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大连最南端的海面,有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观,那就是黄海、渤海在此形成的一道自然分界线;早就知道那儿高耸着一座有百年历史的灯塔,我在孩提时放寒、暑假去山东姥姥家,每次乘船回大连都能在黎明前的海上看到一闪一闪的它!对那儿——铁山岬上的灯塔,我早就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我知道,那是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是中国东北大地的“海角天涯”。

  没有车,很难走到那儿去。但是,这次我终于有机会驾着车,出市区,一路向南、向南,向着老铁山,向着我心中的灯塔进发!

  我的前方,是一条细长的旅顺中路,直向南天延伸,分裁着两侧大片的浓绿。我的车滑动在这如叶梗的路上,多像一只彩壳“花大姐”,快速爬动在一枚绿叶的叶面上!

  我的头顶,是大片的湛蓝;那一饼一饼浮动着的白云,在阳光下投影成斑斑青灯塔1.png影,映在广阔的绿野上,缓缓移动。我像是驾着一叶小舟,泛波在无限平安与快乐、宁静与和谐的时空之间……

  然而,越往南走,你会看到除了这浓绿、湛蓝和云白外,还会看到点点的黑褐色,那是当年日寇留在沿路两侧山头上的所谓“战迹碑”。它们似乎在提醒我们别忘记,这平安、快乐、宁静、和谐之前的狼烟、战火和民族的苦难……

  我知道,这旅顺、这老铁山、这灯塔都是历史派来今天的“证人”,拜访它们,几乎就是在拜读着半部中国近代史;每走一步,都会苏醒着一个个历史故事来……


  一、黎明前的信念灯塔

  我最早知道老铁山的那座灯塔,就源于一个关于它的历史故事:那是日寇投降后的1945年9月底,我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分区派出部队,分乘数十只木帆船,越海向东北进发,准备参加东北的解放战争。

  由于从日寇手里解放了大连的苏军与当时的国民政府订有协议,辽东半岛石河驿以南的大连地区由苏军军管,不许任何其他军队驻扎。于是这支挺进东北的八路军登陆的目标地是辽东半岛北端的皮口和庄河县。

灯塔2.jpg  未曾料到的是,这最后出发的木帆船在穿越渤海海峡时,出了问题:船里多处渗漏,而且越来越厉害。战士们只能一边奋力排水,一边艰难划进,渐渐地与前面其他船拉大了距离而又联系不上,最后完全看不见了友船,夜幕也降了下来。

  孤帆只影漏船,又面对黑茫茫的大海,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指导员鼓励大家沉着,信念支撑着大家拼命地排水,拼命地划行……

  “指导员,灯塔!”忽然间,一个战士兴奋地叫了起来,全船齐目相望。远处海天线处,隆起黑色的山体,山体上剪影似地凸立一柱塔影,顶端旋转闪烁着光芒!船老大长吁了一口气:“这下不愁啦,那是老铁山灯塔,旅顺就在前面啦!”

  指导员是个老红军,他知道这对面岸上驻守的是苏军,是洋红军,也是共产党的队伍。现在的处境已没别的选择,只有就近靠岸,通过苏军防区,从陆路北上庄河。于是,指导员果断命令:船头对准铁山灯塔,全力前进!灯塔3.png

  黑暗中,木船终于靠岸了,战士们纷纷跳上岸,整理着行装、枪支弹药。突然,岸岩上亮起了数道刺眼的探照灯。灯柱摇动,划破夜幕,交叉着照射着这群裤脚湿漉漉的战士们。许多战士从未见过这架势,本能地向黑处躲避并拉开了枪栓。但不论怎么躲避,那交叉的光柱会随之移动,总能紧紧叮咬在他们身上。接着就是一串串听不懂的声声断喝。指导员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大声喊道:“不许开枪!别紧张!向我集中!这是咱的苏军老大哥!”

  看着这些衣形简土、神情慌张的持枪人,“老大哥”可不客气,呼啦围上一大帮,不容分说,上来就要缴战士们的枪。起初战士们不干,指导员为避免冲突与伤亡,下令交枪,然后在发出口令整装列队。指导员上前一步,操着山东腔大声向苏军解释“俺们是共产党,八路军”,可人家听不懂;而苏军士兵一串串打着嘟噜的话,我们也听不懂!急得指导员比比划划,一头大汗……

  显然,苏军误认八路军战士们是武装海匪了,毫不客气地把他们强行押入了一间大牢房。这可怎么办?

  战士们十分委屈地排坐在墙根下。一个老战士叹道:“真窝囊!没成想,老子革命革到老大哥的牢子里啦,还说不清!”

  这个说:“这阵儿,咱连长他们和兄弟部队,恐怕早就在庄河上岸啦,咱们这可好!”那个说:“别这么丧气,呆在这儿,总比海里沉了船,喂了鱼鳖要好呐!”

  听着战士们小声的议论,指导员站起身,来回踱着步,脑子也在飞快转着。突然,他不动了,眼直勾勾地盯着牢窗外那一闪一闪的灯塔!

灯塔4.png  此时,他忽然想起了文工团慰问演出时常唱的一首歌:“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指引着革命的航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猛一拍大腿:他说“有啦!同志们,别灰心,别泄气,信念就是灯塔!你们看啊,这灯塔,不是帮咱免了葬身海里的灾难吗?咱心里的‘灯塔’,也一定会帮咱克服眼前困难的!”

  “心里的灯塔?”有战士轻声问。

  “对,这心里的灯塔,就是咱毛主席、共产党!”指导员坚定地说:“咱唱支共产党都能听懂的歌吧,就唱国际歌!”

  战士们一下子被鼓舞了起来:“唱国际歌,苏军老大哥应当能听懂”! “对!听懂了就能知道咱是谁喽!”“好主意,指导员,快唱吧!”

  指导员摆摆手,叫嚷嚷不止的战士们静下来,然后吩咐:“小张,你负责注意听门外哨兵的动静!”“是”!说罢,指导员握起了两个拳头,拉开了在山东根据地指挥大家唱歌的架式,带领全体战士高声唱起了“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牢门外走廊来回走动的苏军哨兵的大皮靴,被这突然而起的“夜半歌声”钉在了那儿,他在倾听: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苏军哨兵非常奇怪,这歌声怎么这样熟悉,而又听不懂?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回哨兵听懂了——“英特纳雄耐尔”,这是汉语的国际歌!他忽然猜到这牢里关着的究竟是些什么人了。听,他那双大皮靴跑动起来,他,跑出去了!灯塔5.png

  小张报告着哨兵的动向,战士们唱得更来劲儿了。不一会儿,哨兵引来了几个人的皮靴声,停在牢门外不动了。他们在听,在判断。忽然间,门外也同节奏响起了国际歌的歌声,不错,是俄语唱的!

  接着就是哗啦地一声,牢门被打开了,走进了唱着国际歌的一位苏军大尉和几个士兵。双方照面,歌声嘎然止住,在大家互相凝视中,空气静止了数秒钟,似乎只有激动的心跳能听得见!

  大尉先说话了,用俄语发出了中国人都能听得懂的一个词作为探问:“毛泽东?!”

  指导员一下子觉得眼泪往上涌,他急切、肯定地大声回答:“对,毛泽东!”战士们随之齐喊:“毛泽东!”

  真叫指导员说对了,心里的灯塔,信念的灯塔,照亮了一切。双方的战士扑了上去,拥抱在了一起,相互间“毛泽东,毛泽东;斯大林,斯大林!”唤个不停,毛泽东的战士们全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后来,这些毛泽东的战士在苏联红军的关照下,得到了补充,还装备上了先进的自动武器,并很快被老大哥用汽车送到了庄河,赶上了队伍,投入到了伟大的东北解放战争中去了。


  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灯塔

灯塔6.jpg  这“黎明前灯塔”的历史故事,成了我此次前行的“牵引力”了。以前我常把这段故事讲给朋友们听,总想有一天,能亲自寻访这充满魅力的灯塔!

  瞧,车的前进方向,闪出了一个现代化的小渔村,我看到了海。这是个信号,老铁山灯塔就要到了。我不由地有些激动,好像我就是将要旧地重游的那些当年的“毛泽东的战士”!我虽然不是,但我的父亲当年可是他们一个部队的战友,我应是他们的后代。

  根据前面一个路标的指示,我驾车拐上了老铁山最南的一座山峰的山路,绕着这座最后的山峰旋转了大半圈,灯塔终于出现了!

  望着那白色的塔体和顶端那红色的灯窗,我痴痴地在想,这就是那座屹立了百年、见证了北洋水师的遗恨、见证了列强兵舰的凶蛮、见证了木船白帆的勇士们的挺进,也见证着五星红旗下万吨巨轮的破浪前进、见证着改革开放凯歌高奏的铁山灯塔吗?脚下数丈深的断崖礁岸和那不断拍打它的海涛声,好像都在回答:是的,是的!灯塔7.jpg

  这座老铁山灯塔,始建于1892年。高14.2米,外经6米,灯光照程25海里。是由法国设计、英国组装,由清朝政府海关出资设置的。

  走近这座白色圆柱形的灯塔,用手摸摸,原来是钢铁制作的。塔身上还镶嵌着几个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圆形船窗。看其外型,也有一种像太空飞船就要升空的感觉。灯塔工作人员介绍说,1997年巴黎国际航标协会,批准老铁山的这座百年灯塔,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物灯塔。

  钻进塔肚子里瞧瞧,还真有种进了船舱的感觉。塔的最底层是守塔人的起居室,塔芯有根圆柱直通上下,一个仅能供一人上下的扶梯,攀缘着芯柱螺旋而上。拾阶攀旋,左右狭窄,我好像真的做了把蜗居螺内的寄居蟹。

  塔内上端,有一个工作台,有很多保养得很好、涂着黄色油脂的齿轮机构。那直径2米的巨大灯罩,是由被称为“八面牛眼透镜”组成的。这透镜晶莹剔透,上面一圈一圈布满着棱线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八百度的高倍近视眼镜片。据说这些由水晶玻璃人工磨合而成的透镜,堪称世界一绝呐!

  巨大的牛眼透镜正中央,便是老铁山灯塔的光源—— 是一只2000瓦硕大的特制灯泡。通过齿轮机构,这个巨大的八面牛眼透镜是可以绕灯源旋转的。难怪夜里看灯塔发出的光是一闪一闪的,秘密全在这儿!

灯塔8.jpg  通过塔壁上的一个舱门,我们就可以到达一个环悬在塔体外围的了望台上。在这里居高临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辽东半岛的最尖端,是如何锥状地嵌入黄海、渤海当中去的。是啊,凌空下望,东北大地好像是被什么神力抻拉长了一大节儿,形成了辽东半岛,而且还把这半岛稳稳地钉在了万顷波涛中。看,我们的这尊钢质的大灯塔,正好像是把这辽东半岛定在海中的那根“钢钉”呢!

  老铁山灯塔和山东蓬莱登州头灯塔的直线距离仅57海里,构成了黄、渤海分界线。面向山东,塔的右侧就是渤海;塔的左侧则是黄海。但是,我们站在塔上,能看见冲对着灯塔脚下的海面上,确实有着一道蜿蜒南去的“线”。远远望去,平展展的海面上,左边的黄海湛蓝,右边的渤海赭黄,多像是有色差的两块有机玻璃严丝合缝地拼在了一起。再往岸边近瞧,那黄海、渤海这阵儿正联起手来,呼啸着,拍打着,给赭石色的半岛岸岩,镶上了一道白沫组成的边……

  景区导游员介绍说,据科学的解释,铁山灯塔下的这条黄海、渤海自然分界线,是因为海底海沟、潮汐和地球引力相互的作用,才形成如此“泾渭分明”的壮阔景观。灯塔9.jpg

  望着这据岸雄立的灯塔,让人不由地想起那些遗存在全国各地、名胜大川间更苍老的塔。它们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在那儿点缀形胜、展览千年。但是它们不论被营造的多么精巧、多么富丽堂皇,最多只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符号、文化符号而已,并无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而灯塔就不同了,它是人们摆脱迷茫、解除危难的航标和希望。

  非常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史里,你几乎找不到关于灯塔的遗存和记载。这座有百年历史的老铁山灯塔,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也是最古老的灯塔。自古以来,中国的海岸上,建得最多的是那些薰香缭绕的海神娘娘庙或妈祖庙。

  同是海边上的建筑,同是为出海人服务的设施,又都是为避免海难而建,娘娘庙代表的是面对灾难无可奈何的祷告;灯塔代表则是主动的抗争。显然灯塔比娘娘庙高明,是人们观念进步、科技进步的产物。

  中国是火药的发明者。在引进西方用“光”导航的灯塔之前,我们的祖先也并不只知无奈的祷告,也有着一套自己传统的导航办法,那就是“信炮”。铁山角这儿就有!祖先们是用火药引发的“声”来导航的。

灯塔10.jpg  走下灯塔,沿着岸岩边的石阶向下,就可以来到一座不大的古炮台前。炮台正架着两尊铸铁的古代大炮。炮身上铸有文字,一门炮叫“定海”,另一门叫“镇海”;并有“大清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吉日,海军大将爱新觉罗淳督制”的字样。算起来,这道光二十一年,正是公元1841年,距今已有161年了。

灯塔10.jpg灯塔10.jpg  这可不是古代的海防炮,这就是信炮。导游员介绍说,自从铁山灯塔建成后,信炮和炮台就被拆除弃之不用了。现在的复原,完全是为了供游客观赏娱乐。说着,导游员从炮台一个铁箱里拿出了两枚“信炮弹”,10元一枚。它直径有10公分,纸质球形的,一条引信绳从球体中伸出,捧在手里,让人想起“地雷战”中的土地雷。将引信点燃后的纸炮弹塞进炮筒里,马上就是一声闷而传之甚远的炮声,轰然响起……

  炮声似乎把我们带到了百多年前。铁山角的信炮那时每隔一定时辰就放响一次。无论在雾天还是在黑夜,出海人只要到了时辰能听到炮声,就能大致判断出离岸多远和方位了。

  显然,以“声”导航的信炮当然不及以“光”导航的灯塔科学实用,所以被淘汰。而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茫茫大海上的船只,已经开始应用更先进的卫星导航仪了,但是灯塔并没有因此“退休”。在全世界各港口和沿海岸崖险峻处,它仍然标志性地耸立着。

  还别说,这次拜访铁山灯塔还真让我长了不少见识。你想啊,这从娘娘庙的崇拜,到隆隆的信炮,再到光芒四射的灯塔,再到无时不在又看不见的导航卫星,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类从蒙昧走向高度文明所画出的一道清晰的航迹。


  三、勇气和爱情的灯塔

  离开信炮台,我又沿岸岩石阶向下走去,一直走到东北大地的“好望角”的最尖端可以脚踏“双海”的地方。这儿已建成了被一圈扣扣相连的铁索围起来的平台,面积挺大,能同时聚集很多人。这儿立有大连很有名的书法家于植元老先生题写的“老铁山岬”的石碑。回头仰望托着白色灯塔的岸岩上,有 “辽东半岛最南端”七个红色的隶体大字,游客纷纷以此为背景留影。灯塔11.jpg

  我来到海沿最端点,伏下身摸摸那涌动的海水,发现此处地面凿有一双硕大的脚丫印痕。这就是当年张健只身横渡海峡的入水点。这脚印可比常人夸大了许多,足有一尺长。“这是张健的脚印吗”?“张健的脚会有这么大”?几乎所有游人见此都会这样疑问;都会试着把自己的脚踏上比量,体会着壮士张健当年从这里跃向大海的瞬间。

  那是2000年8月8日7时55分,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张健,一个硕健高大的汉子,在这里开始挑战宽阔的海峡。那天,众多的渔民和各界群众汇集这里,为咱中国的壮士助威,连那座百年灯塔也为此睁大了关注的眼睛。张健果然不负众望,历经50小时22分,不借助任何漂浮物终于到达了山东蓬莱东沙滩,游程竟达123.58公里,成为横渡渤海海峡的世界第一人。

  当张健告别了锣鼓喧天、勇敢地跃入茫茫大海时,我想,他一定回头看了看铁山角上的那座灯塔。在那50多个小时、120多公里的游程中,他要经历两个漆黑的夜晚。陆上任何能想得到的庞然大物,一入海里,都刹时小得可怜,别说一个只身泳进的人了。这是需要一种多大的勇气和多强的心理素质才行啊!我想,他一定与当年渡海北上的八路军战士一样,心里一定也耸立着一座信念之塔。这塔,放射出的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光……


  在这老铁山角灯塔下,我不仅看到了张健的强健和勇敢,还看到了爱情的甜美和柔和。那是一面见证着海誓山盟的“世纪姻缘壁”,是由紫花大理石建成的。2001年1月1日新世纪的第一天,有58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情侣,在此结上了同心锁,并把钥匙永不反悔地投向了大海;还在这黄海渤海交合的地点,放漂着封有爱情誓言的漂流瓶入水。

  这是多么浪漫和情意深远的创意啊,让我今天都有些后悔怎么就没机会参加上这世纪之初、灯塔之下、黄渤交合线上的爱情盛典呢!那“世纪姻缘壁”上镌刻的这58对恋人的名字,在这凝成了永恒。许多后来的恋人们游历于此,都羡慕地双双扶在这世纪姻缘壁旁留影纪念。看,这姻缘壁镌刻的排排名字后的空白处,留有着后来恋人们用钢笔、圆珠笔添上自己名字的细细手迹。

灯塔12.jpg  我想,今后天下有情人要想海誓山盟,老铁山灯塔下的黄渤交合处,就是绝好的场所!这真是“黄渤海为媒,老铁山作证”啊!这里天然就是名符其实的“爱之礼坛”!

  我想,这些恋人里日后或许能出现不亚于罗密欧和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来?也说不定啊!

  忠贞的爱情,也是一种信念。但愿这些曾在这老铁山灯塔下经过爱情仪式洗礼的恋人们,都能在心中筑起铁的爱情灯塔;都能像黄海、渤海交融一样合好到天荒地老……

  该回去了。我穿过景区里的“鸟语林”,离开了老铁山灯塔景区。在景区大门口,又回头仰望一下那高大的白色灯塔,又俯视一下那蜿蜒南去的黄渤分界线,只见一艘渔民的机帆船正穿越分界线,犁出了一条白白的轨迹线与那自然分界线交叉成一个大大的十字……

  我坐上了车,转动起了归轮。可孩提时在海上看见灯塔的那一闪一闪的眼睛、张健渡海那勇敢的一跃、八路军战士那嘹亮的国际歌声,在眼帘、在耳边,总也挥之不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