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贯彻双百方针之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向科技高峰攀登的今天,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学却产生了一种偏见,他们总认为:只有局限在课内中,靠死读书,读死书,才是登上书山的惟一途径。殊不知,欲登书山,课外有路。

我国是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文化丰富,历史悠久,倘若拿课内所学的知识比之于人类已积累起来的知识宝库,比之于蕴藏在广大人民中的聪明智慧,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们应该多学点课外知识。至于怎能样学?这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的规定。凡益于我们身心健康、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激发人奋勇向上的事,都可学可做。例如:读书、看戏、听音乐,文学艺术欣赏、实地参观访问等,具体项目要看各人的兴趣和客观条件而定。

在此我想谈点读书的好处,读好书,可以增智慧,长知识、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操,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好学,可以使人深思,使人深邃,一个人知识面广了,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增强了。古今中外的好书都是前人积年累月,甚至是穷毕生之精力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别人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劳动,所凝炼成的精华,我们在短时间内就能读完,吸收不少养分,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啊!

各门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也好,或是理工科也好,都有它的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是我们提高和充实自己,使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有效方法。知识有用就是力量,知识积累愈多,便愈能干革命,畅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门知识间既有分工又有联系,课外阅读和自己所学书籍有关联固然好,即使阅读和自己不直接有关的其它书籍也能开眼界,长见闻,使人耳聪目明,触类旁通,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都大有好处。总之,“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凡有所学,对我们都大有教益。

     也许有人怀疑我以上所言,叫我拿出具体事实来,那么我可以告诉他们一个趣事。

前不久有个叫陈纪胜的人要出差到哈市买药,因事急来不及告诉在地里干活的妻子,就写了一个字条留在家里。其子放学后看过纸条,慌忙叫回在地里劳动的妈妈,并说:“爸爸有病上医院了。”等到其妈往其父所在单位一问,才知道儿子是把出差的“差chai”字错念成“差cha”字,以至造成一场虚惊。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像把“既生瑜,何生亮,”理解成周瑜是姓纪的生,诸葛亮是姓何的生的。把单(shan)雄信说成是单(dan)雄信来的人有很多,可见只啃书本,不愿接触实际,不愿博览群书的害处之大了。

至于开扩眼界,我想除多读书以外,还要多向群众学习——虚心地学,用心地学。毛主席说:每个乡村城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已之短。

其次,利用课外时间听音乐,看电影,参观访问等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它们能使你做到胸襟开阔,气宇恢宏,启发人遐想深思。

再者,就是我们不仅要博览群书做有心人,而且要勤笔勉思,遇到好的文章或语言的精华,我们不妨把它抄下来,归纳整理一下。这样即能提高锤炼句子精华的能力,又对我们今后写文章大有裨益。

当然,课外有路毕竟是“课外”的,要搞得适当,“一曝十寒”当然不好,让课外喧宾夺主影响正常的学习更是不对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做出妥善的安排。

宋人刘克庄曾在《卜算子》一词中写道:“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工不惜花,百种千般巧……,,在书籍的园地里,正是“百种千般巧”的时候,让我们在知识的太空中像云鹏那样穿云雾,览众山吧!以“滴水穿顽石,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恒心架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吧,新的火花,新的创造,新的意境就在我们的眼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