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我离开宣传文艺战线已经近20年了,对昔日工作过的地方,我的心中满是丝缕交织的牵念,这种牵念大都模糊地附着于对一些人的怀念和对一段生活的回忆,从未深刻触及深藏在记忆里的细节。只是当我把自己的胸膛完全裸露于夜深人静时,才发现那些一直深藏在我记忆深处的日子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在宣传战线21年结交的那些领导同事们,印象最深的当数孙德义老师了。

       孙德义是如何从农村走出当上乡村教师,又从乡村走出到公社广播站当记者,后又到县广播局当编辑的过程,我过去知之甚少。我和他老人家认识还是在我到宣传部工作前后的那些岁月。1983年我当时还在寿山向阳村,我写的两篇散文《以身许国振兴中华》《连心桥》分别在《省电台》《黑龙江日报》发表并获奖后, 接到了孙德义老师的通知,让我到县武装部会议室参加全县通讯员培训会,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孙德义老师,他当时是县委宣传部新闻报道组组长,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清瘦而精神矍铄,慈眉善目,颇有学者风范,但目光敏锐,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颇具洞彻底蕴的睿智、灵气和底气。

       孙德义的官衔挺多,新闻组长、文联秘书长、副主席、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副主任、工商局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局长等,当说起这些官衔的时候,人们大都知之不多,但你说起孙老师,业内人士是尽人皆知。我常想:叫他孙老师,不仅是指他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师,更大意义上是指他在为人处世、学识业绩等方面值得学习、是能够给大家带来正确知识和指导能力堪为师表的人。在这一点上,我和他共事多年深有感触。


       德艺双馨

       我于1984年参加工作在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当时部内设有二室、二组,共12人,新闻报道组的组长就是孙德义老师也就是我的顶头上司,因为自己是出了校门进机关,没有社会背景和工作阅历,所以经常向孙老师请教工作生活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问题,总能在他那里得到正确的答案。为人师者:首在身体力行,德艺双馨;要在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孙老师在这些方面做得都很好。他经常给我说的话就是“在领导面前要取得信任,在同事面前要争得支持,在工作面前要勇挑重担,遇到事情不能轻率表态,不能脱离群众”。当时,孙德义还有一个职务就是延寿县文联首任秘书长,因为我和德文同志新来乍到情况不熟,县委常委、王生怀部长仍安排他兼任我们新闻组的组长。为了尽快把我们领上道,孙老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我们下去采访,先后采访了城乡个体养殖专业大户、鞋厂、印刷厂等企业,短短的时间内,我们踏遍了城乡各地,采写了许多单位和个人的事迹材料,然后他把采访的素材分摊给我们写,由他修改后再邮往报刊电台对上进行报道;其次,是落实《通讯组岗位责任制》,首创了新闻干事取消坐班制,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第三,召开全县新闻工作会议,对骨干通讯员建档立卡,入户走访,全员培训,并制定任务指标,规定全县全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不少于300篇,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因为这些制度、请示、总结、汇报材料都是孙老师起草,再经我手誊写后才油(铅)印出来发布,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印象中他送给我的第一本书就是黑龙江日报通讯《新闻采访》,被我一直收藏至今。令我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是孙老师对事物见解的独到和独特鲜明的个性以及妙笔生花的本领,那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写总结规划,不是用某某年总结规划,而是写《回顾、瞻望、希翼——某某年工作总结暨某某年工作要点》;写看《焦裕禄》电影的观后感,他用的题目是《魂兮归来》,他为《绿茵》文学报、《蚂蜒河》文学社创刊写的刊首语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就连他退休后做三缘广告部户外广告招商活动的广告词《业务广及天地人,信息告之你我他》都写得文采飞扬……。每每看到孙德义老师这些别出心裁、见解独到的文章,我都是奉为至宝,手录笔抄,反复阅读,回味无穷。

        孙老师为官多年,政绩斐然,但他最引以为自豪的还是在文联工作的那些日子,诚哉斯言!文联从无到有,横空出世,文艺作品和创作队伍从小到大,到斐声文坛,孙德义老师是功不可没的,从创办《绿茵》文学报,到《延寿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资料收集;从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到各种文艺社团诸如《蚂蜒河》《蒲公英》《红烛》文学社等等雨后春笋般的迭出,都说明孙德义老师在负责文联工作期间,延寿县的文艺创作活动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亲手打造了一支文学劲旅,创作出了一大批的文学艺术精品,形成了“一县多群多品”的繁荣局面。


       得意不乐意

       有些人喜欢给孙老师送绰号,比如:“孙不乐意”“孙三口”等,这些外号无不彰显出孙老师独特鲜明的个性以及亲和力。先说“孙不乐意”,这个绰号源出于“德义得意”的谐音,但和“得意”恰恰相反,孙老师前半生是在风雨坎坷中度过的,不仅在工作中波谲云诡,起伏跌宕,就是在感情生活上也是风生水起,一波三折,他幼年家境贫寒,又是色盲,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的缘故,没有很好的完成学业,以他当时的学习成绩,完全可以考入高等学府。后又从边劳动边待业整整一年的生产队里走出来,成为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参加工作后也是迭经变故,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逼迫“焚书”,后又被扣上“反动分子”的帽子,造反派用比斗地主还狠的方式来对付他,将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还把他关押进为“牛鬼蛇神”专门准备的“牛棚”, 后来又到农村“插队落户”,成为被劳动改造的对象,受到为期十三年的“教育”工作,才开始到华炉公社做一名新闻干事。没日没夜的下乡写作,就是调动到县广播科工作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还有一件更为滑稽可笑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就是1985年的一天,县委常委会研究干部:他由县文联秘书长“晋升”为县文联副主席,那时单位有个惯例,大凡晋升涨工资者都要请大家到饭店“啜”一顿以示祝贺,当他欢天喜地张罗请客时,政协李主任来了提醒他:“你要整清楚由秘书长到副主席,是不是真的‘晋升’了”,他如梦初醒,到组织部一打听才知道,他是从副科级“提拔”到副科级,称呼虽然好听,也不过是裤衩改乳罩罢了,他一气之下甩袖子就走,当然,请客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平时,孙老师喜欢和命运开玩笑,但命运却从来不跟他闹着玩,试想,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得意”可言?!在感情的世界里,孙老师也是阻折丛生,尝尽沧桑的味道。他的感情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并没有多少幸福可言,他因为年少时对感情懵懂,曾经失去可能会成为“真爱”的恋人,及至等到了“真爱”,又因政治环境所迫还有其他因素,不得不和爱人分手,爱人三十多岁就撒手人寰,那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后又因“慌不择路,饥不择食,没经怎么考虑,就匆匆忙忙”地和一向志不合道不同的人结合,刚刚在“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又走进了“大革文化命”的感情怪圈,我想也就是这样的“命”把他“革”成了“孙不乐意”。但是,就此说明孙老师总“不乐意”是有失公允的,其实孙老师的心里是有着自己的“三观”并且守贞不渝,那就是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对亲朋好友的义气与关爱以及对中华民族崛起的强烈期盼,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爱”,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理想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说,孙德义是一个忠诚务实的人,更是一个拥有诗意世界的人。有人说: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有六种,即:洋溢在容颜上的自信;融化在血液里的骨气;打造进灵魂中的信念;蕴藏在心底里的梦想;丰盈在大脑中的知识;父母给予的好身体。人生的辉煌密码是把这些财富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使相互间发生正能量反应,进而把无形财富变成有形资产。设若你有缘和孙德义老师结识,你就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他已经把这一切财富尽收眼底。

       再说说孙老师的绰号“孙三口”,就是说他喝酒有个特色,无论是多大的酒杯还是多小的酒杯,他都是分三口喝下。孙老师的乐于助人、热情好客是名闻遐迩的,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经济拮据、举目无亲又没成家,经常吃食堂饭,孙老师怕我在外吃不好,总是带我到他家吃饭,把我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让我有一个家的感觉,在“家”中我时常看到一些同事朋友工作之余总喜欢团聚他家中,一直饮宴到夜深方才离去,有的甚至干脆住在他的家里,他总是给你宾至如归的感觉。农村来的新闻文学爱好者给他送稿件,向他请教创作中的问题,他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一些作者就是在他一手扶持下才走向创作之路的。教导之余,他不忘请这些农村人到餐馆去“啜”上一顿。当然,在他的宴会上也经常有高朋满座的时候,因为孙老师喝酒总是分三口,彰显个性特点,所以,个别领导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孙三口”,有次,一位和他特别要好的主管县长劝酒的时候,想“戏耍”他一下,说:“孙子,整它三口”,孙老师知道这位领导在拿他的“姓”戏弄他,他假装没有听清楚,说:“你说什么,请再说一遍”?主管县长不知是计,又重复的说他是“孙子”,孙老师此刻笑着指他说:“呵呵呵,你是重孙子了”。啤酒涨肚,免不了要去卫生间,主管县长在如厕中指着“那话”,又开始戏谑他“不长、老也不长(部长)”,当时孙老师时任宣传部副部长,知道领导在拿他开涮,便机智的回复这位领导“现长、现用现长(县长)也赶趟”。说罢,俩人会心一笑重回酒桌继续谈笑风生,像这样诙谐幽默的段子还有很多。当你和孙老师在一起饮酒的时候,听他们纵论天下,嬉笑怒骂并不带一个“脏”字,那种机警、那种雄辩、那种知识渊博,那种夺天地造化之机,神鬼莫测之术,你仿佛觉得不是在饮酒,完全是在品人生、品社会,是在享受一种难得的文化盛宴。


      顶级蜗居

      在工商局领导任上退休的孙老师,住的仍然是平房,他的大女儿慷慨解囊为他出资,给他在水韵紫城买了一个一室一厅的小楼,不过是顶层,小屋内不乏高朋云集,墙壁上挂着一幅我县书法大师写的书法《陋室铭》,孙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深刻含义。当亲友问及他住什么地方的时候,他总是笑说自己是:顶级蜗居!

      因为蜗居多年又年岁已高的缘故,前些年,孙老师患了一场病,幸亏过去的老同事刘千等人迅速赶到将他送往医院治疗,才幸免于难。出院后的孙老师虽然头脑清晰,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行动也略有不便,爬楼困难,于是他开始漂泊天涯住养老院过上了“候鸟”一样的生活,他到过三亚、四川、江西、山东等省市,蜗居在养老院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创作“顶级”文学的事情,边疗养边写作整理自己的文章,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我和他经常通话联系,还亲赴三亚看望他,在三亚我惊奇的发现,孙老师因患病留下的后遗症竟然基本上好了,真是一种奇迹。在三亚我还昕逢恩公王生怀部长,我和孙老师携酒到山水国际生怀部长的住处探望他,生怀部长的爱人张老师亲自下厨给我们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王部长、孙老师已是很久不饮酒了,这次也破例开戒并一同饮酒,我还为这次的相逢写了《三亚昕逢生怀、德义俩恩公并同酌》等一些诗:

       (其一)

        为御北疆寒,来觅南国春。椰风开幽怀,海鸥指迷津。

        他乡遇故知,在远分外亲。古今多少事,酒酣莫复陈。


      (其二)

        故人信有缘,昕逢在琼亚。同伴饮海角,叙旧到天涯。

       日映青山矗,海纳月影斜。相约再聚首,醉赏丁香花。

                             (2016年3月2日)

        欣喜高兴之情在诗里溢于言表!我和孙老师先后离开三亚回到延寿,他应该是晚我几个月,在延寿我为之接风洗尘的时候,知道他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整理自己的文稿。前两天我和孙老师邂逅相遇,他告诉我他的文稿基本上整理完了,他说“拙著《飞红万点(回忆录)》,全书共九篇,前八篇(家乡篇.亲情篇.校园篇.青春篇.文革篇.进城篇.拾遗篇.絮语篇)已基本就绪,尚留《友声篇》一片空地,等待熟悉我、了解我的人慷慨赐稿,助我一‘笔’之力,共同耕耘开发来完成”。他还将部分文稿和优盘交付我看,我如获至宝的拿到单位和家中,还下载到电脑里,焚膏继晷连续三天三夜阅读,一口气看完了这些文稿。

         掩卷遐思,我想孙老师为什么把他的回忆录称为《飞红万点》呢?“飞红万点”这句话应该出自于秦观写的一首词《千秋岁》“……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红”二字,道出了孙德义老师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这里面有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情……,“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冰心语)”。这爱情,友情,再加一份亲情,使孙德义老师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无论是阳光下,还是风雨里,都闪辉出一种呼之欲出的荣光。“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秘密无边,可歌至忘情,泪至潇洒的心灵照耀。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刘心武语)”。看了孙德义老师的书《飞红万点》,你不但能领受孙老师的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情……,同时也能真切的感受到他真心付出的这些感情,这一巨大“情、爱”的延续,就是生命之延续。而要真正延续,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必须学会珍惜、尤其需要真诚,还要有能延续这种“情”的足够勇气、才气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因为情是相牵相连维系我们一生的东西。所以,重情的一生是完整的人生,而孙老师的《飞红万点》就是重情重义完整人生的一种体现。

       当下社会信息发达、人心浮躁,物欲横流,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有一些人有了钱,便想到著书出书,甚至冠以“作家”“名著”的桂冠,书籍和文学创作的公式成了“贫嘴+虚假+矫情+煽情,”就如同“肉酱包+辣酱面+调料+脱水蔬菜”一样的速食面,多则多、快则快矣,只是太没营养,有的甚至腐烂为垃圾食品。所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句话拿来指导男女互相调戏,还可聊以敷衍,如果拿它来指导文学创作行为,可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还有些人虽然一直在坚持写作,却仍然处于蒙昧状态,这不是进门的问题,而是他可能完全走到了相反的方向。在写作之路上,一旦有人作美学和精神的自我阉割,文学伦理上的背道而驰或许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就像学者周濂写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些作者不是在装睡,而是真在睡。他一根筋地处于前行状态,总想做大作家梦,然而,其作品出来,不是快餐就是符号,总也不能在时光的沉淀和淘洗下获得诗意的转化。此外,还有些人虽然坚持自己的风格,但没有突破和超越,他以为这种持守是美德,其实很可能变成一种自我安慰的说辞,创造力丧失了,无法继续在写作的旅程中走得更远,变成平庸之辈。没有内在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促动,那些夸张的激情昂扬,都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然而,现代社会又是高智商的,它对自己“疏影横斜水清浅”的小家碧玉本色心知肚明。这社会更是明智的,它十分清楚自己绝对无力超越自己的浅薄,就像我们永不能跳出自己的光影。缺啥补啥,所以这个社会特别喜欢谈论“永远”,永远到底有多远?永远近在眼前,永远就蕴藏在孙德义老师的《飞红万点》中!孙德义所著的《飞红万点》善于把历史、人物和事迹切成无限薄的横截面,而在每一个横截面上,你仍然能找到它鲜活的存在,他没有任何功利所在而为人们世世代代心口相传。

       八十年来梦幻身,东西南北孰为亲?白云散尽千山外,万里秋空片月新。孙德义老师写成《飞红万点》一书,已是八十岁的高龄老人,可以说他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这种精神是值得我辈学习的榜样。值此孙德义老师的新书《飞红万点》出版之际,我啰里啰嗦的说了这么多,明知自己是在班门弄斧,但敢于“弄斧”到“班门”,我的“丑相”就露出来了,就益发显现出孙德义老师《飞红万点》的可贵之处,这本书的可圈可点和可资借鉴的地方随处可见,当您读完之后,您就会有开卷有益、回味无穷的感觉,不信,请君一试?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