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曾亚波,已有十多年了。那会儿,我们同为一家检察杂志的“线上”作者,担任法治评论主笔的他,以其深刻而稳健的文字,赢得我和众多“粉丝”的膜拜。后来,我们在笔会上见面,他的英华内蕴而又热忱温暖,让我一见如故,我们成了很谈得来的朋友。

  在细水静流的交往中,他不时向我介绍创作近况,出了新书,也会在第一时间赠我一本。2008-2018年,他相继出版反腐倡廉题材专著《“笼子”就这样扎牢》《正气满乾坤》和合集《清风评论》等。对此,我丝毫不觉得惊讶,因为,这完全贴合他的职业和研究方向。

  但大约是在前年年底,他告诉我,手头在写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我顿时有些懵,这转型转得也太大了吧?他随即解释,自己一直关注家庭教育,就个人而言,也有很多收获和感悟,想写出来分享给更多的家长。  随后,他给我讲了一些他与儿子的故事。从儿子很小的时候起,他就认识到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他主动承担,深度介入,努力扮演好“陪伴者”和“引路者”的角色。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儿子在智力、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均健康成长、表现优异,目前已从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保送本校读研。

  由于时间有限,他没有讲更多的细节,但亦为人母的我,已经被“别人家的孩子”惊艳到了,急切想获悉他的育儿“宝典”。

  望眼欲穿之中,今年7月,我终于收到这本厚达300多页、总计28万字的书——《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家长1704371373_副本.jpg》。展卷而读,但见语言晓畅,事例生动,十分引人入胜。仅用三晚,我就将书读完。掩卷而思,我被这枚丰厚而醇美的“父爱之果”深深感动。

  这是一部穿越光阴的“观察日记”。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读书升学、青春萌动等多个阶段。而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如果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及时帮助,孩子就能沿着正确方向,茁壮、快步成长。这就需要父母细心观察孩子的点点滴滴,及时捕捉变化和动向。曾亚波对儿子观察得很仔细,儿子两三岁时该培养好的作息习惯了,转学后因成绩下滑而情绪低落了,青春期与女同学交往不自然了,等等,他都关注到了,并适时对症施策。当然,其结果有成功也有遗憾,有惊喜也有失落。他将这些感触及时记录下来,渐渐积累成一本厚厚的文稿,也就是这本书的雏形。这是一份无法复制、弥足珍贵的成长档案,唯有内心充满对孩子的专注爱意,才能完成这项穿越二十余载光阴的宏伟任务。

  这是一场陪伴前行的“心灵对话”。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犯愁:“我的话孩子听不进去呀!”究其原因,是家长没能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2112672964_副本.jpg、互动关系。曾亚波认为,父母的真情陪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更容易在学习、社交等方面呈现较强的适应性。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于陪伴孩子,从小事谈心到大事参谋,从共同运动到共议时事。在孩子的14岁生日、升学考试前、迈入高一级学校等重要节点,他还会手写一封长信,与孩子进行深度心灵交流。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视他如师如友,彼此毫无隔阂。他的人生理念,也因此毫无障碍地传递给孩子,成为孩子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这是一场陪伴前行的“心灵对话”。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展翅翱翔,但孩子最终能飞多高,取决于家长的智慧和格局。曾亚波很注重学习家庭教育的经典理论,以及心理学知识,他受常州市教育部门邀请参加了江苏省首个家庭教育导师研修班,掌握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他融入自己的思考,探索出一些新的教育方法。比如,树立“共同体”意识,家校协力配合,将孩子个体的进步寓于班级集体的进步之中;调动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年级的家长力量,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往广阔的社会,锻炼体能、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如结伴骑行、参观企业、寻访人文景点、才艺表演等等。他的这些方法可模仿、易操作,有心的家长“按图索骥”,即可在自己孩子身上见诸成效。

  谁言父爱不深沉。感谢曾亚波,将对自己孩子的一腔挚爱,化作对天下孩子的无私大爱,奉献出如此美丽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