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6日,毛主席在一天之内先后三次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请他查找一首咏梅诗的作者。第三封信说:“家英同志: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到处栽。雪里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后来终于查明,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 高启的《梅花九首》写梅花独立寒风,傲雪绽放,不惧严寒的顽强性格和“高士”、“美人”在大雪暗夜中不掩仪态万方,对寒风暴雪不屑一顾的梅之精神。毛主席看了后拍案叫绝,大加赞赏,挥笔书录了第一首,而且在诗前注:“高启,字季迪,明朝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

毛主席为什么在一天之内先后写三封信催促田家英寻查咏梅诗歌及作者?而且要求最好在当天下午找到。原来,毛主席针对当时国内外的严峻形势,正在酝酿一首赞颂梅花孤傲拔俗,顶风冒雪,坚忍不拔品格的诗词,借咏梅来言志。其目的主要是鼓励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信心,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三年自然灾害给经济上造成的困难,打退国际反华势力的围攻。为此,他翻阅了大量古代诗词作参考,结果都不太满意。当他看到高启的《梅花九首》后激动不已,好像觅到了知音。因为高启的《梅花九首》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赞扬了梅花傲霜斗雪的气势,和毛主席要表达的情怀完全契合。有了这样的审美心态,他于1961年12月写下的《卜算子.咏梅》就大气磅礴、淋漓酣畅。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在文学上被誉为“明初四杰”。他生性高洁,厌恶官场,不羡功名利禄。 明洪武元年,高启应招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洪武三年《元史》修成,高启突然被朱元璋召见,当面授予户部右次郎的要职,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高官,可谓职高位尊。然而高启看到朝廷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对朱元璋的政权失去了期望。所以坚决辞官还乡,教书治田自给。为此朱元璋忌恨在心,同时也给高启今后的身世埋下了祸根。

高启文学上的最大成绩,则是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縟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发展。高启的诗歌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有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等;有鞭挞社会黑暗的,如《湖州歌送陈太守》;有描写农民在天灾兵燹下遭受苦难的,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等;有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如五古《寓感》其七等;有讥讽新贵的,如《太白三章》之三等。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大,以至有人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思俊逸,风格多样,为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诗人,却被朱元璋一声令下施行腰斩酷刑,而且残忍的截成八段。当年高启只有39岁,公布的罪行是因为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因府治旧基原为朱元璋的死敌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而被诛。高启在为其撰写的《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受到牵连。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而高启把自己的死敌张士诚住过的地方称“龙蟠虎踞”是大逆不道,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启被杀的导火索,而真正的祸根就是他在朝期间不与朱元璋合作,朱元璋一直忌恨在心,寻机报复。高启被活活的腰斩成八段,惨不忍睹。高启被腰斩后,还没有立刻咽气,他伏在地上,用半截子身的力量,支撑着手蘸着自己的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

高启的死让天下人看清了“天下第一屠夫”朱元璋的残忍嘴脸,同时也使人们为一颗耀眼的星星瞬间陨落而感到惋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