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暮色》,是我市中年作家郝钢问世的一部处女作。在抚顺作家协会的大家庭里,很多文友都是我的不曾谋面,郝钢亦是其中的一位。小说《暮色》是经文友王旭久先生转到我的手中。相信通过作品能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或许可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从《暮色苍茫 乱云飞渡》的序言中,可了然于旭久先生与作者情谊的份量,亦可感知郝钢与文学爱好的夙愿经久。但是,一个并非文科专业的人,在社会底层的繁忙生活中,能够心怀文学梦想,执着于小说创作,并有了这如此的长篇大作问世,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就惊人。

  用一周的时间,徜徉在小说《暮色》里,眼为故事画面所系,心为故事情节所思,沉浸在小说人物的纷繁可感的情境之中,为主人翁——江生所经历的困苦、彷徨、忧伤和向往而牵动、打动,为他的性情、际遇及至他与亲情、爱情、友情之奇异而颇感谓叹。但,尽管江生历经的曲折种种,而他的命运也并不是苦不堪言的,追求生活改善的不懈努力、心怀善良的处事为人,还是会赢得读者赞许而关注的,尤其小说中表现出的他那善于深思的睿智,可进一步佐证他是一个情感丰富,积极向上的人,读者尽可在阅读之中各有领略与分享。

  《暮色》是讲一个农村青年闯荡生活的故事。这题材颇具有时代性,关联着我们社会现实变革中城镇化建设的许多真实。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把主线人物江生的故事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了解农村离乡人经历的曲折、困苦以及思想意识中无依无靠的迷茫,这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为社会变革出现的阵痛解疑释惑。小说的语言含有散文风格,句式的长度似可为扁担句的运用,这种句式的特点是简于标点的使用,也是比较难以驾驭的运用,而穿插在故事中的心理独白、夹叙夹议、思想情感的抒发,有着娓娓道来的意味。小说五十九个章节,每一章的题目,给人以情贯之之感,且各章内容的相连、故事的承接,读来颇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故事开头的《海之梦》,更为切近我们当下青年人的现实生活。作品开头的运笔颇含调侃的风格,在江生买药的细节上更为明显,第一章又为第二章的倒叙。七婶人物的出现,含有主人翁即使置身迷茫的困苦境地,但却为有幸遇得贵人做了很好的铺垫。故事的海之梦是江生初恋情节的交代,也是他贯穿爱情经历的伏笔。江生与阿娇心底的两小纯情,似乎成为了他性格中与女人相关联的底色,这在江生后来容入城市的生活中、以及南下北上的变迁、高考读书的人生大幸、进京见识《大开眼界》的历程中,终是他的铭刻在心,难以忘怀。由于与阿娇的情深至笃,让他在几多巧遇与艳遇的故事中,依旧意绪消沉,难能抵达青春期的激情投入。主人翁是聪明机巧的,也是心有归属的,尽管他爱情方面的故事,亦可算作是一位淌过女人河的男人,曾与几多女性有染,甚至有悖于我们民族古老的传统意识,但处于当下的时代,又处于青葱岁月,似乎也可为现实层面的予以理解以及道德层面的给予谅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主人翁与阿娇深刻的恋情,终是有情人未成眷属,在第七章《悲喜交加》中,阿娇为父亲治病而远嫁他乡,注定了他们爱情的终结。这一章中阿娇写给阿生的两封信,读者会情随故事而扼腕唏嘘。

  一个来自山村的青年人,孜孜以求的去追求自己新生活的美好,他初到城市生活的艰难,和幸运的能落脚于周婶的住所安身,当然是他善良所为的兑换之机缘。而置身于城乡结合部底层的生活,也为他开辟生活道路助力许多。小说中江生与陆续相关人物出现的关联,这些人物的景况和品行,也从侧面表现了穷困窘迫境地平民们的惺惺相惜,尽管他们的命运多有艰辛,但却是本质的善良。这其中收废品的老张头,一个闯过枪林弹雨,曾为祖国革命事业奋斗过,而又因身份证明问题的悬而未决,而没能得到国家的任何待遇,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后不幸的亡故,是 多么的悲苦;工友牛二与貌美而稍有残缺的刘莲,经过江生与众人竭力的帮助,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终还是没有善果。刘莲的割腕自杀是悲惨的,牛二的痴情疯癫,以及最后的追随刘莲而死于非命,更是可悲可叹;还有与江生一同工作的张姐、与他《萍水相逢》的女工燕子等人生活遭遇的婚姻不幸,也有着生活普遍现实,这尤其使得小说具有了贴近生活的可读性。品味小说中故事的人物,会令人慨叹世事沧桑,岁月艰难及几许无奈,正如作者第四章《走进工厂》中所说的一段话那样“世界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小,古往今来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演绎着同样的故事。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我们早已经被固定在为数不多的几种模式里。月落日升周而复始,世界在改变中显示了它的不可改变。”

  第十七章《象牙塔里的新生活》是主人翁人生走向的转折点的最高境地。他走进高等学府的学习,自然提高自身资本,让他日后作为文化人而服务于社会。这之后故事的缠绵与人物人生的多变,几度寒冬的回归故里,是表达江生与亲人、与故土的眷恋情深。而小说后面的几章,尤其是《黄云白草的迷恋》篇中,主人翁由老家告别父母,前去看望远嫁多年,如今又寡居创业的姐姐。他来到了草原,领略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情,同时观察那里人们的生活境况,尤其怜惜那里留守儿童失学的困苦,让他产生了帮扶留下,做一名志愿小学教师的决心,着实是令人称道的。而主人翁如此的选择,与小说开头的一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主人翁家境困苦,其父母险些将幼小的江生送给他人,是他的这位姐姐竭力护住了他,并且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将带他长大。通过这一条脉络,就有了他待长姐如母之情,江生留在草原既有报答长姐之恩,亦有回报社会的意义。

  《暮色》故事主人翁的人生尽管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但应该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在于他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以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从事牧区的教育事业,来回报祖国和人民。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生,穷其努力而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

  江生留在草原,在小说结尾的五十八章《阳光总在风雨后》最后的“依然有梦”中,是他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一方面尽其所能的帮助农牧区的孩子,让他们通过学习文化来改变命运;另一方面,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本领,帮助他亲爱的姐姐和当地乡亲们脱贫致富。他如此的选择与作为,不但是生活意义上的令人羡慕的美好,更是人生意义上的高尚与荣光。他教导学生的能力之选择,无疑于为国担忧,为民解困,更是为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解决了棘手的难题。书中描述的他在姐姐家的养殖厂办起来的《家庭学校》,有当地人们的大力支持,而再迁校址,以及随之逐步解决的取暖问题、用电问题,则是当地教育部门予以他的支持,真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江生不但得到了学生们的敬佩,更赢得了村长以及村民的礼遇,还能有什么比这样的人生价值升华更令人欣慰的呢?

  作品中江生大学生活之后的诸多章节,他经历的许许多多,似乎有古典名著《红楼梦》小说的情节所含,只不过是名著红楼梦是表现大观园封建贵族起、食、饮、居,诗书、风月的生活情景,而小说《暮色》则是表现当代底层平民实际生活所遇到的的许多现实问题,两种内容表现的共同特点是同样的细致与细腻,亦或有互相解读之作用。总之,《暮色》小说的创作特点是贴近生活的,故事中的人物我们尽可在现实中捕捉到类同的影子,读者尽可在自己的阅读中品评感知。因此,笔者认为《暮色》当然是一部很成功的小说创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