热,大字块、大字报也出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一些老教授、青年学者,包括我们的班主任,一夜之间成了我们的对立面!——真的证实了张老师的话,年青人唯一缺了冷静和思考。

  他在给我们讲课时旁征博引,分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人物性格社会背景,我们认识了西方社会,看到了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我们班没有一个人把张老师同封资修联系在一起!

  张老师被隔离审查,据说是因为家庭背景,他被安排打掃楼道,清理厕所,同学们看了很心酸,而他,为了不影响我们也故意不和同学们接触。但有一次,我终生难忘:我当时是哈尔滨大专院校去北京参加会议的代表,张老师得到消息,偷偷找到我,他把食堂饭票兑换成现金塞给我,说:学生没有收入,出门在外要用钱。我当时执意不肯接受!因为他被隔离审查后已不开工资,每月只给生活费(饭票)。他说,家里给你的钱是学费,没有多余,带上吧,都说穷家富路……我至今想起那场景还是热泪在眼里打转。

  张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的师生感情似乎是兄弟姐妹情谊,初识张老师,就是我们这些离家在外的同学们心中的一团燃烧着的火,温暖着646班这个群体。


  二   才高八斗的张教授

  张老师给我们开的课是【文选与写作】,课没讲之前,老师给我们开列了古今中外的代表作品名单,让我们不仅要看,还要写出读后心得体会,交老师阅后,再开始讲课。

  我们按着老师的要求做了,先找到书,认真读,写了读书笔记,送到老师那里。几天后他把同学们写的心得体会文章,分为欧美、前苏联、国内三个板块,归纳总结后,开始文选作品的讲座。

  他让同学们读欧美的文学作品,谈读后感想,让大家讨论。总结时,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了:野蛮、虚伪、残忍、拜金、缺少人性……这样的词或词组。同学们一下联想到读过的书:《雾都孤儿》,《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

  《项链》等等……大家明白,那些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作品描写的越真实,越是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对前苏联的作品,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几个字是:贫困、斗争、志向、衞国……大家马上联想到:《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谈到国内,黑板的几个字是:封建、愚眛、落后、挣扎……大家联想到读过的《激流三部曲》,《莎菲女士日记》……等等。

  张老师开始讲课时,他把我们看过的书,写下的读后感,综合起来,分析国内外历史、社会、人性。我们一下懂得了二十世纪前后西方国家的现状,在书里,作家的笔下淋漓尽致的写出了那时的社会实况。  通过文选课的读、写和老师的讲授,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认识到西方世界的所谓文明。通过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这一代年青人热爱今天祖国的感情。

  记得有一次,我突发奇想,大胆的向张老师问起北大文学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他想了想说:通过这次名著阅读,我看到了你们的分析能力和北大的学生差距不大,但,提出问题的很少!北大的学生善于思考,他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不断地向老师寻根问底。

  开始,我对老师的这番话还不太理解,心里想,学生怎么会难为自己的老师呢?后来我慢慢的懂得了,学习中发现问题是对填鸭式学习的深层次理解,说明对学到的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是认识的进步。是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中文系大学生都有个作家梦,写作课好像是开启文学殿堂的钥匙。张老师的【文选与写作】在开讲的同时,提出广览古今中外的名著,好像是写作的导引;读后的写作,要求我们不局限书本,放开视野,写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都把它变成自己的文章,然后交给老师阅。我那时想,我的文稿拿回来,一定像中小学时那样,改的满篇红笔!文稿发回来,竟然一字未动!老师讲评时,我们惊讶的发现,提到的共性不足之处,我们都有!至于文章的写法、立意、描写、叙述、结构安排,以及文学手段的运用,总结的清清楚楚,恰如其份,准确到每个同学都心服口服!

  对文章的修改,张老师有一句口头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记得在读大二时,我在《学报》上发表过一篇《青春的脚步》的文章,初稿请老师斧正,他看后提出了修改意见,我改了。又请老师看时,他还是指出了不足之处,并让我不要急于求成。

  针对同学们对文章修改缺乏兴趣,不愿意下功夫的毛病,老师别出心裁地给我们讲了一个很有生活、又耐人寻味的趣事。他说,你们看看旧版《辞海》,对“文章”这一词条,是这么解释的:“绘图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脸皮,青、赤、白均有,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古今中外,许多女同志都是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这里说的"文章"是指女同志们为自己的脸蛋化妆。你看吧,她们每天晨起梳妆,对照镜子,用化妆品在脸上反复的"揣摩"(涂抹),再用胭脂、唇膏等精心在"文章"(脸上)润色。这还不算,还要用精制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作文的题纲。)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 (指单眼)修改成"双括号"(双眼皮)不可。你们看,这是何等的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脸蛋),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出类拔萃,成为“真由美"(真优美),不在“修”字上下一番功夫行吗?

  我那篇《青春的脚步》文章又几经修改,在学校的《学报》上发表后,反映很好。

  多年之后,我在想,我能写点东西,能搞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做出点贡献,张老师永远是我的恩师,这传道授业解惑之情一直伴我终生。


  三   学富五车张先生

  先生真的只给我们这个班当了四年班主任。我想,是那个特殊的岁月里,老师因家庭的历史问题,被隔离,被审查,竟然与我们学校里的有造诣,有专著的学者、教授、专家这些“牛鬼蛇神”,“学术权威”一起掃楼道、清厕所,经受了“批判”、“专政”的特殊的遭遇,而耽误了做学问的大好光阴!

  当乌云散去之后,恩师一连出版了《红楼梦十二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两部专著。我们惊讶,他却调侃自己似的说,在那些日子里,我也在“上学”,那些权威教授真是“神”,他们教了我很多知识,只是对不起你们,给你们上课时间太少了……

  我们毕业后,都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但大家在不同的地域都和老师保持联系。不久又得知,先生又先后出版了《西游记概论》,《西游记考证》,《红楼考论》,《中国古典小说详解》等多部专著,震撼了学术界。到了1980年,先生又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版的注释者和审定者;同时还兼任中国红学会副会长、红学会专刊编委……

  我们毕业已经几十年了,多少往事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记忆,但恩师张锦池先生我们谁也没有忘记。646班每次集会都要请先生参加。

  当毕业28年后,在庆祝哈尔滨师范大学建校45周年之际,646班30名同窗学友编写了《校园内外的回忆》一书,先生为这本书题写了序言。我们把有恩师手迹的这本书献给了母校。

  在校庆的那一天,已是满头银丝的恩师仍然以班主任身份,率领30名弟子,参加大会。这一幕让我们热泪盈眶,让与会师生羡慕不已!这些都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恩师生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9年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

  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一等奖;

  ……

  现在,先生已经作古,恨时间匆匆,流年逝水,岁月无情,再也无法见到恩师!但先生留下的著作,在我们心里永远是不朽的丰碑!

  谨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献上对张锦池先生的怀念,愿恩师在天国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