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是伞形科藁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香果、山鞠穷等。是很有名的中药。因为中药中主要用的是四川产的芎,也就叫川芎。其实其他地方也产芎,比如产在陕西叫西芎,产在陕西蓝田叫蓝芎,产在关中的叫京芎,但药效没有产在四川的好。

《益都方物略记》载:“芎蜀中处处有之,成都九月九日药市,芎与大黄如积,香溢四里。”所以芎也叫香果。

芎最早被记载并不因为是药物,而是因为其“芳香四溢”,是屈原眼里的“香草”。他在《离骚》、《九歌·少司命》中就多次提到,那时称为江离、蘼芜。选一二分享。

《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大意:身披芎和白芷,还要配挂泽兰在身。

《九歌·少司命》: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

大意,芳香的兰草和芎,一起生在在堂前。

屈原的意思就是“我”就是“君子”“香草”,但是一直怀才不遇。后世的怀才不遇者统统继承了他的衣钵,但凡用屈原的“香草”,大体都是称赞品格和才华的。

因为芎的芳香,古人常常把它做成香囊佩戴在身上,据说一代枭雄曹操就常将川芎藏在衣袖中。这一“香草”配英雄,曹操霎时可爱起来。

其实更早的《神农本草》就发现了芎的药理作用,只不过把它列为中品,但明代的《本草纲目》就列为上品。主要是治疗头痛,还能调月经。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

芎除了是药,还可以食用,这就到了宋代。

宋人·韩琦夸赞芎:

蘼芜嘉树列群芳,御湿前推药品良。

时摘嫩苗烹赐茗,更从云脚发清香。

宋人·宋祁也赞:

柔叶美根,冬不殒零,采而掇之,可糁与羹。

宋词中提到芎的只有一处,彭元逊的《解佩环·寻梅不见》

江空不渡,恨蘼芜杜若,零落无数。远道荒寒,婉娩流年,望望美人迟暮。风烟雨雪阴晴晚,更何须,春风千树。尽孤城、落木萧萧,日夜江声流去。

日晏山深闻笛,恐他年流落,与子同赋。事阔心违,交淡媒劳,蔓草沾衣多露。汀洲窈窕余醒寐,遗佩环浮沉澧浦。有白鸥淡月,微波寄语,逍遥容与。

彭元逊是宋末元初人,生卒年不详,宋亡以后不仕,《宋词三百首》收录有他的词,这就是其中一首。里面用了不少典故,都出自屈原的《离骚》、《九歌》。

比如“美人迟暮”就是《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媒劳”出自《九歌·湘君》:“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还有,“澧浦”出自《九歌·湘君》:“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还有,“逍遥容与”出自 《楚辞·九歌·湘君》:“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不说出彭元逊此词用典的出处就很难理解他的词,现在就大致翻译一下。他是写寻找梅花,但有没有找见,不仅现实中没有找见,词里也没有一词一句写到梅字,这就有些意思了,果然是“寻梅不见”。

江边的天空阔辽远,没有看到梅花,就连芎和杜若也是零落无数。为了看梅花,我不怕路远地偏,就是想看看它的芳容,即使是美人迟暮也在所不惜。不论风霜雨雪,阴晴圆缺,就是不见梅的踪影,更别想象春风清拂,梅开千树的胜景。但只见,一座孤城,树木落叶,只有江声随水奔流不息不停歇。

夜幕降临,听到深山传来笛声,就是人们怕梅花零落,就谱了“梅花引”的曲子传唱。事与愿违,我没看到梅花,是因为我和她的交情太淡,此时徒然让蔓草上的露水沾湿我的衣襟。我在江边睡醒,丢下环佩在澧浦沉浮。此时,淡淡的月光下白鸥玉立,江中微波闪烁,似乎告我,人当逍遥自在,不必劳神伤感。

整个词都是在伤感的气氛中抒写的,频频引用屈子的辞赋,更增加了其词抑郁不得志的成分,可不是吗?自己的家国不在了,哪里还有什么志向可以伸张,哪里还有需要我的志向。那最有品格的梅花,我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即使回首,梅花也不曾看见半点踪影,就算是让我看看“迟暮美人”也还是不能。我就能理解屈子的抑郁不得志,他的“香草”芎、杜若一样,也不过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罢了。

亡国之人的悲哀啊,连带“香草”芎也零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