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单位进行全区教师情况调查,挖掘出很多默默无闻扎根在深山区的教师。他们曾经一个人十几载坚守在一所学校,称为“单人岗”(指从解放初期到2005年,由于农村办学需要而设立的一村一班一教师多年级的岗位)。单人岗是首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岗位,一个人支撑起一所学校,他们用师爱和坚守高擎着知识的火炬,为大山深处的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那是在暮春时节,《京师撷录》摄制组根据我们在全区教育系统教师单人岗情况调查,决定到延庆千家店镇原茨顶小学,拍摄曾经单人岗教师的工作情况。我们单位负责接待摄制组,有机会跟随采写。汽车从区教委出发,在蜿蜒的盘山路上爬行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单人岗原址。

  在延庆东部山连着山、岭套着岭的群山深处,还保存着三十多年前的单人岗——茨顶小学。这所学校太特别了,只有三间低矮的土坯房,两间是教室,另一间是师生宿舍。门前用大大小小的石头垒出一块空地,做学生活动的操场,四十多平方米组成一所学校。如今,斑驳的土墙记录岁月的更迭,歪斜的门窗残存时光的风霜,丛生的杂草印证久远的生机。我们见到在此担任单人岗教学工作多年的时建富老师。

  时建富老师站在他工作的“校园”,平静地讲述单人岗教学经历。听着时老师的描述,我的心情却极不平静,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铺展开来。三十八年前,二十一岁的时老师来到离家十五里的茨顶小学,一个人支撑起这所茨顶小学,教一至三年级所有的科目,教七岁至九岁的十多个学生,担起了从教师到校长到后勤的所有职责。过去在延庆,提到海拔千米的茨顶,就是干旱缺水的代名词,解决学生们喝水问题是教学工作中第一件事。天刚蒙蒙亮,时老师就到七、八里地的山下挑水,往返三个小时。开始挑水没有经验,在羊肠小道上走,走到半山腰,脚下一滑,连人带桶往山下滚,他急忙抓住树枝,才没有摔到谷底。等忍着疼痛站起来,他顾不上查看自己的伤势,赶紧看桶里的水够不够学生们饮用。如果挑回的水不够,还得再下山重新挑。时老师挑回多少桶水,摔了多少次跤,往返多少公里,只有无语的大山知道,只有羊肠的山路见证。

  时老师不仅提供给孩子们宝贵的饮用水,更给予他们知识的甘露。他领学生登山峰、观云海、赏薄雾,指导他们写作文要描写有序,能抓住特点。他动静搭配,有讲有练地进行复式班教学。班里一个十岁孤儿无人管教,学习习惯和成绩都很差。时老师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为他做饭,晚上留他和自己住在宿舍里。在师爱和父爱的关怀下,这个孩子从差等生变成优等生……

  在拍摄过程中,《京师撷录》摄制组拍下三间破旧教室,还有满脸皱纹藏不住笑意讲述教学经历的时老师。在讲述单人岗教学过程中,时老师没有委屈,没有诉苦,更多的是分享一个个学生成长成才的欣喜,他那淡定的笑容在群山峻岭的背景下定格成美好的风景。

  初夏,我们单位拍摄“美丽校园”的选题,我又一次看到时建富老师和他工作的校园。当年时老师工作的单人岗,连同其他学校于 2012年7月并入千家店学校。看今天的校园,处在国家级4A级景区百里山水画廊景区中心地带,三层楼房造型别致,美观大方,文化氛围浓郁。校园内矗立着孔子塑像,发髻高耸、衣袂飘飞,无声地把他的教育思想注入师生的心田。校园是山水长卷中的画中画,景中景。学校在打造美丽校园的同时,凸显城乡一体化开放式办学特色,与域外京蜀两地五校教育联盟建立合作关系,让山区孩子和城区、市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们拍摄学生课外活动的课堂,看到两鬓斑白的时建富老师,正在教兴趣小组的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瑰宝——京剧。他全神贯注地指导踏步、丁字步等动作,学生举手投足间都学得有模有样,师生陶醉在国粹艺术的氛围中,呈现课堂互动和谐的画面。下课了,我们和时老师聊起来。时老师告诉我们,他已经退休被返聘回学校,教他擅长的京剧表演。这就是一名工作四十多年的老教师,在育人苗圃继续发挥着余热。时老师欣慰地说,虽然学校处在深山区,但是有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保障,城乡交流的教师每年都有五、六位,推动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再也不会出现像他年轻时那样——一个老师守护一所学校的单人岗情况了。至于缺水的情况,早已成为历史,校园中的长廊,设立学生蘸水写字的展示台。听着时老师的话,我想长廊的水,就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好政策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到深山区这片教育园圃,浇灌花苗繁茂生长!

  延庆大山深处单人岗的学校现在依然保留着,这所最小的学校成为一种历史标本,见证延庆教育发展腾飞的历程。如今时老师工作的环境如开花的芝麻节节攀高,但他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传递文明薪火的精神在传承和发扬。在交流中,时老师没有华章金句,我也没有采写到具有“轰动效应”的事迹,但是时老师就如家乡山岭上挺立的青松,展示着蓬勃的干劲,坚守着一名教育人的信仰。择一事,终一生,时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秉承师爱仁心,用四十多年的执着坚守,挺立着山区教师的形象,望之弥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